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杨军:重启生命之门,重塑新生之美

老唐的记事本 2024-03-06 09:02:56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常能看到“拆弹专家”顶住重重压力,凭一己之力化解全城危机的情景。现实中,在整复外科领域,也有这样一群人,在人体世界中精于“拆弹”、善于“补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杨军就是这样一位医生。他一次次汇聚团队之力,为身处险情的体表肿瘤患者带去生命的转机,为他们开启新生活的大门。日前,杨军先后荣获“上海医务工匠”“上海工匠”称号。《健康报》《上海大众卫生报》记者专程采访杨军主任,带大家一起走近这位医者,倾听他从医之路的点滴故事。

精准“拆弹” 无缝“补天”

  罹患巨大神经纤维瘤,往往会给患者带来身心的双重负担。一方面,瘤体易反复出血,危及生命,但由于难以根除,医生对此通常采取减容和保守治疗;另一方面,因为肿瘤体型巨大、血供丰富且解剖层次不均,对此实施切除修复时极易造成大量出血,手术难度及风险颇高。  在杨军看来,完成巨大体表肿瘤根治性切除是医者通往整复外科“塔尖”的必经之路,瘤体大部根治可显著降低患者出血的风险,挽救生命。  2015年,杨军团队迎难而上,经过一系列缜密的术前准备和多学科协作,成功为一位背负17公斤神经纤维瘤的患者施行全切除修复术。肿瘤切除后的大面积创面覆盖患者肩、背、腰部,杨军进一步通过瘤体表面皮肤反取皮回植的方法覆盖创面,在精准“拆弹”的同时,完成无缝“补天”。

  要“拆弹”,得先从“排爆”开始。如何在避开肿瘤要害的同时排除干扰,处理掉危险的“引线”?这不仅要求医生对人体解剖结构了如指掌,还要求他们有极为镇定的临场发挥。  几年前,杨军带领团队再攀高峰,耗时33小时彻底切除患者身上重达28公斤的巨大神经纤维瘤,并以最快速度完成瘤体皮反取回植覆盖创面。带瘤生活三十余年,瘤体覆盖枕、项、背部的患者在术后体会到了“重生”般的感觉,他不由得感叹:“这次是真的身轻如燕了,生活真好!”

  “面对患者的痛苦时,我们需要运用更多医学新技术,为罕见且复杂的疾病提供多维度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这正是我们的价值所在。”杨军如是说。  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为提高我国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的诊疗水平,杨军所在的上海九院整复外科牵头成立我国首个NF1多中心治疗协作组,联合国内多学科知名专家,撰写制定《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以期为患者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规范化、同质化诊疗。  杨军作为研究团队的中坚力量,通过术式改良、流程优化及围手术期多模态多学科诊疗,创新修复重建技术和器材设备,为越来越多的患者点亮生命之光。自2015年成功开展首例巨大神经纤维瘤切除重大手术至今,杨军已带领团队累计完成16例类似手术,患者零死亡、病情零复发。  在“双零”的优异成绩外,专业组已形成稳定的多学科治疗模式,逐渐培养出技术、能力、意志、品质过硬的人才梯队。

是“拓荒者” 也是“兜底人”

  在大众认知里,眼部医疗美容是上海九院整复外科的“重头戏”。殊不知,整复外科涉及的远不止这一类“锦上添花”的工作,更多时候,他们承担着“雪中送炭”的使命。  以巨大烧伤创面为例,当患者上下眼皮损毁、眼珠外露时,整复外科医生需要用显微修复重建技术,及时为患者进行功能重建与外观修复。  在杨军看来,在医学范畴里,大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已从守护健康延伸到提升外形。“守修复重建之本,担整形行业之责。这正是我们的使命担当。”杨军说。

  17年来,他专注眼睑畸形毁损矫正与修复,围绕重度复发性上睑下垂、眼睑术后畸形毁损展开一系列临床与科研工作。作为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眼整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召集27个单位的33名专家,历时1年,制定《上睑下垂诊疗专家共识》(2016年版)。随着《共识》的发布,行业内形成一套标准的流程和行业制度。  临床中,数以万计的上睑下垂患者在杨军团队的帮助下实现功能与美学的双重修复。同时,一批求美失败者也慕名来到上海九院,寻求杨军的帮助。  数据显示,眼睑术后畸形毁损在医疗美容纠纷中占近四成。谈及大量的眼整形并发症修复需求,杨军不禁自问:“面对失意的求助者,我怎么能不为他们修复?”作为失败眼整形修复的“最后防线”,杨军团队每年经手处理相关复杂病例300余个。

  如何规范医疗美容行业?杨军认为,任何科学的治疗都应基于循证医学,医疗美容同样也是一门严肃的学科,要做好临床科研,走学术化道路。  2015年,杨军主编发表眼整形专著《眼睑整形美容外科学》,除介绍一般的眼部解剖和美学标准外,他根据个人长期临床实践、体会,依照循证医学规律,重点介绍各类眼部整形美容手术操作的基本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术式选择、手术设计、手术方法、手术注意事项、手术并发症及其预防与处理。  如何让东方人获得更加稳定自然的双眼皮形态?基于东方人特有的眼睑解剖学和形态学的特点,杨军团队首次提出“生理重建性美学重睑术”概念,并创新引入“杨式浮桥技术”,增强了双眼皮的稳定性与灵动性,避免了双眼皮的回缩与脱落。  该技术既最大限度保留了睑板前轮匝肌的闭眼功能,同时又恢复眼轮匝肌的连续性,使切口平整美观,求医者在术后睁眼有神,闭眼接近无痕。这一术式结合当前先进的生理、美学重建理念,代表了重睑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给患者希望,树专业自信。”这是杨军从医的宗旨。在整复外科领域,他是“拓荒者”,也是“兜底人”。

对困难不能“背对” 必须直面

  “杨医生会先听取患者的诉求,然后快速根据病症做出准确诊断,非常赞。”这句话是很多杨军接诊过的患者的心声。但面诊后,也有一些患者被杨军挡在了手术室门外。  此前,一位两侧脸发育严重不对称的求医者执着要求接受眼部整形美容手术,可杨军却坚持喊停:“她双侧眼眶、眼球的突出度和眼裂长度都相差较大,这类手术达不到她的要求。如果贸然手术,术后她有可能出现瞪眼凶相或眼睛闭合不全等不良后果。手术刀满足不了心理上不切实际的需求!”  也是因此,杨军不遗余力带领团队发表科普文章,围绕公众关切的话题深入浅出地加以梳理和提示,主题包括眼袋手术、双眼皮手术以及眼角开大手术等。  “对于困难,我们必须直面,不能‘背对’。”肩负使命与担当,杨军始终坚持以患者为本,建立全国最大的眼袋手术、双眼皮手术及眼角开大手术诊疗平台之一。“一个外科医生的追求,并不是某个手术只有你会做,而是当大家在做某个手术时,会想起你的名字和你的指导。”杨军针对临床需求潜心研究,将科研成果带回临床,带领团队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资助14项(个人3项)、省部级奖项2项等。  在诊疗的同时,杨军也不忘教学工作。手术中,他不允许团队成员有任何侥幸心理。他对学生的操作程序要求非常严苛,这份追求极致的精神甚至体现在他对电刀的操持手法、角度等几乎所有细节上。  “严守程序,才能确保万无一失。”杨军说。目前,他已培养硕士、博士生20余名,其中不乏已成为全国、区域学科带头人的人才。  “秉承张涤生院士让伤者不残、残者不废的服务宗旨,怀揣一颗敬畏心,敢于突破创新,勇于超越自己。”这是杨军从医的准绳和乐趣。

文章刊于《健康报》(2024年02月20日 第 7 版)

通讯员:吉双琦 特约记者:宋琼芳

0 阅读:0

老唐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