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52岁的李鹏太年轻,反对他当部长,陈云:他是从苏联回来的

甲子光年 2024-07-06 18:18:04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至关重要。1981 年,当李鹏被推荐担任电力工业部部长时,竟有人因其年轻而反对。然而,陈云却力挺李鹏,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深意?

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从此迈进了改革开放的崭新时代。在这一关键的历史节点,陈云重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他以敏锐的洞察力,迅速察觉到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尤其是新老交替的迫切需求。

那段特殊的时期结束后,干部队伍老龄化现象极为突出。1980 年中央组织部的统计结果触目惊心,国家机关主要领导人的平均年龄竟高达 63 岁。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干部队伍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使得党和国家的工作难以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1979 年的一次重要会议上,陈云忧心忡忡地感慨:“干部队伍不年轻化不行啊,年龄大了,精力跟不上,怎么能适应新时代的工作要求?”他深刻地认识到,干部队伍不仅需要年轻化,更需要知识化和专业化。只有这样,才能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

1980 年,陈云明确提出选拔干部要德才兼备,并着重强调制度化提拔年轻干部的重要性。他深知,唯有建立起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才能确保为党和国家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这一理念的提出,为当时的干部选拔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后来的干部队伍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这一年,刘澜波推荐52岁的李鹏担任电力工业部部长。然而,这一提议却在当时遭遇了重重阻力。部分人以李鹏年轻、经验不足为由,坚决反对这一任命。面对这样的质疑声,陈云坚定地表示:“他是从苏联回来的,有专业知识和经验,搞电都30多年了,完全可以胜任”

陈云之所以力挺李鹏,绝非一时冲动之举,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李鹏早年留学苏联,在电力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展现出了出色的工作能力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陈云看重的正是李鹏的专业能力和未来发展的潜力。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陈云的坚持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向全党传递了一个明确且坚定的信号:年龄不应成为选拔干部的唯一标准,能力和才德才是关键所在。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为年轻干部的成长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1982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印发了由陈云同志撰写和主持起草的两篇纪要文章,分别是《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和《关于老干部离休退休问题座谈会纪要》。

在相关座谈会上,陈云回答了将青年干部的年龄设定在四十岁以下的原因,他认为四十岁左右的领导干部,有充沛的精力来完成党和国家交给他的任务。

此外,陈云还提出了十二字干部政策,具体为“第一,了解人;第二,气量大;第三,用得好;第四,爱护人”。他强调要用父母爱儿女之心来爱护干部,对待干部要全面估计其德和才,多方面帮助干部,解决他们不安心的问题,慎重处理牵涉到干部政治生命的问题,实事求是,做到这些才算是真正的爱护人。

党的十二大上,干部年轻化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新当选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中有大量年轻干部,他们充满朝气与活力,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些年轻干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为改革开放事业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陈云在接见新当选的年轻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时,语重心长地表达了对他们的殷切期望:“你们要牢记党的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这番话语不仅是对年轻干部的鼓励和鞭策,更是为他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987 年,陈云在党的十三大上退出中央委员会,担任中顾委主任。尽管他逐步退出了领导岗位,但他对干部新老交替的关注从未停止。他时刻关心着年轻干部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各种方式为他们提供指导和支持。

1991 年,陈云决定不再担任职务,并建议不再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他的这一决策体现了他对党和国家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

1 阅读:234

甲子光年

简介:喜欢历史,喜欢分享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