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下之盟(chéng xià zhī méng),意思是强敌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的屈辱性条约;后泛指被迫签订的屈辱性条约。成语出自《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绞国是春秋时期,位于汉水中上游地区(今湖北西北一带)的一个小诸侯国。
鲁惠公二十八年(前741年),楚国国君熊眴去世,其弟熊通发动政变,杀死熊眴之子,自立为楚国国君。熊通即位以后,立下“欲以观中国之政”的奋斗目标,开始不断对外武力扩张,着力向东、北两面扩展领土,不断出兵攻打汉水流域的诸侯国。
熊通先是出兵攻灭了江汉平原西部的权国,在沉寂多年后,又于桓公六年(前706年 )出兵攻打随国,迫使随国替楚国要挟周天子,提升楚国国君名号,但被周天子所拒。熊通得知后大怒,当即自立王号,称为“楚武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
鲁桓公八年(前704年)夏,楚武王在沈鹿大会诸侯,但黄、随两国并未参加,楚武王于是派薳章前去责备黄国,自己则亲率大军讨伐随国,于速杞大败随军,迫使随侯道歉忏悔,这才与其签订盟约撤军。
鲁桓公十一年(前701年),楚武王为了进一步向汉水流域扩张,决定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削弱汉水以东各诸侯国的力量,为此他命令屈瑕率军东进,意图迫使贰、轸两国与楚国结盟,离间他们与汉东各诸侯国的关系。
位于贰、轸东部的郧国得知消息,担心楚国势力不断东扩后,迟早会威胁到自己,遂出兵驻守蒲骚,并派使者联络随、绞、州、蓼等汉水以东诸侯国,试图合攻楚军,抵御楚国东扩。
先锋斗廉建议屈瑕趁着联军未成,率先攻破郧国军队,如此其余四国一定离散。郧国于是亲率军队在郊郢防守,另派斗廉率领精锐部队夜袭郧军并大败之,州、蓼、随、绞见楚军轻胜郧国,不战自退。最终,屈瑕成功与贰、轸两国顺利订立盟约而返。
鲁桓公十二年(前700年),为了进一步扩张,打开北图中原的通道,楚武王又以绞国此前协助郧国伐楚为借口,亲率大军攻打绞国。绞国虽然国小力微,无力与楚国野战,但却闭城坚守,拼死抵御楚国进攻,楚军强攻一月有余,始终无法攻破城池。
见状,屈瑕建议说,“绞国地小而人轻浮,轻浮就缺少主意。请对砍柴的人不设保卫,用以引诱他们。”
楚武王采纳了屈瑕的建议,连续多日派遣士兵假扮砍柴人,前往绞城北门外的山里砍柴,诱使绞军出城掠夺,在楚军的纵容下,绞军先后俘虏了三十人。
当时,楚军驻军于绞城南门,因此绞军认为出北门抓获砍柴人并无大的风险。于是,数日之后,见到又有砍柴人上山,认为有利可图的绞军,争先自北门出城,在山中追逐楚军士卒,却不想正中楚军埋伏。
楚军兵分两路,一路守住北门,断绝出城的绞军后路;另一路则对出城的绞军发动进攻,两面夹击之下,绞军大败,死伤无数。楚军趁机攻城,绞君自知中计,但已经为时已晚,面对楚国大军,只能被迫与楚军签订了“城下之盟”。
此战乃是有记载的最早“诱敌战法”,被收录于《三十六计》之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