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革命历史,有一个人们熟知而不自觉的事情,那就是最后的胜利其实来之非常不易。如果不深入去探究那段历史,就很难体会到这一点,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个中艰难与困厄。
因而在今天这个故事里,我们不妨就来看看发生在1947年的一件事,来感受一下先辈们开创革命事业的艰辛。
七月分兵反酿困局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开打,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战争到1947年的时候已经进行到一个十分激烈的阶段。
而在苏中地区,新中国的一代军神粟裕曾带领着华中野战军的将士们与十二万敌军周旋,并先后取得宣泰、如南、海安、李堡、丁林、邵伯、如黄等七次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国民党军五万多人,创造了解放军战史上十分出名的“苏中七战七捷”。
携胜利之余威,粟裕继续带领将士们四处征战,先后在宿北、鲁南、莱芜等三场大战役中取得胜利,且进一步刷新了解放军的战绩。
尤其是在1947年五月份,此时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打响了孟良崮战役,一举全歼张灵甫的七十四师。
这是一个相当了不得的战绩,毕竟张灵甫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七十四师号称是蒋介石的“御林军”,其坐拥全套的美式装备,气焰十分嚣张,然后他们就被剿灭在了孟良崮。
当然,华东野战军这一仗也赢得不轻松,他们几乎是拼上了全部家底,以数倍于敌之兵力应敌,再加上国民党内部的勾心斗角,这才让粟裕成此大功。
然而,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我军的处境,蒋介石虽然放缓了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但其施加给华野乃至其他战区的压力依旧不轻。
在北方,有傅作义兵团虎视眈眈,在陕北,有胡宗南集团大兵压境,战争依旧是敌强我弱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由于战争都是解放区进行,所以不管战役输赢,破坏地都是解放区的秩序,所以老蒋很安心。
这种情形下,毛主席当然也是觉察到了危险,于是他做出了两个重要的安排,一个就是历史课本上常说的“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而另一个就是发生在华东解放军内部的“七月分兵”。
前一个大家很熟悉,这一举动就是为了将战线推动国统区,变“外线”为“内线”,从而调动蒋介石,缓解各解放区的压力。
而为了配合刘邓大军的行动,组织上不仅动用了太岳军区的陈赓和谢富治兵团,另外就是要华东野战军出力,这就有了七月分兵。
1947年得七月初,华东野战军奉中央军委指示一分为三,将叶飞的一纵和陶勇的四纵组合在一块,让他们挺进鲁南;将何以祥的三纵、王建安的八纵、宋时轮的十纵组合在一起,由陈士渠和唐亮指挥,大军向鲁西进发。
而韦国清的二纵、王必成的三纵、成均的七纵、许世友九纵和陈锐霆的特纵组合在一起,由陈毅、粟裕和谭震林指挥,向着鲁中地区进军。
也就是说,华东野战军并分成了三个部分,三路大军以南、中、西三个方向分别行动,从而牵制国民党军队。
然而,就在七月分兵后,华东野战军的战绩却大不如前。首先是叶飞部,他们前期攻占了几个县城,但随后就在围攻滕县的时候遭到国民党的七个整编师夹击。
另一边的陶勇原本在围攻邹县,久攻不克之下不得已放弃攻城而去支援叶飞,两部随后一起突围而走。
尽管成功脱身,但两部人马还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部队减员三分之一,重装备丢失殆尽;然后就是粟裕部,他们在进攻南麻和临朐的时候遭遇了国民党军的顽强抵抗,仗也打得很惨烈,最后粟裕麾下的四个纵队付出了两万多人伤亡的代价,这无疑是重大失利。
危局当前,状况频出分兵后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华东野战军三战三败,并为此付出了十分惨重的损失,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失利说明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本来是一个拳头的华东野战军现在力量被分散了,无论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防御都面临力不足的困境。
更糟糕的是,七月分兵本来是为了缓解刘邓大军的压力,但现在华东野战军被重创,短时间无力再战,敌人反而无所顾忌,调了四个师的兵力去围攻刘邓大军,反而使得他们的压力加重了。
面对危机,实际上是华东野战军一把手的粟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重新合兵,将鲁豫交界地带的军队和鲁南的军队合并为一个新兵团,由陈士渠将军统一指挥,将被分散的兵力重新聚拢起来,然后打到外线去。
对此,毛主席表示同意,但他拒绝了任命陈士渠为主将的提议,原因是觉得陈士渠的能力不足以担任大兵团的统帅。
那由谁来担任呢?毛主席的意见还是粟裕自己去,让他来带新的兵团。粟裕同意了,他同时提出继续和陈毅搭档,并建议让谭震林接替自己担任沂蒙山区华野部队的主将。
这一次,毛主席同意了前一个要求,却再次拒绝了后一个,理由是谭震林此前一直是政工干部,于军事建树不多,恐怕不能服众。
不过,粟裕这次坚持自己的意见,只是提出可以让许世友担任谭震林的副手,这样一文一武总能做好工作了。这回,毛主席终于同意了。
于是在八月下旬,一切的人事安排都到位了,新的战事也将拉开大幕。但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谭震林却在此时和华东局的负责人饶漱石吵起来了。
谭震林其人在军事圈并不出名,所以尽管他是事实上的华野三号人物,却很少有人提起他,原因则是粟裕的光环实在太耀眼了。
但其实,谭震林的资历和功劳都很突出,他比粟裕还早入党八个月,又是参加了秋收起义的老人。
井冈山时期,谭震林也已经是红四军的党代表,其地位和陈毅、蔡协民相当。后来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的时候,谭震林是十五个委员之一。
红一方面军成立总前委的时候,谭震林也是前委委员,其重要性甚至一度压倒了叶剑英、聂荣臻等几位元帅级别的人物。
不过,从谭震林后来的发展来看,后辈们显然超越了前辈,但这并非是因为老将不堪大用,而是谭震林的本事更多地体现在组织能力上。
因而在华东解放军时代,陈毅是司令兼政委,谭震林是第一副政委,而粟裕是副司令兼第二副政委,这个职衔很直观地说明了他们之间的地位高下。
可以这么说,纵然谭震林的军事能力不足,但就综合实力还是能稳压粟裕一头,所以在南麻、临朐战役失利的时候,谭震林就曾冷脸批评粟裕。
这里面其实也有说道,因为粟裕认为失利是华野决策层的战略失误,谭震林则坚持认为这一条不成立,而这导致粟裕生了很大的闷气,他甚至直接越级打报告说自己承担全部责任。
好在有毛主席的抚慰,他们两人的矛盾不久就化解了,谭震林也成为了西兵团的主将。
但没过多久,谭震林再次与饶漱石发生了矛盾,原因是饶漱石认为沂蒙山区的军队应该合兵一处作战的,但谭震林以山地地形狭窄,不便于大兵团展开为由,主张分散兵力灵活作战,两人为此争执不下。
原本许世友是谭震林的副手,按理来说应该发表意见,但在这两位的面前,许世友始终不敢开口,这也就导致分歧得不到统一。
大战当前,我军内部却在频繁发生争端,这无疑对当前的战事十分不利。得知此事后,毛主席非常生气,他本来就不支持谭震林当兵团司令,这下干脆就把他的“将印”给没收了。
至于给谁呢,此时的华野本来还有一众将领,但毛主席却大手一挥:“换许世友来当!”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山东解放区的形势岌岌可危,更需要一个定海神针般的人物来坐镇危局,而让资历尚浅的许世友来独当大任,足见毛主席的胆魄。
酒神虎将力挽狂澜许世友接手军队的时候,山东的局面已经十分危险了,蒋介石在8月18日亲自飞到了青岛,并制定了所谓“九月攻势”计划。
这个计划中,国民党军将以六个整编师二十个旅的兵力,外加重炮团、装甲炮兵营、战车营组成胶东兵团。
同时,国民党海军的永积号、永顺号、长治号等军舰以及青岛、济南、徐州三个基地的空军也将加入战场。
这支庞大的海陆空联合力量将在范汉杰的指挥下直扑胶东,企图切断烟台与大连的运输线、封锁渤海湾、从而断绝华东野战军的供给,乃至一举吃掉我军的内线兵团。
蒋介石之所以这么谋划,是因为胶东解放区的十几个县拥有十几万民兵,他们是华东野战军的后备兵员。
另外,烟台是少数处于我军控制下的港口城市,其与大连的苏联军港联系密切,大量从东北生产的枪支弹药、药品、布匹等物资都是通过大连与烟台转运到山东来的。
同时,胶东解放区本身就有十几家军工厂和被服厂,遍布机关单位,还生活着大量后勤人员、伤兵乃至干部家属.....如此重要的大后方,绝对不容有失。
说到这,相信大家也就理解许世友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了,也就能明白为什么说毛主席选中资历尚浅的许世友需要一定的魄力。事实证明毛主席的选择对的,许世友就是那个力挽狂澜的人。
1947年的9月1日,范汉杰正式发动了对胶东解放区的进攻,其采取“锥型突进,分段攻击”的打法,企图将解放军压缩到胶东半岛的狭小地带。
而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许世友组织部队和群众积极备战,将军区机关、学校、医院、仓库等单位转移到了农村地区,并在广大区域内实行坚壁清野,同时动员民兵武装配合主力袭扰敌人。
关于对敌,许世友是这样说的:“牵着范汉杰的鼻子,一步一步把他牵到牛角尖,再杀他几个回马枪,打他一个团团转。然后,再用老鹰捉小鸡的办法,一口一口将他吃掉。”
于是,在发现敌人的整编第八师孤军深入后,许世友当即指示在道头村设伏,从而一举歼灭两千余人,取得了一次不小的胜利。
可是,就在许世友准备与外线作战的谭震林所属的二纵和七纵会合歼敌的时候,谭震林却因先前作战不利而请求南下作战。
好在中央军委驳回了他的请求,要求他继续留在滨海地区,哪怕打不了胜仗,只要不打败仗,一定要坚持到局面好转,于是谭震林就只好带着军队与九纵会合于朱阳。
与此同时,范汉杰大军已经先后占领了十四个县城以及我方主动放弃的烟台,似乎达到了其战略目的。
但是,由于需要分兵把守各个占领区,范汉杰所能使用的机动兵力大为缩减,而他一直没能对我军主力构成歼灭,所以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
等到十月初,范汉杰终于在昌邑和高密地区发现了我军主力,当即驱兵寻求决战。前进中,其麾下整编六十四师想要拔得头筹,一路狂飙突进,远远地把友军甩在身后。
趁此良机,许世友和谭震林合计以后决定先打整编六十四师,并以围点打援的方式阻击敌整编四十五师。
一番恶战过后,我军取得了一场大胜,歼敌多达六千,从而扭转了胶东战局。
随后,我军逐步转入反攻,先后拿下高密、海阳、莱阳等地,重新控制了半岛腹地,从而将范汉杰部再次压缩回海滨。
此时的范汉杰不甘失败,还想重夺莱阳,但在华野十三纵和七纵的阻击下,其最终还是无奈撤退。
事情到这一步,我军已经牢牢掌握了在山东战场的主动权,最初的危机终于是过去了,形势逐步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直至山东获得完全解放。
而凭借着胶东保卫战中歼敌六万的战果,许世友一下子就变成了我军新的骁将,从而深受毛主席信赖。
至于当初的争端,事实证明谭震林的军事能力与其他名将相比可能确实不敷重用,所以他后面也是更多地从事政治工作,直至建国后全面转向行政和经济领域,而他后面也一直被委以重任,其表现也足以当得起一个国之栋梁的名号。
结语今天的故事其实有三个主角,他们分别是粟裕、谭震林和许世友,而这三个人无不是大名鼎鼎,粟裕是人们眼中的战神,谭震林是公认的国家干城,许世友又是著名的“酒神虎将”,其对革命的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
他们或许在某个阶段中会有分歧,但他们为国家和民族事业谋未来的心都是一样的,都值得我们的尊敬。
许确实是不错的战场指挥员,但不是战役指挥员,更不是战略指挥员。
最困难的解放战争第二年,许将军率领少于粟裕的部队打出比粟裕强很多的战绩,华东的反攻是许世友解放山东开始的!
难怪许世友,向军委要求授大将军衔
许世友资历可不浅!
抗战结束,许世友的胶东部队主力全部渡海去了东北,剩下的一部分又扩大到原先水平,许世友将军指挥的莱阳战役之胜利,标志着我全军由战略防御到全面进攻。
许世友将军领衔指挥了济南战役,
山东解放区除了陈毅粟裕没人比许世友更适合了
知人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