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内蒙古女老师拿20元给学生买鞋,27年后学生赠她一套房

兰亭评社会 2024-08-05 21:26:32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阅读这篇文章之前,笔者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今你还记得你初中的班主任、高中的任课老师吗?你和这些老师之间还有没有联系?

这是曾经发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则真实事例。

事例的主人公名叫陈志德,彼时,他上面还有一个哥哥,下面还有四个妹妹,而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一家八口人都指望着田里的那点庄稼维生,日子过得异常紧巴。

这种情况下,陈志德父母肩上的担子分外沉重,六个孩子,加上大人就是八个人,光吃的喝的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陈志德从小就聪明懂事,在六个哥哥妹妹中间,他也是最乖巧机敏的一个,所以家里这些孩子到了适学年龄时,陈家父母一商量决定让最机敏的陈志德读书,而余下的五个孩子则留在家里帮忙务农。

不是陈志德的父母偏心,实在是因为他家里太过贫穷,根本无力负担六个孩子一起读书的支出。

每天太阳升起,吃过早饭后,哥哥妹妹们都随父母去了田里帮忙,而自己则一人去了相反方向的学校读书,这给了小陈志德心灵上不小的冲击。

从进入学堂的第一天起,陈志德就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读出点名堂来,不辜负父母和几个兄妹的期待。

陈志德天资聪颖再加上他勤奋努力,他的成绩在班里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存在。

等上了初中后,面对纷繁复杂的学科知识,陈志德更是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也就在这时,他遇到了之后改变了他一生的那个人,也是他一生的贵人——班主任张秀荣。

也就是在陈志德开始上初中这一年,31岁的张秀荣从别的地方调到了武川县,别看张秀荣年纪不大,但在此前她已在别处任教多年,不缺教学经验和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张秀荣来到陈志德所在的武川县时是坐着牛板车来的。看着眼前崎岖不平的山路,陈旧落后的教室,衣衫破烂的学生以及学生们脸上那一抹抹因长期营养不良而出现的灰白斑块,张秀荣的心情异常复杂。

张秀荣觉得心里难受,倒不是因为这里的教学环境、薪资待遇不符心里预期,她难受的是这里的孩子都太苦了。

目光延伸,张秀荣心里很清楚,很多人家里不止一两个孩子,家庭情况又窘迫,能来学堂上学已实属不易,从那一张张稚嫩天真的脸庞上,张秀荣看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也看到了那些孩子背后家长们的希望和期待。

来到武川县的第一天,张秀荣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己所能,倾囊相授,让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学有所成,走出大山,回馈父母,报效社会。

新学期刚开始,座位基本都是同学们自己选坐的,彼时陈志德坐的是教室最后一排靠窗户的一个位置。

根据以往经验,坐这个位置的学生一般都是学习成绩差、读不进去的孩子,可一段时间后,张秀荣发现陈志德在课堂上总是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他的学习态度甚至比坐在前排的一些同学还要好。

不出意外,几次考试后,陈志德的成绩均能稳居前列,这让张秀荣慢慢喜欢上了这个坐在角落里、不善言语、学习上进的学生了。

有一次,张秀荣正在班上讲课,却突然发现坐在后排的陈志德一脸恍惚,像是生病了一样。她赶紧暂停授课疾步走到陈志德课桌前,这才发现陈志德脸色苍白、虚汗直冒,耐心询问下,她才知道陈志德并不是生病,只是因为早饭没吃饱,准确的说是根本没吃早饭。

原来,那几天,陈志德家里的米缸见底了,为了保证陈父能有精力干体力活,陈母一咬牙便将主食都分给了陈父,几个孩子只能喝一点稀粥。

陈志德觉得自己不用干体力活,便谎称自己头天晚上吃多了不饿,把稀饭也让给了几个哥哥和妹妹,自己则饿着肚子去了学校。

得知实情的张秀荣眼泪当时就来了,她马上跑去自己的办公室拿来了一个早上没有吃完的馒头递给了陈志德,并鼓励他吃下去,不要不好意思。

也就是从这一天起,张秀荣总是会自掏腰包,提前准备一些零食、干粮,有时是放在口袋里,有时是放在办公室,有时甚至直接带到了讲台上,为的就是给那些没有吃早饭或者没有吃饱的孩子应急。

在张秀荣看来,孩子们没吃饱,上课时就集中不了注意力,长此以往不仅对学习无益,而且还有害于身体,她实在于心不忍。

初三那年,因为要备战中考,张秀荣不仅在课堂上兢兢业业授课,在课后、寒暑假,她也经常会主动给学生们补课,查漏补缺,而这些都是她无偿奉献的。

有一次,不知为何,张秀荣一连好几天都没有看到陈志德来上课,一开始她还以为陈志德病了,在家休养。可当她试着询问和陈志德住的比较近的两个学生时,结果其中一个学生表示,陈志德根本就没有生病,这几天一直待在家里。

听到这里,张秀荣倍感意外,在她的印象中,陈志德不是一个喜欢逃课、不学无术的孩子,他不来上课待在家里做什么?

本着“不落下任何一个孩子”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花名册上各学生的住址信息,张秀荣决定利用隔日休息的机会去一趟陈志德家里,看看到底是什么回事。

第二天,张秀荣吃过早饭便向着陈家出发了。当她即将到达时,却在半路的一片农田里发现了陈志德的身影。

彼时,陈志德正跟着哥哥妹妹们在农田里帮父母锄草。

张秀荣也不忍心打扰这一家子干活,便亲自下到了满是杂草和泥土的农田里,把陈志德叫到一边,问他前几天为什么不去学校。

陈志德见张老师来了,以为她要责备自己,只是低着头,摆弄着衣角,一言不发。

与此同时,陈志德的父亲过来了,他一边和张秀荣打着招呼,一边厉色责问陈志德:“你不是说学校放假了吗?你这孩子!”

原来,那几天陈志德的母亲病了,不能下床干活,陈志德担心父亲既要干活又要照料母亲,怕他累倒,于是便谎称学校放假了,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待在家里帮忙了。

得知实情后的张秀荣并没有责备陈志德,反而从心底里对这个懂事孝顺的孩子生出了一股怜爱。

之后,在张秀荣的要求下,陈志德带着她一起去了家里。

来到陈家后,张秀荣发现和其他许多贫困家庭一样,陈志德家里完全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看着躺在床上苍白虚弱的陈母,又看看端茶递水搬凳子忙个不停的陈志德,张秀荣再也没能忍住湿了眼角。

这时,张秀荣悄悄将陈志德拉到一旁,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虽然他母亲病了,家里还有干不完的农活儿,但学业还是不能落下,只有好好读书,读好书,日后才能改变这个现状。

陈志德似乎听进去了,站在一旁不断点着头。

第二天上课时,陈志德真的准时出现在了课堂上,这让张秀荣倍感欣慰。

这年冬天,见许多孩子来到学校后,他们的脸颊和双手冻得通红,张秀荣又赶紧从住处搬来一个大火盆放在教室门口,学生们在下面写着作业,她则在门口生着炭火。期间,她让学生们轮流到前面来烤火取暖。

说是炭火,其实也就是张秀荣平日里烧柴做饭时留下的那些烧过的柴火芯儿,用瓷罐子将它们闷熄,天冷时再拿出来生火,相当于小型的木炭,无烟易着(在农村待过的人应该都懂)。

次年中考,陈志德以优异的成绩被县重点高中录取,得知这个消息后的张秀荣十分高兴。

在整个高中时期,虽然张秀荣不是陈志德的班主任了,也不再教授他任何一门学科,但是陈志德始终没有忘却恩师。

每年寒暑假,陈志德都会抽空去张秀荣家里坐坐,陪她聊聊天,讲讲自己在高中的所见所闻。

每当这时,张秀荣的心情都十分舒畅,虽然眼前这个学生已不再自己手下,也不是自己的什么亲戚,但是却倍感亲切和欣慰。

高三那年,正当陈志德准备全力以赴备战高考时,他的父亲却因常年积劳成疾,也病倒了,这下,陈志德家里的顶梁柱几乎倒了。

家里发生这样的变故,陈志德觉得自己不能置若罔闻,他毅然决然收拾课本回到了家里,他准备暂时放弃学业,安心在家帮大哥一起照顾双亲。

不知这个消息是怎么传到张秀荣的耳朵里了,她知道后当即就跑到了陈家,劝说陈志德在这高三的节骨眼上一定要坚持,因为高考太重要了,如果这时放弃学业,那之前几年的学习沉淀就全部白费了,等下一次高考指不定到哪年了,而且之后再想考,中间放了这么久,前面的知识也会遗忘,得不偿失。

说完这些,陈志德分明看见张老师的眼眶都红了,他又想起了之前在张老师手底下读书时的情景,以及那次她放弃休息时间亲自跑到家里劝她去上学的情景,恍如昨日。

之后,陈志德让大哥帮着好好照顾父母,自己又返回学校了。

1981年,陈志德以优异成绩被长春地质学院录取,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他并没有跑回家告诉父母,而是第一时间赶到了张秀荣的住处。

他要将这喜悦的消息最先分享给自己的恩师。

张秀荣当然很高兴,她不断劝勉陈志德进入大学后依然不能松懈,并在他走后不久给他寄了一封信。

当陈志德收到信后却愣住了,因为信封里不止有封信,还有20块钱。

在信里,张秀荣解释道,那天她看到陈志德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到她家时,脚上的鞋子破旧不堪,看样子这鞋也是穿了好久,联想到陈家之前的境况,张秀荣动了恻隐之心,她想拿点钱给陈志德让他买一双新鞋穿,又怕当面给他他不要,于是才想着通过寄信的方式给他。

读完这信,陈志德早已泪目,他知道这是张老师的一番好意,他也没有拒绝,但只是拿出了其中的五块钱给自己买了一双相对便宜点的鞋子,剩余的钱则全部寄还给了张秀荣。

2007年的一天,此时的张秀荣已退休在家。那天,她正准备和老伴一起出去买菜,却突然接到了一通电话。

“您好,您是哪位?找谁?”张秀荣接到电话后本能地问道。

“张老师,我……我是陈志德啊!您还记得我吗?”电话那边传来一阵激动的中年男人的声音。

张秀荣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那段执教生涯,她当然还记得陈志德,这个懂事孝顺的学生。

“啊?你是陈志德?你现在怎么样啊?”张秀荣声音也立马响亮了许多。

师生俩在电话里简单聊了几句,之后,陈志德便和张秀荣专门约了一个时间说过几天再专门来看望她和师公。

几天后,陈志德果然如约来到了张秀荣家里,一边忙着和恩师与师公打招呼,一边将手里带过来的大包小包的水果和礼品放在了桌上。

张秀荣则跟招待亲戚一样给陈志德做了一大桌子好菜,可开饭时,陈志德脸上却露出了一股失落之情。

一开始,张秀荣还以为是陈志德工作或生活上遇到了什么坎儿,陈志德告诉恩师,自己现在工作稳定,虽然母亲早在几年前就过世了,但现在因为自己的原因,父亲和哥哥妹妹们的生活都有了保障。不仅如此,自己也在去年结了婚。

张秀荣一听,这不是挺好的嘛,为什么还要露出伤感的神情呢?

陈志德告诉恩师,自己伤感是因为自打他进到老师家里那一刻,他就注意到了老师家里和二十几年前没啥区别,面积小且破旧不堪,窗户处也有好几处破损,这到了冬天肯定漏风。

陈志德当即决定要给恩师买一套敞亮点的新房,供她和师公同住。陈志德还表示,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全然离不开张老师当年那两次亲自跑到家里劝说他上学的帮助,之后一次更是给了20元钱让他买鞋,这份恩情,实在是如山如海,无以报答。

张秀荣一听,立马就拒绝了陈志德的好意,她表示自己和老伴住这里已经习惯了。至于陈志德能有今天的出息,自己确实有功劳,但那毕竟是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在。

而且买房子不是小事,会涉及到很大一笔花费,况且陈志德现在有了自己的家庭,家里还有生病的老父亲,房子的事,她无论如何都不接受。

陈志德明白恩师的考虑,他只觉得恩师是担心自己的妻子不同意,于是便也没再提房子的事。

可从恩师家离开回到自己家中后,陈志德便将张秀荣和自己的这段师生情缘以及张老师家里现在的情况悉数告诉了妻子,还将自己想要帮老师买一套新房的想法如实告知了妻子。

没想到,陈志德的妻子本就是个通情达理之人,得知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她非常赞成陈志德的做法。

见妻子同意了,陈志德喜出望外,赶紧又给恩师打去了电话。在电话里,他将妻子同意自己的做法告诉了张秀荣,本以为她会坦然接受新房,没想到张秀荣依旧拒绝了他,无论他怎么解释说好话,张秀荣始终不愿意接受房子的馈赠。

无可奈何,陈志德的妻子给他出了一招,那就是将当年在张老师手底下读过书的那些同学叫到一起,让大家一起请愿,那样,张老师就无法拒绝了。

按着妻子的想法,一个月后,陈志德将昔日那些还能联系到的同学聚到了一起,说明原因后,大家都很赞成陈志德知恩图报的行为。

几天后,陈志德带着这些同学一起赶到了张秀荣家里,大家聚拢到一起劝张老师收下陈志德馈赠的那套房子,而陈志德一再强调自己只是出于感恩,甚至还拿出了当年张老师给自己钱自己买的那双棉鞋,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张老师见话已至此,这才勉强接受了房子。

据说,张秀荣和老伴搬到新房子里后,陈志德经常利用节假日带着妻儿来看望恩师一家,而他们每次来,张秀荣都会像对待亲人一样弄一大桌子菜招待他们。

是啊,如果没有张秀荣当年两次三番的劝解,那么陈志德现在还可能还在农田里干活呢,断然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张秀荣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爱生如子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尊敬,这才是我们教育者该有的样子,正是因为她辛勤无私的付出,才成就了这一段师生佳话。

而陈志德不忘师恩,知恩图报的故事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0 阅读:1

兰亭评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