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1958年的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上,暴风骤雨突然向开国第一大将粟裕袭去。
以所谓的“三次擅权”事件为引,“揭发检举”的声音不断,情况十分诡异。粟裕将军为人恬淡,对这些指责不加辩驳,但这反而使这种声音愈加强烈。
不过,在这次会议上,一直被称为“东野三虎”的叶飞、王必成、陶勇三位将军,却各自使用了非常独特的方式,支持了自己的老首长粟裕。
王必成的一套“阴谋家”的言论,更是让贺龙元帅拍案叫绝,称此人“可深交”。那么,粟裕将军为何会遭到批判呢?“东野三虎”到底又说了什么呢?
这一切,还要从粟裕和他们三人各自的故事说起。
粟裕和叶飞的相识,是在1934年的闽浙游击时期。当时,粟裕是红军挺进师的师长,而叶飞则是闽东游击师的师长。
两人在当年的10月会师,合作打了不少精彩的战斗。但是在1936年3月,由于国民党围剿部队的进攻加强,大家对之后的主要斗争方向有了分歧。
挺进师的政委刘英,此时动了“吃掉”叶飞的念头。他通过自己在组织中比较高的地位,对叶飞进行了一系列明升暗降的职位调整。
但是,他和叶飞之间并无从属关系,所以叶飞并未理他,将部队保留在了自己手中。刘英怒不可遏,决定除掉叶飞。
1936年秋天,刘英密令粟裕逮捕叶飞。粟裕的头脑里,一直有着一个“以大局为重”的念头。
为了不让红军内部产生分裂,他不得不服从政委的命令。结果,很快发生了“南阳事件”,粟裕趁叶飞来开会的机会逮捕了他。
不过,粟裕也知道叶飞是冤屈的,于是多次找刘英求情,但是均被拒绝。
粟裕已经看出刘英的杀心,但他虽有心相救,却苦于找不到机会。终于,在一次押解行动中,他们遭遇了国民党的地方部队。
遭遇战中,粟裕看准机会,故意将叶飞放走。为了做到情况逼真,他还在叶飞的背后开了两枪。这之后,叶飞虽然回到部队,但是对此事始终耿耿于怀。
抗战时期,叶飞被调入粟裕手下任职。由于有当年的嫌隙,两人始终只保持着表面上的和谐关系,并无深交。
直到有一次,叶飞和别人聊天,说粟裕“枪法不好”。而那个人却指出,粟裕百发百中,可以用手枪打飞鸟和水里的鱼。
叶飞这才明白,原来当年是粟裕故意放走了自己。于是,他找到粟裕进行了一次长谈,解开了当年的误会。从此后,粟裕和叶飞就成了生死之交,在之后的战斗中成为了黄金搭档。
而王必成、陶勇两位将军,和粟裕之间并无这样曲折的故事,他们都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因为共同的目标而走在一起的。
王必成和陶勇都是红四方面军的将领,也都参加过惨烈的西征。抗战开始后,他们来到了新四军任职。
其中,陶勇是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团长,而第二支队的副司令员正是粟裕。而在1939年,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合并为江南指挥部,身为第一支队第二团团长的王必成也成了粟裕的部下。
王必成和陶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打仗勇敢,雷厉风行。王必成的外号叫“王老虎”,而陶勇的外号则是“拼命三郎”。
从这些外号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两位将军的不一般。他们在粟裕的指挥下通力合作,打击侵略者和伪军,成绩相当惊人。
不久之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北移,成立了苏北指挥部。其所属部队,也被整编为三个纵队,纵队司令分别由叶飞、王必成和陶勇担任。
自此,“东野三虎”的架构已经基本成型。
在接下来的黄桥战役中,粟裕通过巧妙地指挥,让“三虎”完成了初次磨合,击败了国民党顽固派分子韩德勤部。而这次胜利,也是粟裕及“东野三虎”一系列胜利的开始。
1947年初期,华东野战军成立,粟裕以副司令员的身份,全面负责战斗的指挥工作。而叶飞、王必成、陶勇所带领的部队,从此便以“叶王陶”统称。
至此,“东野三虎”的格局搭建完成。他们以孟良崮战役为首战,以淮海、攻略江南等战役为高峰,不断刷新着战场上的纪录。
而惊慌失措的国民党部队,甚至一度以为“叶王陶”是一个新出现的厉害将领,对他们进行了悬赏,闹出了不少笑话。
建国之后,粟裕将军鞠躬尽瘁,成为了解放军的总参谋长。但是也在此时,发生了让其说不清楚的“三次擅权”事件,让他一路从巅峰跌入谷底。
“三次擅权”的第一次,是在1955年。当时,粟裕认为解放马祖岛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便在开会之后,自行给负责前线指挥的皮定均将军下达了:“同时攻击高登、北竿塘、南竿塘三岛,速战速决”的命令。皮定均认为,这个命令与实际情况不符,于是向上反映。党中央认为,粟裕自行决定这样的大事是很错误的,于是让他作出了检讨。
第二次“擅权”,则是在1957年。当时,总参谋部多次拿出部队的改革和分工草案,但是都被驳回。结果,粟裕在访问苏联时,拜会了苏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并提出希望对方能给出一份苏军的国防部与总参谋部职责的资料。后来,有人说这是外交行为,粟裕没跟外交部打招呼就冒昧索要,这是无视组织纪律。
第三次“擅权”,是在1958年。当时,志愿军已经具备了回国的条件。于是,粟裕便以总参谋部的名义,发布了相关命令,以及志愿军回国的具体方案。严格意义上讲,总参谋部并不具备发布如此重要命令的职权。因此在命令发布后不久,就又被追回,重新讨论之后才由国防部再次发布。
如今,这三次“擅权”已经随着历史资料的公开,而有了很多其他的说法。有人认为,粟裕的这些行为,都是经过了一些人的授意他才动作的,不是他自己的问题。至于马祖岛的“擅权”,更可能是由于命令传达时产生的误会。但不管怎么说,当时的粟裕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正如我们开始所说,在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一些人对粟裕展开了严厉的批判。那些人说粟裕这是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公开向国家索要权力。而他和苏联总参谋长的那次会面,更是被解读成“里通外国”。但是,此时的粟裕将军仍然是那个想法:一切以大局为重。为了让军队不乱,他做了两次深刻的检讨,承担下了指向他的所有罪名。
但是,粟裕的退让,却没能让那些人满意,他们开始把矛头指向了“东野三虎”。“叶王陶”的名声大,又是粟裕的老部下,如果他们能站出来指责粟裕,那么这顶黑帽子就更加沉重了。
但是,三位将军都是秉性忠直之人,他们不可能说出一些莫须有的事情,指责自己的老首长。面对压力,他们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来应对。
最为直接的是叶飞将军,面对压力,叶飞始终沉默以对,不发一言。在当时的情况下,叶飞不可能为粟裕说话。他知道,自己说话也没有用,反而可能引来新的诬陷,加重粟裕的罪名。此时保持沉默,就是对粟裕最大的支持。
叶飞此时正有战斗任务,加上又有闽东革命领袖的身份加持,地位特殊。那些人对他没办法,只能去找陶勇做工作,而陶勇的行为,让他们成了小丑。
陶勇为人义气,自然也不可能落井下石。所以在一些人找他谈话时,陶勇表示,自己学问少,写不出什么像样的材料来。如果你们自己想要,就你们来写,我照着念就行。结果很快,一份某首长秘书炮制的材料,就交到了陶勇的手上。
开会时,陶勇拿出了这份材料,并在发言前公开表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这份材料是首长秘书写的,自己只是照着念。上面有什么,自己就念什么,如果有念错的地方,希望参会的领导可以提醒。
这句话,逗得不少参会者笑了起来,会议的气氛一下子轻松了起来,同时也让那些别有用心之人颜面扫地。后来,陶勇的稿子还没念完,就有人将他叫出了会场,稿子也被没收了。而这么一弄,所谓“揭发粟裕”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相比叶飞和陶勇,王必成的行为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仗义执言。在有人要求他“揭发”粟裕时,王必成大声说道:“我来揭发粟裕!有人说他是‘大阴谋家’,我就从‘大’和‘谋’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接着,王必成就开始口若悬河地说了起来。他从济南战役说到了淮海战役,将粟裕在这期间策划“大小淮海”的故事、以及他着眼于大环境、谋定而后动的一系列行动都讲了出来。最后他说:“粟裕的‘大’和‘谋’,我就说到这里。至于‘阴’的方面,我没有体会,欢迎知情者继续揭发!”
听了王必成的讲话,会场上的众人都鸦雀无声。这哪里是什么“揭发”,分明是在替粟裕在辩护。这在批判粟裕的大风潮下,实在是难能可贵。不久后,当贺龙元帅听说此事后,对王必成的仗义和勇气十分钦佩,遂对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王必成这个人不仅可交,而且可以深交!”
就这样,“东野三虎”分别用自己的方式,维护了自己的老领导。但是,这对粟裕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会后,粟裕还是离开了总参谋长的位置。
虽然他在这之后并没有受到迫害,但是却实际上淡出了解放军的领导层。他的妻子楚青一直耿耿于怀,但是粟裕自己却十分平静。
后来,粟裕将军于1984年病逝,去世前未能等到自己平反的消息。
那么,维护了老首长的“东野三虎”又有着怎样的结局呢?叶飞将军在那场席卷全国的政治风暴中受到冲击,一度失去了所有权利。
但是在1975年,他恢复了工作,此后一直致力于新中国的交通事业,直至1999年去世;王必成将军在政治风暴中也是多次受到冲击,后来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开始主持云南的军队建设,后来还当上了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副院长,直到1989年离开人世;
陶勇将军的结局最为遗憾,在那场政治风暴中,他受到的冲击最大,被扣上了“日本特务”“叛徒”的帽子。1967年,不堪受辱的他跳进了一口水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东野三虎”的结局,都多少让人感到遗憾。但是,他们高洁的品质,却始终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他们在战争期间勇敢作战,在高压之下坚持正义,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正所谓患难见真情,粟裕将军有这样的战友,共和国有这样的将军,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幸事。他们的故事,也必将与历史同在!
参考资料:裴毅然:闽浙游击区的粟裕与叶飞
恽前程 朱楹:驳“粟裕三次擅权”的谎言
胡兆才:“叶王陶”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