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黄世仁”陈强提着两瓶好酒,来到“喜儿”田华家,求田华,“田华啊,你

尔说娱乐 2025-04-29 14:34:19

1973年,“黄世仁”陈强提着两瓶好酒,来到“喜儿”田华家,求田华,“田华啊,你把我儿子陈佩斯收了吧,我们实在是走投无路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73年,八一电影厂招收演员的消息传到了内蒙古。   18岁的陈佩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急忙和父亲一起回北京报名。   为了儿子的未来,陈强更是直接买了两瓶好酒,希望田华能够将陈佩斯招收进去。   而陈佩斯也非常争气,成功通过了考试。   陈强之所以拉下脸面去求别人,也是因为他们实在是走投无路。   八一电影厂,或许是陈佩斯最后的机会。   他从小就非常喜欢表演,会观看父亲的作品并学习,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   那个时候,陈佩斯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电影演员。   然而,造化弄人。   在文革期间,陈强被打成黑帮,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和地位。   年仅15岁的陈佩斯也被迫跟着父亲,到内蒙古的农场中接受改造。   尽管生活环境天差地别,但是陈佩斯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表演的热爱。   他报过北京军区文工团、总政话剧团等。   但是,即便陈佩斯的业务水平不错,但是他却依旧没有被录取。   原因就是陈强的“黑帮”身份。   陈佩斯就这样一次次燃起希望,然后再失望。   直到18岁这年,他才终于通过考试,进入到了八一电影厂。   虽说他有一个电影梦,但实际上,在电影厂的13年里,他并没有阿拍摄过多少电影。   即便拍了,饰演的也都是连个名字都没有的小角色。   真正让陈佩斯进入观众视线的,是在1979年上映的《瞧这一家子》。   这是文革之后,中国的第一部喜剧电影。   陈佩斯将“胡嘉奇”那副市井小民的形象演地惟妙惟肖,让观众们捧腹大笑。   陈佩斯第一次认识到了电影的魅力。   这部电影的爆火,正式开启了陈佩斯的电影道路。   而他和陈强的“父子档”,更是深受观众喜爱。   对于很多人来说,认识陈佩斯不是在电影中,而是在春晚的舞台上。   1983年,陈佩斯接到了春晚的邀请。   他将要和朱时茂搭档,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一个小品。   在那个时候,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还相对比较传统。   观众们也希望看到一种全新的表演形式。   在这种背景下,《吃面条》应运而生。   陈佩斯的“无实物表演”,更是给现场的观众带来了很大惊喜。   他将一个贪吃、憨憨傻傻的临时演员形象展现地淋漓尽致。   《吃面条》不仅开辟了中国喜剧小品的新纪元,更是让1984年的春晚成为了经典。   之后,陈佩斯和朱时茂就成为了春晚上的一对固定搭档。   他们出演的《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姐夫与小舅子》等作品,现在拿出来看也依旧不过时。   然而,1998年,这对“黄金搭档”却遭遇了滑铁卢。   这一年的春晚上,他们表演了《王爷与邮差》。   但是,舞台上意外频出。   先是朱时茂的麦克风“哐当”一声掉在地上,又是道具扇子突然断裂。   紧接着,陈佩斯的头套又掉落。   舞台上的两人硬着头皮表演,下台之后都累地筋疲力尽。   尽管如此,他们的表现也让这个表演在当年的评选中获得了小品类的一等奖。   但是从这之后,这两人就告别了春晚舞台。   然而,1999年,陈佩斯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因为央视未经同意,将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十几个作品整理成光盘出售,侵犯了他们的权益。   陈佩斯、朱时茂直接和央视对簿公堂。   虽然最后胜诉,但是他们的事业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好在,陈佩斯并没有气馁。   他开始将喜剧带上了话剧的舞台,并一直在为传播喜剧文化而努力。   如今,已经71岁的陈佩斯鲜少再出现。   但是,他依旧是很多人心中的“喜剧大师”。 主要信源:(中原新闻网——陈佩斯:从艺45年,没有得过国家一级大奖,70岁因一句话再次爆红)

0 阅读:397

猜你喜欢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