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从电影角度看,《我本是高山》及格吗?

Idlemovie 2023-11-26 21:15:40

主旋律不必整的花里胡哨,做到三个字,情、真、意,就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有了这三个字,或让人哭,或让人自豪,或让人激昂,这是国产主旋律的根,就算加上各种前缀,内核的落脚点依然是感情、主义和思想。

以此为依据来看《我本是高山》。

这部电影想要拍好,得先搞明白一个问题,张桂梅校长为什么要办女高?

一是当地有恩于她,当初为给亡夫治病花光了积蓄,自己患病又没钱医治,当地组织跟村民给她几块几十块的捐钱救了她的命,她无以为报便将后半生献给了教育事业。

二是张桂梅见过难,她不想女孩们再重复难,识几个字,做一生活儿,大些就嫁人,被贫困锁在大山深处一辈子,改变三代人也就无从谈起。

因为大山阻隔了知识、信息、经济,不走出去,一辈子当溪流,走出去见过世面才能是高山,三是信仰,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支撑她守住阵地。

但电影改成了每次遇到困难丈夫就闪现,从而让她有动力。

这种结构如果不是真实事件,而是虚构的故事片,其实没有什么问题。

毕竟小布尔乔亚的小资产阶级情调,我们看过太多次,并不会觉得违和,当作脆弱性支点也合情合理。

可当电影冠上了“张桂梅”三个字,这种改编就小了,矮化了张桂梅校长。

张校长为女高奉献一生恍惚间成了她与丈夫的爱情故事,对观众的情绪触动就无法直达心底。

从中也能看出这些文艺工作者们根本不了解基层工作,也不懂普通人的苦难,更不相信一个人的信仰会这么无私且崇高。

即使给他们一个真实,他们拍出来的还是虚假。

因为他们只会用西式思维来诠释中国价值观,完全的西方电影语言,缺少了爱情,似乎就不会拍电影了。

这种做法从一开始就是错的,自然难以让人共情,就像扁平化、刻板化的配角们,戏剧冲突生硬,缘由推敲不足。

《我本是高山》海清的第三个镜头是登台讲话。

她在台上憧憬未来,话还未毕,下一个镜头就是驴叫,当这段对比剪辑出来,电影的立场已经有问题了。

想要表达学生们把张校长的话不当回事,以及开局艰难有好多办法,如最简单的以天气变化来衬托,又何必用这种表现手法。

这已经不是春秋笔法了,这是透着点坏了,此类小心思不止一处,像老师们背后编排张校长,叫她“老巫婆”,路线错了,越有知识越反动。

电影源于真实人物,不是不能进行艺术改编,若是全部依照现实而来,那与纪录片无异。

但从文本设计的角度来理解,《我本是高山》是四分五裂的,一会讲这个,一会讲那个,主线多且杂,无章法。

在叙事上,导演用到了平叙的方式。

这种方式需要特别注意交代时间的起止,以时间为主来讲故事,若时间一乱,全局皆乱。

片中的时间线是高中三年,导演想用这点理清所有线索,让所有角色按部就班的在这条时间线上完成所有剧情要求。

可他恰恰忽略了很重要的两点,开始跟后续,一上来就是为高考奋斗,只有过程导致时间线没有开始和结束,中间部分的乱、平、散、碎自然接踵而至。

大多数人看完电影应该会有一个很大的疑问,张桂梅校长为什么伟大,又伟大在哪里?

电影的描述不充分,侧重点也有些模糊,主题是我本是高山,这个高山是张桂梅,也是女孩们。

可没有后续,没有结果的结尾,让读书可以改变三代人成了一句空话,因为我们没有看到怎么改变父母和孩子。

仅用字幕当尾声,纪录片片段作为彩蛋来让电影落地是不足的,仅用酗酒母亲的转变来契合主题是缺乏说服力的。

这就让《我本是高山》像一套没有做完的卷子,你说你能得高分,但你却没做完,也不知道做的是什么卷子,这是影片的失败之一。

另一处是人设问题。

海清的表演不够纯粹,她应该是张桂梅,可她还是忘不了她是演员海清,一言一行都是形似神不似。

这导致她演的痕迹太重,真实感便不强烈了,看肯定是能看,但想得奖就难了,不是傍上主旋律就有了护身符。

海清的表演不贴切,如果角色定位准确也能挽回不少,奈何角色失衡,有失偏颇。

观众很清楚,张校长不是完人,她也有缺点,现在的主旋律也不再刻意神话某人,这对于主旋律和观众来说是一件好事。

因为做到了真,圣人也有普通人的一面,这个人物就更可爱,更立体了,正因为她身为普通人却做到了普通人做不到的事,观众更能切身感受到她的伟大。

《我本是高山》没有让华坪女高成为悬浮的励志神话,却让张校长失去了信服二字。

她对待那些年轻老师们俨然一副咄咄逼人的样子,更像资本家,还是一个无情、没钱的资本家。

那他们为什么要留下来,又为什么会团结在张校长周围,一直跟着她带领大山的女孩们走出大山,许多年都在坚持?

诚然,导演用张校长带病工作,亲力亲为,事必躬亲,感染了他们来说明。

但与老师的相处上,人物的慈祥、平和、亲和力和温柔有力丢了,人格魅力随之大打折扣。

如张校长和付春盈的关系,张校长对她尽是谴责,怀孕不行,生孩子不行,照顾孩子不行,家里有困难也不能是理由。

尽管最后有一段张校长帮付春盈带孩子的镜头,但前后剧情显然无法自圆其说,因为前面有了那么多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苛责,后面这个人还在就没有说服力了。

这个时候,当人物冲突发生后别怕长篇大论,像《能文能武李延年》一样。

剧中指导员李延年借小安东逃跑一事,向所有志愿军战士讲清楚了他们为什么要打这场仗,是为了个人、亲人、家乡、祖国。

由小及大,掰开了揉碎了地讲,很重要,不仅观众能够明白战争的必要性,剧中的角色也可以体会到当时先辈们的同仇敌忾。

《我本是高山》少的就是观众明白,角色懂得这两点。

没有把老师们和张校长的关系讲透,即使被影片感动了,感动我们的也不是电影,而是原型张桂梅校长。

让电影之外的原型为电影加成,非电影给原型锦上添花,那《我本是高山》还能被叫做好片吗?

0 阅读:103
评论列表
  • 2023-11-27 00:45

    电影符合西方价值观,但不符合真人真事。

  • 2023-11-27 03:10

    《我本是高山》用真实的故事和情感打动了观众的心,让人们对于主旋律电影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这部电影不仅让人哭,更让人思考,是一部充满意义的作品

  • 2023-11-27 17:18

    中国最八卦:什么拿事来评论,不知为了自己系为他人

  • 2023-11-27 16:51

    这部电影以真情实感的方式展现了张桂梅校长办女高的初衷,让人感动不已。情感真挚,思想深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国产主旋律佳作

  • 2023-11-27 19:08

    编故事就编故事,别碰瓷张校长,

  • 2023-11-27 17:57

    张老师理解深刻,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理解资产阶级人性,资产阶级法权这二个名词了

Idlemovie

简介:电影,应该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