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芳泽后学津梁——写在为《中国珍稀印谱原典大系》选谱之时

沐清扬说史 2024-08-31 02:02:39

文/周建国

西泠印社社员

【题 解】

受上海图书馆委托,为《中国珍稀印谱原典大系》选择上海图书馆所珍藏的历代印谱。我从自己的角度为《中国珍稀印谱原典大系》的藏者、读者及篆刻爱好者选些可临摹学习、参考借鉴的传世好印谱。“印宗秦汉”,早已成为篆刻爱好者的金科玉律。然存世实物凤毛麟角,好在有传世印谱,可摹可临。印之有谱,始于宋元。印谱从内容方面分,先有秦汉印,后有流派印;从谱主角度分,则既有群体,又有个人;从制作角度分,先为摹钩翻刻,后有原印钤盖,再然后有附拓边款、印面字口的。

印章艺术自元以降,文人士大夫全面复兴古代传统文化,故而也恢复了其古雅的风范。至明清,印人辈出,流派纷呈。活动于明万历初至崇祯年间的汪关,便是复古派中的佼佼者。

一、汪关辑《宝印斋印式》

汪关,原名汪东阳,字杲叔,安徽休宁人。他嗜癖秦汉印,日臻如痴如醉境地。相传他得一汉铜印,文曰“汪关”,甚宝爱之,遂更名关,易字尹子,并颜其居为“宝印斋”。汪关少时酷好古文奇字,嗜古成癖,精于古文、篆刻,收藏金玉、玛瑙、铜印不下二百余方。不幸早失双亲,家道中落,所藏散失殆尽。其治印不染时习,力追汉人,形神兼备,为明人正确仿效汉法之开创者,亦是于此道中身体力行之楷模。其作品极规矩工稳,俊爽安详。章法恬静,尽雍容华贵之美;印风醇润,极温文尔雅之秀。当时著名的书画家用印,多出其手。因其客居娄东(今江苏太仓),后人称之为娄东派。该流派波及后世,影响数代印人。

汪关所处的晚明时期,印谱的汇辑方兴未艾。上海顾汝修所辑《集古印谱》,首开以秦汉原印钤拓为谱之先河,使彼时及后世印人能亲窥秦汉印之堂奥,领悟其真谛,实有功于印坛。正是在此潮流下,汪关旋即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将其辗转流离竭力保护而仅存的61方古印辑成一卷,手拓二十余部送诸同好。其目的是“使后之学者得睹古人之真面目,如染指鼎中,片脔知味”。又曰“若以此为寥寥寡陋不足大观,则有顾氏之全书在,余何敢言”。加上汪氏积平时所作辑成的一卷,合称为《宝印斋印式》(图1)。

《宝印斋印式》,二册二卷本,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戚叔玉旧藏。每卷前皆有清人禹之鼎题签。卷一所拓为汪氏收藏之古印61方。此卷录有李流芳(长蘅)甲寅年(1614年)题增序记和汪氏自跋。卷末还有宋荦(牧仲)于清康熙壬辰(1712年)秋七月的识语。卷二录有李氏壬子年(1612年)旧记于首,其中所辑印蜕皆汪氏自作,共计342方。卷后有程嘉燧(孟阳)及唐汝询(仲言)题辞。再有庄蕴宽(思缄)题记一则。二卷印谱在书口上方皆骑马式钤有“印式”朱文印。

汪关对古玺、秦汉印心追手摹,尤其是对汉印中整饬平和、工稳朴茂一路用力最深,基本功之扎实前无古人。根深方能叶茂,故其治印渊静工致,用刀光润,极显书卷气。周亮工(栎园)在其所撰的《印人传》中说:“时其同里人词客程孟阳亦家疁城,颇为尹子延誉于四方,以故其手制甚为时流所重。”

一时间,明末诸贤纷纷求印于汪氏。仅就其谱中所见,就有工诗文、擅书画,被誉为“嘉定四先生”的李流芳和娄坚(子柔),书画大家董其昌(玄宰)和陈继儒(眉公)、陈元素(古白),画坛“四王”之一的王时敏(烟客),书画篆刻家赵宧光(凡夫)和归昌世(文休),饱学名儒冯时可(敏卿)、邹迪光(彦吉)、瞿汝说(星卿)、周延儒(玉绳)、王志坚(淑士)、侯峒曾(豫瞻),还有大科学家徐光启(子先)等。《宝印斋印式》的版本有多种,经印学家孙慰祖研究得出:“以诸种编定于甲寅年的《宝印斋印式》相较,上海图书馆二册本当较为完整。”

该流派波及后世,影响数代印人:清代的林皋及近现代的赵叔孺、陈巨来等皆承其衣钵,谋“出蓝”之道,而各有建树。想当年,吴湖帆曾藏有一部十二册剪裱本的《宝印斋印式》,借给陈巨来学习。陈巨来孜孜矻矻地学习,研究了七年后“完璧归吴”,终成一代篆刻大家。

二、林皋篆、赵虹订《宝砚斋印谱》

林皋(1657年—?),字鹤田,一字鹤颠,更字学恬。福建莆田人。“自其先世游宦,始承荫袭”,乃卜居江苏常熟。自幼潜心篆籀之学,十六岁时所刻之印,已为时人所推重。其印风整饬优雅,端庄清新;章法繁简相参,疏密得当;结构平整稳妥,富于变化;刀法明快爽利,光洁劲挺。与林氏同时代的著名书画家王翚、吴历、恽寿平、王鸿绪等人之用印,多出其手。后人称之为林派。沙孟海对于林皋有很高的评价:“清初印风渐趋卑靡,追求装饰,少讲法度。林皋继承汪关,自具信心,不肯随波逐流。”然而,这一派印风自林皋后就走向衰落,以至汪启淑在《续印人传》中说:“两浙久沿林鹤田派,钝丁力挽颓风。”

《宝砚斋印谱》(图2),林皋篆,赵虹订,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编成,一卷两册。版口有骑马式“宝砚斋印谱”五字。第一册录有钱陆灿等十六家序言十七则(内中王掞两则),林皋附记一则。从这些序中,我们可以了解、考察林皋的交友圈,以及时人对他的综合评价。

第二册收录林皋所篆印章。首页钤有“景郑秘笈”,乃潘景郑先生旧藏。所录之印分特大印、大印、中印与小印。特大印每页2方,大印每页4方,中印每页6方,小印每页8方,用乌丝栏相隔。全册共录印104方,均无款。末有毛祐、许迎年及赵虹跋三则。赵虹在跋语中云:“近代篆刻高手,首推文彭(寿承)、汪关(尹子)能得秦汉正法,自成绝艺。寉田固称文、汪继起,由今观之,抑更驾而上之矣。”此即赵氏订谱之初衷。

沿着汪关、林皋的印学脉络、篆刻风格,清末民初的赵叔孺印鸣当时。他著有《二弩精舍印赏》《二弩精舍印谱》《二弩老人遗印》等。

三、赵叔孺辑《二弩精舍印赏》

赵叔孺(1874—1945),原名润祥,字献忱,号纫苌、纫长,后易名时棢,改字叔孺,晚年自号二弩老人,以字行。书斋曰“二弩精舍”。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幼随父寓居北京,清末诸生,曾任福建同知。民国后,寓居上海。岳父富收藏,故能潜心研究金石书画。于花卉虫草、鞍马翎毛,无不精擅,尤擅画马,可称“近世之赵孟頫”。篆刻宗法秦汉,早期参研浙皖,后旁涉宋元。以工见长,不滞不板,造诣极深,时人将其与吴昌硕誉为“一时瑜亮”。褚德彝曾云:“先生少习篆印,躬入篆室,由浙派入手,中年后专攻皖派。朱文得完白、悲厂之神髓,白文得玺印之菁英,盖已镕浙皖为一冶矣,以刻印鸣当代。”

《二弩精舍印赏》八册(图3),赵叔孺以自家所藏明清名家印,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辑成。高邕署扉:“二弩精舍印赏。”前有徐庸序,其云:“吾友赵君纫苌,雅好金石篆刻之学。出所集古印数百,汇刊一编。其中理法具备,穷极微妙,固自博采兼收。以有斯编,非专于篆刻中求生活者可比,盖由其平日于鼎彝款识碑碣文字心慕手追,浸馈于古者深也。故是编所集能独具只眼,不使俗手仿刻混淆其间。”赵氏兄长赵时桐序中言:“吾弟纫苌,雅好是学。

平日所藏古印不下数百余颗,择其尤者汇成一编,颜曰‘二弩精舍印赏’。事竣乞言于余,余以为读书而工篆刻,固儒生之事。工篆印而谱古印,亦后学之责,具不足为吾弟奇。”董丕钦诗序曰:“拟将翰墨慰平生,缪篆纵横鉴别精。莫道雕虫为小技,要知相马有真评。手抛俗笔胸罗富,味忆古香鼻观清。如睹一编金石录,何今又遇赵明诚。”再有王道题扉“蛰庐藏印”。

第一册收印34方。第二册收印44方。第三册收印44方。第四册收印45方。第六册收印43方。第七册收印43方,内中大都玉印。第八册收印44方,皆为石外异材,有铜、铁、象牙、紫檀与竹。所收印中有文徵明、文彭、何震、丁敬、黄易、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吴让之、徐三庚等名家印,皆于他谱中少见。

皖派的历史悠久,为明人何震首创。该流派主张篆刻以秦汉印为宗,以《六书》为准则。由此开创了师法汉印之风气。他们的篆刻讲究篆势,多用冲刀,运刀如笔,刚健劲挺,借古开今。汪关虽籍安徽休宁,然寓居江苏娄东,喜其者推崇为文彭“正传”,属皖派(或称徽派)之后劲。百余年后,此流派又诞生了一位振新者——邓石如。他的篆刻得之其书法,即所谓“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其所作酣畅恢宏,婀娜遒劲,疏密相容,清新脱俗。邓氏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邓印存真》等存世。

四、邓石如篆,丁仁、吴隐审定《完白山人印谱》

邓石如(1743—1805),初名赤玉,字石如,又字拾馀、实愚、识渔,后改名琰,入嘉庆朝,因避帝名颙琰讳,即以字行,更字顽伯,号完白、古浣,别号古浣子、完白山人、龙山樵长、凤水渔长、笈游道人。室名铁砚山房。安徽怀宁人。父邓木斋好学多通,擅篆隶,能刻印。因家贫完白山人幼事樵采,得暇便读书,效父作篆隶。摹印售于市,得钱充家用。后由梁之荐,客居宣城梅镠家八年,遍览其所藏金石文字,专心临摹,书艺更进,各体俱精。

后游历名山大川,以自然景观融于书艺。其篆隶极负盛名,出入于秦汉碑额与李阳冰之间,开合纵横,雄浑朴茂。时人有“今日得见上蔡(李斯)真迹”之誉。篆刻初效明代大家,博采众长,以书入印。所作圆润舒展,刚健婀娜,气势磅礴,世称“皖派”或“邓派”。邓氏生前未有印谱面世,后人辑成其谱多种。丁仁、吴隐于1916年辑成《完白山人印谱》(图4)。

印谱由吴昌硕于1916年署扉“完白山人印谱”。邓石如线描像,由吴隐摹、童大年题于1916年。录有杨沂孙于1874年所撰序。第一册收印8方,第二册收印6方(其中一方五面印)。后有丁仁、吴隐于1916年分别所作跋。此谱版口上方有楷书“完白山人印谱”,下端有楷书“西泠印社”。收印14方,每页一印或一款。

稍晚于皖派而兴起的,篆刻史上最大且流传地域最广、时间最长的流派,是发源于浙江杭州的浙派。他们“兼采并骛,远师秦汉,而不废文、何”,是一个较为紧密的,师承关系和地域特征都很明显的流派。浙派代表人物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和钱松八人,又因同籍杭州,后世称之为“西泠八家”。此篆刻流派成就卓著,影响甚广,称雄印坛二百多年,较之其他流派断断续续,此谓之紧密。蒋、黄、奚师承(法)丁氏,二陈又师黄氏,赵则师事二陈,师承关系如此明显,故印灯续焰,代不乏人,直至今日,赋予了时代新概念的“新浙派”仍按其特有的规律发展着。

自“西泠八家”之“殿军”钱松之后,杭州又出了钟以敬。钟以敬髫龄即嗜金石,所摹金文典雅精美。工诗词,能刻竹,擅书画,精篆刻,以赵之琛为宗,工刀渊邃。撰有《篆刻约言》《窳龛留痕》等。被后人推为“西泠八家”后的浙宗巨擘。

五、钟以敬篆、张鲁庵辑《钟矞申印存》

钟以敬(1866—1917),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据《西泠印社志稿·卷二·志人》云:“钟以敬字越生,又字矞申、让先、似鸥。窳龛、寂龛其自号也。钱塘人。少嗜金石,摩挲不倦。善篆刻,精整隽雅,法浙派,当时推为巨擘。工诗,古文辞峭洁如其人。刻竹亦精雅,摹金文尤佳。中华民国六年丁巳卒,年五十一。”著有《篆刻约言》。他的篆刻除师法浙派外,博采众长,所刻小字边款尤其精湛,为时人所称道。擅篆书,精研《天发神谶碑》,又能融赵之谦、徐三庚法。

1933年,张鲁庵将其收藏的钟以敬篆刻印章104方,辑拓为《钟矞申印存》(图5),初成二册。请王福庵题签、署扉、作序。王福庵在序中曰:“其刻印以赵次闲、邓完白为宗,工力渊邃。吾浙八家之后,君其继起者也。”

越二年,《钟矞申印存》刊行,此谱一函四册。末页有牌记:“钟矞申印存,全四本,定价国币拾元整。民国二十四年二月初拓,慈溪张鲁盦藏印。”版口上方有隶书“钟矞申印存”,下端有隶书“孝水张鲁厂藏印”。每页一印或一款,共收104方印。此谱一至三册所录印大多为四明书画家周宗镐(北蒙)所制的自用印,少数是为孙黻华(萼卿)、杨福基与唐锡蕃等所刻的自用印。第四册为两组十二花神印。观赏此谱还能知晓钟氏除上述字号外,另有“月身”“翼倩”“㐆禅”“烟萝子”“觉沤盦主”“今觉庵主”“柳浦遗民”“柳浦闲鸥”“秦望山樵”等别号。

钟以敬长王福庵十四岁,在篆刻艺术上他们亦师亦友。故知,钟以敬乃是“西泠八家”之后精准传承浙派印风至王福庵的“桥梁”,是开启“新浙派”的引路人。

六、王福庵辑《福盦藏印》

王福庵(1880—1960),初名寿祺,字维季,后更名禔,号福盦、福庵、福厂,以号行。别号锄石农、微几、屈瓠、印佣、罗刹江民、石奴、福庵居士。晚年又自号持默老人、持默居士。别署游艺室、苦晚斋、春住楼、麋砚斋。精数学、工书法,钟鼎、篆隶皆善。篆刻融皖、浙两派之长,工稳严谨,自成一派。他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金石文字学家、书法篆刻家,创建于清代末年的我国第一个印学研究团体——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著有《福盦藏印》《罗刹江民印稿》《麋砚斋印存》《麋砚斋印存重辑本》《麋砚斋印存重辑本续》《福厂印稿》,以及《说文部属检异》和《麋砚斋作篆通假》等。

王福庵祖上“系出琅琊,宋南迁随扈至杭,遂为杭之仁和人”。他出身于杭州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祖父王言是清嘉庆戊寅恩科举人,父亲王同是清光绪丁丑科进士,曾授刑部福建、江西司主事。辞官归养后以教书、考证校勘金石碑版、著书立说为乐,历主梅青、龟山、塘栖、慈湖各书院讲席,其间以长紫阳书院最久。王同有四子,其长子王寿抟为清光绪丁酉科举人。次子王寿元。

三子王寿保虽无功名,然工书,写墨梅得金农法,偶亦刻印。四子便是王福庵。在如此环境的熏陶下,王福庵自幼耳濡目染,一心向学,对父亲、兄长的一手好字尤其心仪。王同见王福庵如此彬彬好学,亦有意引导,常把自己摹碑临帖之作交予其保存。此时,王福庵年仅十三岁,然对金石书刻之癖好已渐入骨髓。他曾说:“余年十二即解爱好印章,见汪(启淑)丁(敬)两氏印谱,辄心仪焉。”他边勤奋学习,边用心搜集浙皖前贤之作,于二十八岁时辑得《福盦藏印》十六册(图6),内中收印人39家、印章254方。

卷一,前有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中旬嘉善曹楞撰序,光绪丁未(1907)秋八月中秋前三日嘉兴张鸣珂(公束)序,光绪三十二年丙午春王月仁和朱作棨撰序。后收丁敬、罗聘、张燕昌、蒋仁四家印。卷二,录邓石如、黄易、奚冈、桂馥四家印。卷三,为陈豫钟印。卷四,收孙星衍、张镠、屠倬、孙均四家印。卷五,为陈曼生印。卷六,收董洵、钱善扬、文鼎、翁大年、曹世模五家印。卷七、卷八,皆为赵之琛印。卷九,收徐楙、汪之虞、赵懿、孙锡晋、孙三锡五家印。卷十,收吴熙载、杨澥、程庭鹭三家印。卷十一,为陈祖望印。卷十二,收张辛、黄寿凤、江尊、胡震四家印。卷十三,为钱松印。卷十四,为徐三庚印。卷十五,录赵之谦、钱式、朱志复三家印。卷十六,为陈雷印。

七、王福庵篆、宣和印社钤拓《福盦老人印集》

1930年冬,王福庵辞官来沪,卖字度日。他非常勤奋,每天5点起床,便写字刻章。上午,弟子登门请益时,书写作品已挂满房内。午饭后就很少写、刻,要么在家接待来访客人,谈艺论印,要么出门拜访好友。1942年,王福庵的印章广受社会欢迎。在3月9日的《申报》上这样写道:“图章虽非必需品,各界人士均需备印一颗,社会人士最喜宋元派印章及汉印。金石家不多,以陈巨来刻宋元印,赵叔孺刻汉印,浙派王福厂为最出色。”1949年后,王福庵步入古稀之年,然壮志不衰,于书于印,仍矻矻以求。他先后受聘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和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并在1955年任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筹委会主任。

《福盦老人印集》一册,宣和印社以原石钤拓,于1953年出版(图7)。此谱由玄庐署扉“福盦老人印集”,采用书于砚板、刻后拓出之形式。接着“宣和印社出版普及印谱之一”一印。吴朴堂作序,用一方大印石的两面边款刻后拓出,新颖别致。全谱收印75方(内中两方多面印),录款有九面,故每页一印一款或两印。印主分别为“丁辅之”“高存道”“姚羲民”“孙伯绳”“秦彦冲”“任世博”等。印谱版口正面上方有隶书“福厂老人印集”,反面下端有楷书“宣和印社”。

除了单个流派和个人的印谱外,还有汇集各种流派于一册的印谱,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学山堂印谱》,为明人张灏所编。谱内收录的皆是当时篆刻名家为张氏所作之印,有1000余方。再有《赖古堂印谱》,清人周亮工所编,收入明清名家篆刻1600余方。还有《飞鸿堂印谱》,为清人汪启淑所辑。汪氏将自己所藏的明清诸家刻印,有4000余方汇成此谱。在此类谱中要数《丁丑劫余印谱》和《明清名人刻印汇存》最为有名。前者收入印人最多,有273家,录印1900余方。后者钤拓非但精良,而且每印拓有边款,还将每印印面字口拓出。这种拓法前不见古谱,后少见于今谱。上海图书馆除有上述这些名谱外,还有一些有特色的这类印谱。

八、朱鸿达辑《宾鸿堂藏印》

朱鸿达(1886—1970),字志瀛,号志庐。江西婺源人,卜居杭州。曾任浙江政法专科学校教授、杭县律师公会副会长、律师。著有《旧刑法新论》《法律大辞典》。朱氏性嗜藏印,以清人刻印尤多,为现代印章收藏家。一生辑有数部印谱,如1929年的《志庐藏印》,1934年的《宾鸿堂藏印》,1935年的《补罗迦室印斑》等。晚年寓居上海。

朱氏于1934年编辑成谱的《宾鸿堂藏印》(图8),共十二册(十二卷)。此谱签条为篆书“宾鸿堂藏印”,款落“新安朱氏选拓,甲戌仲冬古瀛童大年篆”。扉页为“志瀛先生肖像”,朱氏自题小诗一首。王福庵于甲戌(1934)小寒作序。王氏曰:“朱君志瀛与余夙有同嗜,搜罗各家刻石计八十六家,不囿派别。近拟拓印成书,公诸同好。古人有言曰:天下之美应与天下共之。朱君此举适与斯言不谋而合。”

第一卷录邓琰、丁敬、奚冈、黄易、林霔、陈豫钟、董洵、刘燕庭、王应绶、陈鸿寿、谢身汝、吴兆杰、赵之琛等13家的印32方,第二卷至第四卷录赵之琛印,收99方。第五卷录赵之琛、达受印,收35方。第六卷录杨澥、孙三锡、曹世模、乔林、焦循、王云、黄学圯、朱善旂、吴咨、吴廷飏、江介本、薛晓筠、程庭鹭等13家的印34方。第七卷录钱松、赵之谦印,收37方。第八卷录徐三庚、胡镢、陈晋蕃、陈祖望印,收35方。第九卷录江尊、翁大年、施士龙、蒯右常、吴诰、钟权、朱芾、陈埙、郑文焯、吴文铸、范君邻、张景祁、吴祥麟等13家的印33方。

第十卷录汪之虞、张昌甲、赵祖欢、杨与泰、何寿章、任晋谦、赵懿、翁乐、闵沄、王礼、王慧、穆云谷、陈雷、潘尗凤、武正性、谈怀寿等16家的印32方。第十一卷录李彬、程晋、金兰坡、徐康、郭慎行、蔡照、汪洛年、吴凤诰、冯其章、邱微园、陈光佐、谢庸、金城、陆泰、傅万、范守白、钟以敬等17家的印32方。第十二卷录钟以敬、赵仲穆、吴昌硕、金鉴、金德枢、强运开、吴隐、王大炘等8家,以及自用印33方。共录印人86家,收印402方。

此谱版口上方有仿宋体“宾鸿堂藏印”。内中所收以赵次闲、钱叔盖、吴让之、赵撝叔、杨石龙、徐三庚、胡匊邻、钟以敬、吴昌硕等为多,其他谱中少见。又有些印人不见于印史,故此谱有补史之功。

九、张鲁盦辑《慈溪张氏鲁盦印选》

张鲁盦(1901—1962)原名锡诚,字咀英。所居曰望云草堂。浙江慈溪人。先世为药材巨商,沪杭开有多家规模宏大的参药行。鲁盦不喜经商,性耽翰墨。二十七岁时从沪上大鉴藏家、书画印大家赵叔孺游。鲁盦刻印,初学浙派,极喜赵之琛。后上溯秦汉宋元,旁及皖邓诸家,于邓石如用力最勤。同时广收古印及历代印谱,以备学习与参考。不吝巨资,经年搜求,遂得古今印章4000余纽、历代印谱400余种。又精拓印谱多种,为后学津梁。此外,还擅制印泥,方法科学,其“鲁盦印泥”享誉印坛。

《慈溪张氏鲁盦印选》六册,宝熙于丁丑(1937)仲夏题签“慈溪张氏鲁盦印选”,赵叔孺于丙子(1936)冬日审定并书“鲁盦印选”(图9)。第一册先录任堇于己巳(1929)年撰“鲁盦藏印集叙”,褚德彝于戊辰(1928)秋所作记,其云:“见其所收诸印俱各精善,无伪品羼杂其间。寓赏十载,合此一编。嗜古之心,可谓勤且嫥矣。”王福庵于戊辰(1928)季冬所作序,其赞曰:“是编也,佳气常浮,古香犹盎。渡江而争传名士,入室而如对故人。”“鲁盦吉金并重,拱璧齐观。补今话于墨林,存真赏于艺苑。”后有各册目录。

第一册,录自何雪渔至吴青震23家印人,所作的60方印。第二册,录自张燕昌至杨澥15家印人,所作的60方印。第三册,录自释见初至徐士燕14家印人,所作的60方印。第四册,录自方絜至钱松23家印人,所作的60方印。第五册,录自胡震至董熊22家印人,所作的60方印。第六册,录自张昌甲至陈衡愙26家印人,所作的60方印。后有鲁盦跋识一则。册末附一排记云:“慈溪张氏鲁盦印选,初次拓印三十六部,每部六本,每本六十页。凡百二十三家,都印三百六十方。中有数方借之友人,余皆望云草堂藏印。倩会稽王秀仁用顶烟墨、朱砂印泥,原印手工精拓。每部定价六十元。己卯仲夏,慈溪张咀英鲁盦识于海上寓斋。”此谱版口正面上方有隶书“鲁盦印选”,反面下端有楷书“孝水望云草堂集”。每页一印一款。

十、宣和印社辑《古今名人印谱》

宣和印社由方约(节庵)于1935年创办于上海三马路(今汉口路)701号。他先仿效宣和古法调制印泥,反复试制,于1936年初,制成了色调鲜艳、质地细腻的“节庵印泥”。印社尤以出版印谱为特色,先后编辑出版了清代、民国篆刻家数十种印谱。其所出印谱皆请当时拓谱高手,用名家原石、“节庵印泥”精致钤拓,质量上乘。《古今名人印谱》(图10)就是其中一种。

此谱由陈运彰题扉“古今名人印谱”。后有宣和印社主人方约叙述此谱辑成始末。早在1937年,方氏便选自藏印,并借得丁辅之、葛书徵、胡佐卿、吴东迈、何印庐等数家藏印,汇拓成谱。又在以后数年里,邀请多位赏家多次鉴别。越八年,始面市。

第一册收印24方;第二册收印26方;第三册收印23方;第四册收印30方;第五册收印28方;第六册收印22方;第七册收印28方;第八册收印26方;第九册收印24方;第十册收印27方。内中有文彭、何震、苏宣、顾苓、归昌世、程邃、丁敬、蒋仁、邓石如、巴慰祖、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屠倬、胡唐、杨澥、赵之琛、翁叔均、钱松、胡震、吴熙载、赵之谦、项瑞、徐三庚、吴昌硕、胡镢、赵仲穆、钟矞申、赵时㭎、王禔、谢磊明、唐源邺、方介堪等数十家印作。此谱版口上方书“古今名人印谱”,下端书“宣和印社辑”。共收录258方印,每页一印或一款。

十一、方去疾辑《节盦印泥印辑》

方约(1913—1951),初名文松,后更名约,号节庵,别署唐经室。浙江永嘉(今温州)人。方约“天性孝友诚笃,待人接物,髫龄即若夙习”。十四岁时由其堂兄方介堪推荐,来上海西泠印社学艺。八年后辞去西泠印社工作,于上海三马路(今汉口路)701号,创办了“宣和印社”。接着,把家乡小他九岁的胞弟方去疾接来上海,从此,兄弟俩共创事业。果然,二十二岁的方约抱负不凡。先仿效宣和古法调制印泥,反复试制,于1936年初,制成了色调鲜艳、质地细腻的“节庵印泥”。诚请艺坛前辈时彦褚德彝、童大年、赵叔孺、易大厂、高野侯、王禔、唐醉石、马公愚、钱瘦铁、王个簃、吴仲坰、邓散木、冯康侯、方介堪、张鲁盦、朱复戡、陈巨来、叶潞渊、顿立夫、单晓天、方去疾、高式熊、江成之等书画篆刻家试用、改进,名家们也刻印延誉,遂有《节盦印泥印辑》一卷。

方约娶乡贤篆刻家、收藏家谢磊明之女为妻,遂遍览岳丈丰富藏品,眼界由此大开。又于1931年拜入赵叔孺先生门下,艺事更为精专。不仅于印学十分痴迷,而且印泥、印谱的制作技艺日趋高超;又对海上篆刻市场了如指掌,极具商业头脑,加上人脉之广,遂使宣和印泥在同行中异军突起,享誉印坛。方约钤拓名家印谱,“征集之勤,选辑之慎。不辞劳瘁,不惜厚资”。故宣和印社钤拓的印谱质量之高,仍为现今篆刻家、印谱收藏家所追捧。

因方约“朝夕从事朱墨,辛劬成疾”,竟于1951年6月24日溘然去世,年仅三十九岁。为纪念方约,方去疾将兄“生前金石友朋以‘节庵印泥’四字为印诒赠者,聚有六十余钮”,钤拓汇集成《节盦印泥印辑》一卷(图11)。此谱开创了多名篆刻家刻同一内容而集成印谱之先河,并检阅了民国后期海上印坛之概貌。新中国成立后,有些篆刻家淡出了印坛,此谱则保留了他们的信息,以便后人钩沉补白。

《节盦印泥印辑》一卷,由郑午昌题签,黄葆戉署扉,胞弟方去疾敬刻释迦像一躯。卷末附有堂兄方介堪作《节盦小传》。此谱高262毫米,宽152毫米。内框高142毫米,宽82毫米,为淡绿色博古框,右下角有一马车图。

综上所列,是我作为一个篆刻爱好者推荐给广大篆刻爱好者可学的教材、可藏的经典之一部分。我想起“西泠八家”之一陈豫钟的话:“昔人云,古来无不读书之书家,无不善书之画家。夫画原从书出,而善书又必本于读书。凡其所必读之书务须焚香独坐,三复得深思。又取古人石刻之可学者,朝夕临池,形神俱肖。如此则其流露于楮素间者,无非盎然书味也,无非渊然静趣也,无非古人法则也,而画法在其中矣,余向来持论如此。”由此推得,也无不读印谱的篆刻家,多看多读历代(前人)留给我们的传世好谱,是使我们在传承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时不断升华之不二法门。

0 阅读:2

沐清扬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