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玉只看产地?青海料、俄料包装成新疆料“挂羊头卖狗肉”何时休

桥蕤看文 2024-10-19 13:56:31

玩和田玉,追求产地的“信仰”似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许多人认为只要是标着“新疆料”就一定是优质的。可是在卖家的眼中,这样的思维可能会让小白们陷入深不见底的坑。

产地崇拜:玉石界的“光环效应”

和玉大叔举个最典型的案例,当提到“金山矿”或“于田料”时,很多刚玩白玉的朋友们常常会两眼放光。确实,黑山地区路险人少,也的确是和田玉籽料的上游,但究竟有多少是真正来自黑山的呢?在抖音、小红书里面,黑山料俨然成了优质白玉的代名词。即使黑山料作为子料母矿的传闻未被证实,它的地位依然屹立不倒。其实像大叔在乌鲁木齐的本地市场,甚至去和田也没见到几块真正的黑山料,这么多的“网货”是哪来的呢?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在线渠道“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许多品质不错的俄料或青海料,经过一番包装,摇身一变就成了顶级的黑山料以高价出售。毕竟消费者更愿意为所谓的“信仰”产地买单。

真实故事:价格与价值的错位

不妨再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支成本2万多的俄料手镯,白度、细度、油润度都很出色。打电筒基本过灯的肉质,若在苏州的市场上出售,行情可能会截然不同。如果商家诚实地标明这是优质俄料,标价3万,客户反而会质疑其高昂的价格,在消费者的认知里,俄料的市场价顶多在2万左右,谁管你成本是不是2万块?不过同样的手镯要是放个“且末金山矿”甚至是“米达料”的名号,客户反而可能觉得这是物有所值,你就算标5万块也欣然掏钱购买。

新疆料的名头已经超越了实际的品质,毕竟优质的俄料和青海料价格本就不菲,而消费者却往往只愿意为“信仰”产地支付高价。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卖方市场的无奈与无助:好的东西埋没在名不副实的产地之中,而劣质品却因一个好听的名字而畅销。和玉大叔也经常反思,和田玉的价值评估往往被产地光环所蒙蔽。有一些同行在聊天的时候也说了:“客户要的是和田玉,产地这玩意没人能证明,我证书上写的也是和田玉,并没有以次充好”。虽然听的时候大叔笑一笑,其实内心还是挺难过的,这不是被逼的吗?

看到这里就有玉友可能会问:“这样的行为难道不怕被查吗?”就算在业内,鉴定和田玉的产地并不像判断真假玉石那么简单。即便有国检的一些产地证书,对于那些白度、细腻度都很高的玉石,产地几乎难以分辨。法律上对于产地的判定更是困难重重,因为国标上压根不允许把产地作为鉴定的标准。正因如此,部分商家更是肆无忌惮地将不同产地的玉石冠以新疆之名,因为他们很明白,压根没有什么规定不允许这么做,是不是觉得有点荒唐?

一开始,只是消费者对和田玉的产地存在盲目崇拜,宁愿花高价买个名头,也不愿意理性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料子。接着商家为了生存,不得不迎合消费者的这种心理,用“产地”做文章。到了最后,看到利益的商家利用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以次充好,用低品质的料子冒充高档产地,从中牟取暴利。

行业现状:改名不改质,敢说大话的时代

更可怕的是在网络时代,更没人去监管这种现象,甚至一些网络平台还在纵容,已经完全不顾行业规则和道德底线,各种虚假宣传层出不穷。消费者买的是云里雾里,即便是真的产地货要么就是当成是“高价宰羊”,要么就是大家都不信,甚至大叔在抖音上还看到有些人宣传:“新疆压根就没有和田玉了,都是外地的”这种内容,让人是哭笑不得又不知怎么改变现状。

面对这种情况,和玉大叔建议大家,买玉还是要回归本质,先看玉质,再看产地。不需要听那些“惊爆”、“内幕”,坚定的根据自己的预算,理性选择性价比高的料子。好玉不一定要来自新疆,也不一定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的“知名矿口”,只要玉质细腻油润,就是值得收藏的宝贝。

在经济学上有“劣币驱逐良币”的说法,在和田玉行业已经完全的应验,希望不要让劣质产品因附加的名头而占据市场,反而让高品质却无名的产品无处生存。大家都能擦亮眼睛,理性消费,买到真正心仪的好玉。

0 阅读:3

桥蕤看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