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一场奶粉危机让30万个家庭陷入无尽黑暗,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因此被判无期徒刑,锒铛入狱。然而,谁能想到,仅仅几年后,她因在狱中“表现良好”,接连三次减刑,从无期变为有期,甚至可能在2027年重获自由。 2008年,对很多中国家庭来说,是个挥之不去的噩梦。那一年,三鹿奶粉被曝出含有三聚氰胺,这种化工原料被不法商家掺进奶粉里,假装提高蛋白质含量。成千上万的婴幼儿喝了这种奶粉后得了肾结石,有的甚至丢了小命。据官方统计,这场危机波及30万个家庭,6个孩子因此丧生,数万家庭从此支离破碎。 三鹿集团作为这场风波的“主角”,自然逃不掉责任。当时的董事长田文华,曾经是个响当当的商界女强人,带领三鹿从一个小厂子做到全国知名的乳企。可惜,风光背后是隐患,她治下的三鹿为了利润,竟然对奶粉质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2009年,法院判了,田文华因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无期徒刑,还罚了2468万多元。那一刻,很多人觉得,大快人心,恶人终于伏法了。 田文华进了监狱,大家本以为她这辈子就这么完了。可现实偏偏不按剧本走。她在狱中“表现良好”,五年内居然拿到了三次减刑。第一次减刑是2011年,刑期从无期改成了有期徒刑20年;之后2014年和2016年,又分别减了几年。到最后,算下来,她有可能在2027年走出监狱大门。 按照中国法律,服刑人员只要老老实实干活、不惹事儿、表现积极,就有机会减刑。田文华在狱中估计是干活卖力、态度端正,监狱那边给她打了高分。可问题是,她的罪行不是小偷小摸,而是间接害了30万个家庭啊!这“表现良好”几个字,咋就这么轻飘飘地把无期变成了有期? 消息传出来,受害者家属炸了锅。想当年,他们的孩子有的因为喝了三鹿奶粉,变成了“结石宝宝”,有的甚至再也没能睁开眼睛。那些家庭,有的倾家荡产治病,有的夫妻因此离婚,伤口到现在都没愈合。现在听说田文华能减刑,甚至可能出狱,他们能不气吗? 有个受害者家长在网上说:“我儿子走了,她却能出来,这公平吗?”这话听着真扎心。30万个家庭的苦,不是田文华在监狱里干几年活就能抵消的。法律给了她减刑的机会,可这些家庭呢?谁来给他们一个交代? 田文华减刑的事儿在网上吵翻了天。一边是气愤的网友,觉得她罪大恶极,减刑就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他们说:“30万家庭的命,还抵不上她在监狱里表现好?”另一边也有人冷静点,觉得法律就是法律,减刑制度摆在那儿,田文华符合条件,没啥好挑的。 其实这两种声音都有道理。法律确实得讲规矩,减刑是给服刑人员改过自新的机会。可田文华的案子太特殊了,她的罪不是一般的偷抢,而是涉及无数人命的大案。 田文华的减刑,戳中了法律和正义之间的那根刺。按法律来说,她在狱中没犯错,积极改造,减刑没毛病。正义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老百姓心里的那杆秤。30万家庭的泪水,6条小生命的价值,这秤上怎么称得出“表现良好”四个字? 有人说,减刑制度本身没问题,但得看用在谁身上。田文华这案子影响太大,社会情绪太强,机械套用法律条文,难免让人觉得不舒服。法律是死的,人心是活的,这两者咋平衡,真是个大难题。 回头看三鹿奶粉事件,不光是田文华一个人的错,也是整个行业监管的失守。那时候,乳企为了利润不择手段,监管部门又没及时踩刹车,才酿成大祸。田文华是直接责任人,可她背后的问题更大——食品安全这根弦,什么时候都得绷紧。 这事儿过去十几年了,现在的奶粉安全比当年强多了,但教训不能忘。田文华减刑也好,出狱也罢,都改变不了那些家庭的伤痛。社会得记住这代价,别让类似的悲剧再来一遍。 假设田文华2027年真出来了,出狱后,她估计得低调过日子,毕竟社会舆论不会轻易放过她。她要是真有点良心,或许可以做点公益,哪怕是帮帮受害家庭,也算给自己赎点罪。 参考资料 三鹿前董事长因狱中表现积极三获减刑 原判无期.新浪
2008年,一场奶粉危机让30万个家庭陷入无尽黑暗,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因此被判
醉卧云端云端居
2025-04-29 17:21:0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