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后人今如何?第35代后人从不外出打工,一辈子只干一件事

遥河 2023-09-21 18:44:46

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这是包拯留下的一句家训。其后世也遵从包拯的意愿,世世代代以身作则。

虽然包拯已经离世了900多年,但他的正义精神依然在民间流传,以他为主角的电视剧仍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可以说,包拯是一个经典的中国式英雄,在人民心中的地位非同小可。

在今天,包拯后代的生活又如何呢?

黑脸包青天

公元999年,包拯生在庐州合肥,在28岁时,他考中进士初入仕途,但因父母年迈不能随行而辞官返乡,直到38岁时,包拯才开始正式做官。因他铁面无私,办案精明,深得宋仁宗的赏识,更因为他像青天一样,执法严正,明察秋毫,所以被天下百姓称之为“包青天”。

而包拯最让人熟知的特征,就是他额头上的月牙印记。实际上,这个月牙不是特意加上去的,而是一道疤痕,加上包拯皮肤本身黝黑,让月牙疤更加明显,就像一轮弯弯的月亮印在头顶,让他看起来更具几分神圣威严。

当然了,历史上的包拯头上并没有月牙疤,也不是天生的黑脸,反倒是一个白面书生。

而关于包公形象的改变,是从元朝开始的。元朝时期,朝廷腐败,贪官污吏比比皆是,民不聊生。

当时,天下百姓都希望拥有一位清官,于是便将包拯塑造成了一个半人半神的形象,在其头顶加上了一道月牙,同时为了体现他的铁面无私,还将包拯和黑脸相结合。

所以后来的黑脸包拯,其实都是受到了文学作品的影响。

包拯后人何在

公元1062年,63岁的包拯与世长辞。到了如今,包拯的子孙后代已有10余万人,主要生活在安徽、浙江一带,在这其中,有一位名为包先良的后人最为特别。

包先亮是包拯的第35代后人,现在已年过7旬,常年生活在安徽合肥的包村,当地绝大多数人也都是包公的后人。但和其他人不同的是,自从90年代以来,留在包家祖宅的人变得越来越少,为了谋求生计他们纷纷外出务工,唯独包先良从未外出。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在这30年里,他都没有“正经”的工作,却每日早出晚归,那他的时间都花在了什么地方呢?

虽然没有出去干活,但是包先良没有闲过一天。在每天早晨,包先良会先到祠堂,将祠堂里外打扫干净,力求每个角落都不留灰尘,好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都能看见一个整洁干净的包拯祠堂。其余的空暇时间,他就在村子里做清洁工维持生计。

参观过包家祠堂的游客估计都会发现,包拯祠堂没有什么富丽堂皇的装饰,甚至可以说十分简陋,但这种简朴流露出的却是最真切的情感。

虽然包先良没有多余的钱来修缮祠堂,但他每天都会去祠堂搞卫生,做讲解。游客来了之后,他总是会热情接待,因为对于他而言,有游客走进包拯祠堂就意味着人们都尊重和认可包拯,这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

而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包拯的真实一面,了解包公的治世之道,包先良还会免费给游客讲解包拯的一些历史故事,让游客们感受到包拯的执法严正,刚正不阿的正义精神。

从青年到年过古稀,包先良一直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真诚对待每一位游客,认真讲好每一个包拯故事。

“我会坚持到不能动为止。”包先良拿着扫帚面对包拯祠堂,如是说。

看着生活过得如此清贫的包先良,很多人都提议将免费参观包拯祠堂和免费讲解改为收费,把收取的费用一部分用来修缮祠堂,一部分用来补贴包先良。但对于这些提议,包先良每次都是一口回绝。

在他看来,这样的做法已经违背了家训,包拯一生清廉无私,后世又怎能将他的声望当作是敛财的工具呢?包先良认为现在的生活不是很贫困,因为他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觉得这种生活很幸福,很有意义。

因为他想守护包拯宗祠,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包拯,将老祖宗的精神一直流传下去。

0 阅读:459
评论列表

遥河

简介:用温柔文字,书浩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