1930年,梅府葬礼,26岁福芝芳挺着孕肚,忙上忙下主持葬礼。丈夫梅兰芳却牵着一位23岁美人,大大方方走来。福芝芳拦着大门不让进,美人不屑地说:“我才是大太太,比你这个二太太更有资格守孝。” 福芝芳瞥了美人一眼,内心更不屑:大太太正在医院养病,这个女人算什么东西,敢骑在我头上? 她暗中抄起一把剪刀藏在身后,冷眼看向丈夫。 外头阳光正好,照在剪刀上却反射出阵阵寒光,令人怵得慌。 这个年轻美人叫孟小冬,3年前,丈夫被她迷得鬼迷心窍,执意要娶进门。 福芝芳不同意,丈夫便暗度陈仓,没有花轿没有仪式,偷偷摸摸娶了孟小冬。 即便如此,福芝芳仍不松口,坚决不让孟小冬踏进梅府半步。 梅兰芳只能在外头另置房屋,让孟小冬单独居住。 3年前,福芝芳不同意孟小冬进梅府,今天也绝不可能低头! 孟小冬跟福芝芳讲理:“按照兼祧两房的规矩,我是伯母这边的正妻,比你更有资格主持葬礼。” 福芝芳听到这话,内心泛起无限凄凉。 梅兰芳兼祧两房这事,她再清楚不过了。
由于梅兰芳的伯父没有子嗣,他便按照旧俗一人“兼祧两房”。 也就是说,他同时是生父和伯父的继承人,可以娶两房妻子,分别为生父和伯父两脉延续香火。 当初,福芝芳嫁梅兰芳时,他已娶了正妻王明华。她提了两个条件: 第一,要按兼祧两房的规矩迎娶她,与王明华同等名分; 第二,福芝芳是家中独女,必须让母亲跟她进梅府,将来梅兰芳要为她养老送终。 梅兰芳满口答应,福芝芳这才嫁过去。 福芝芳虽然是二太太,但地位和大太太平等,实际上甚至还要高一些。 大太太病重,常年在医院疗养,平时梅府上上下下都是福芝芳在料理,她说了算。 更重要的是,大太太无法生育,而福芝芳已经给梅兰芳生了6个孩子,如今肚子里还有一个。 在讲究母凭子贵的封建时期,福芝芳在梅府有着无法撼动的优势地位。 可没想到,她辛苦维持的这份尊贵体面,被一个孟小冬打得粉碎! 孟小冬嫁过来,直接成了大太太,地位在福芝芳之上。 这口气,她咽不下。 可她终究是爱梅兰芳的,对他们在外头住的事情,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伯母去世,福芝芳不顾身怀六甲,忙里忙外筹办葬礼。可丈夫却带着孟小冬上门,这不是打她脸吗? 她举起剪刀,尖端对着自己的肚子,要挟梅兰芳:“你敢让那个女人进门,就休想要这个孩子!” 梅兰芳吓得立马妥协:“不进不进,都听你的。” 福芝芳仍不肯放下剪刀,她要亲眼看着孟小冬离开才放心。想进梅家,门都没有! 这份决绝,梅兰芳看在眼里,是真的怕了,于是对孟小冬说了句:“你回去吧。” 福芝芳嘴角轻轻上扬,这场婚姻争夺战,她赢了。 孟小冬头也不回地离开,不久后便提出分手。 一个不肯维护她的男人,不要也罢! 虽然孟小冬离开了,但福芝芳仍没有安全感。 她已经不再年轻,却有人永远年轻,下一个“孟小冬”随时可能出现。 只有牢牢抓住丈夫的心, 她的婚姻才能稳固。 于是,她变了。 首先,为了跟丈夫有更多精神交流,她专门聘请了一位中年女教师,常年住在家中教她功课。 她聪明、好学又勤奋,早上起床,先写一个时辰的墨笔字,然后学古文、背唐诗、习白话文……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很快她便让丈夫另眼相看了。 其次,她从生活的衣食住行着手,让丈夫离不开她。 比如她潜心研究织毛衣,按照丈夫的体型精心编织。以至于后来,梅兰芳不爱穿商店卖的毛衣,只穿福芝芳亲手织的。 福芝芳深知,得到男人的依赖远远不够,还得有让他尊重的品格才行。 抗战时,梅兰芳不愿为卖国贼唱戏,蓄须罢演,生活失去收入来源。福芝芳毫无怨言,默默典当首饰来养家,以此支持丈夫。 日子最困难的时候,有人送上100条金子,条件是劝梅兰芳上台。福芝芳看都不看一眼就拒绝了。 她和梅兰芳患难与共,事事处处以他为先,这份毫无条件的支持,梅兰芳都看在眼里。 在后半生里,梅兰芳的眼中只有她。 曾经,福芝芳和孟小冬闹得水火不容时,梅兰芳的好友冯耿光说: “孟小冬心高气傲,需要‘人服侍’,而福芝芳随和大方,能够‘服侍人’。为一生幸福计,应该舍孟小冬选福芝芳。” 从后来的故事看,梅兰芳选择了福芝芳,确实一生幸福。 福芝芳也是一名京剧演员,但她甘愿放弃事业投入婚姻家庭,将梅兰芳照顾得体贴入微,还为他生了9个孩子。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位贤惠的女人。梅兰芳的成功,他身后的福芝芳功不可没。
有人说福芝芳太傻,要婚姻不要事业,为的还是一个三心二意的男人,太不值得。 然而,我却觉得她很聪明,自始至终知道自己想要的什么。 而且,在婚姻遭滑铁卢时,她能凭一己之力成功留住丈夫,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