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到底厉害在哪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依霜评商业 2024-04-02 08:58:34

1、偶像。

昨天文章中,我提到了偶像的作用。我最喜欢的一段历史,要属秦末汉初,而刘邦就是我的偶像之一。

不少人都觉得刘邦是个小混混,一些影视剧也是这样演的,而我认为刘邦是真正的战略家和政治家。

比如很多人以为秦始皇和刘邦是两代人,其实刘邦只比秦始皇小3岁。在秦始皇去世的第二年,47岁的刘邦在老家举兵起义,第二年就成为楚国最重要的势力之一,第三年以征服者的姿态平定关中,进入秦王宫,之后又用了四年时间扫平天下,开创汉朝。

同样出身卑微的朱元璋,用了15年才当上皇帝,而刘邦仅仅用了7年。如果刘邦只是个小混混,他怎么可能有这样的能力?

《史记》中有一段画面感极强的记载: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汉朝最著名的宫殿就是未央宫,我查了下资料,未央宫总面积5平方公里,如果你家房子是100平米的话,未央宫就有5万个你家的大小,是现代北京故宫的7倍。

在未央宫建成的那一天,刘邦大宴群臣,他举杯向太上皇(刘老太公)敬酒,同时开玩笑说:“从前您总是认为我没出息,不能经营产业,不如我二哥勤快,现在还是那样吗?”

为什么刘老太公以前会觉得刘邦没出息呢?

我们再看刘邦的一生:

38岁结婚;47岁起兵;50岁灭秦;54岁一统天下;55岁到59岁,亲自带兵至少四次平定英布,彭越,韩王信,臧荼,张敖等异姓王叛乱。60岁出兵讨伐匈奴大败。61岁,唱出大风歌,不久去世。

现在很多人,20岁大学不好就灰心丧气,30岁没有老婆就压力山大,40岁没房没车就怨天尤人,50岁要担风险就莫大委屈,60岁还奋斗就觉得脑子有病。

再对比刘邦的一生,简直太励志了。娱乐明星算什么偶像,刘邦才是真正的偶像。

在那个年代,一个男人38岁才结婚,还不种地,难怪会被说没出息。就像现在有个人,不找个地方好好上班,也不买房买车,三十多岁还不结婚生娃,整天到处弹琴唱歌,还说这是自己的梦想。这种人在今天肯定也会被周围人冠以“不靠谱”的称号。

刘邦38岁不结婚,在干嘛呢?他的偶像是信陵君,年轻的刘邦一心一意结交豪杰。后来刘邦超高的情商、遇事沉着冷静,非凡的领导力,应该与这段经历有关。

正是多年的积累,当大风起兮,刘邦才抓住了机会。而刘邦的二哥刘喜,面对再多的机会,对他来说都是枉然,他甚至都看不到机会。

2、志向。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多次巡游天下。他不会想到,在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个比他小二十七岁的少年不屑地脱口而出道:“彼可取而代也!”这位少年就是后来的西楚霸王项羽。

他也不会想到,在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位比他小三岁的小吏羡慕地脱口而出道:“大丈夫当如是也!”这位小吏就是后来的汉高祖刘邦。

在刘邦身上,我看到了志向的意义。

鸿门宴前,范增曾对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范增的评价非常中肯。

刘邦不是圣人,他身上有很多毛病,但他最牛的是,他可以为了志向而约束自己,改变自己。这样的人最可怕。

比如进了咸阳,被宫里的美女珍宝无数所迷惑,但萧何一劝就改了,还军霸上。再比如,他开始很怠慢郦食其,当发现郦食其对夺天下有帮助,他立马就道歉,奉为上宾。类似的事还有很多。

志向有何意义?

它会让我们不断否认自己,改进自己,成为更了不起的人。刘邦一直在成长,一直在改变,当他吟出《大风歌》时,他早已不是当年的刘邦,而是真正的英雄。

通常教科书都会告诉我们:那些成功的大人物,在发迹之初必然是励志的典型,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和道德楷模。他们一定是天天起早贪黑、勤勤恳恳、勤俭节约、远离声色犬马、过着近乎苦行僧的生活。

真的这样吗?还是编书的人希望我们这样?

后世无数史书,写到开国君王时,也是极尽美化之能事,可是写出来,却像是一个个假人。唯一特殊的,应该就是《史记》,司马迁对刘邦的种种劣迹、丑行,毫不避讳。

在刘邦身上,很难看到那些“美德”,早年的他,成天游手好闲、不事生产、贪杯好色、泼皮无赖,只知道四处结交各种奇怪的朋友,一直到三十多岁还是一个老光棍加啃老族,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连老婆孩子热炕头这种人生标配都没混上。

这真不是司马迁在故意抹黑刘邦,看见写了一些污点就以为是“黑”,这种一根筋的饭圈思维,不足以谈论复杂的人类社会。

为什么这样的刘邦,能做成大事呢?他跟普通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格局。技能可以靠重复劳动来积累,但有些东西,仅仅靠努力搬砖是得不到的,比如一个人的格局。

什么是格局?

就是在我们心中,什么算贵,什么算贱;什么算重要,什么算不重要。这些问题决定了我们人生的天花板。

老板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现实中很多将军未必就是好士兵。

老板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但是,有志于扫天下的人,他们眼里是不存在一屋一室的,他们看到的都是山川形势、财货贸易、人口多寡。

是的,我们受到的很多教育,并不是想让我们做多大的事,而是要我们安心做好一枚螺丝钉,做好一块砖,哪里需要搬到哪里。

对普通农民来说,几吊钱是能决定全家生活质量的大事,而稳定的家庭,对他们来说是天大的事。

可在刘邦眼中,最重要的是人脉,是时机。时机到了,千金散尽还复来,时机未到,那几吊钱和老婆,有与没有,区别不大。当项羽追来时,他连孩子都想抛弃,他连老父亲的生死都可以不顾。

普通人想实现阶层跨越,最大的门槛就是格局。一个平民之家,不精打细算肯定过不好日子,但是一个人成天忙于精打细算,眼界肯定高不到哪里去。世上哪个富人的钱是靠省出来的?

当然,一个普通人志向高远并不是件舒服的事情。如果没有机会,那就是一个悲剧。

3、运气。

我时常会想,如果秦始皇没有病死在沙丘,而是安全抵达咸阳后将大位交给扶苏,天下大势会怎么发展?也许还有陈胜吴广起义,但可能不至于那么快。哪怕函谷关外都守不住了,但没有胡亥和赵高那样的神助攻,大秦朝堂上有李斯、蒙恬、冯去疾等得力重臣,守住本土应该还是可以的。

若扶苏即位,对阵项羽的就应该是蒙恬,而不是章邯。项羽打败章邯靠的是赵高在后掣肘,若对阵蒙恬,不见得有胜算。退一万步说,如果不是领导太差劲,大秦哪怕要崩盘,也不至于那么快。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于沙丘;公元前202年,刘邦就统一天下了,其间只用了八年。再过了七年,即公元前195年,刘邦就去世了。刘邦起兵时是47岁,统一天下是54岁,去世时是61岁。若秦始皇没有病死沙丘,大秦因此续命十几年,也就没刘邦什么事了,年纪再大些也没精力和斗志了。

而若秦末农民起义能推迟十几年,项羽和韩信就不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岁月会把他们打磨的更加老练,对他们反而更好。

对刘邦来说,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了秦末大乱,如果没有这场动乱,或许他一辈子都是家乡的笑柄,最多死了被左邻右舍记上几年。

4、知人善用。

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能得天下,不是他战略谋划能力有多强,也不是他治理百姓的能力有多强,更不是领兵打仗有多厉害,刘邦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让天下英才为自己打工,为大汉公司创造利润。

评价一家公司的好坏,其实只要看那些最优秀人才是流进这家公司,还是流出这家公司。

楚汉争霸中,从韩信、陈平,到英布、周殷,很多曾经追随项羽的人才,一个个都投奔到刘邦账下。但几乎没听过项羽从刘邦那挖来什么人才。就一个曹无伤在鸿门宴前暗中投靠,还被他轻易就给卖了。

韩信说,项羽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看到别人生病,他会心疼地流下眼泪,把自己的食物分给病人。可是在用人方面,每当将领有功应当封爵时,项羽都会把刻好的印放在手里,等到印的棱角都磨圆了还舍不得授给人家。所以,项羽的仁爱,只是妇人之仁。

现实中有很多老板,恰恰像韩信说的那样,理想主义一大堆,就是不给钱。这世界应该是等价交换的,就像豫让说的那样,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从本质来说,刘邦用的是秦法,他任人唯贤,不拘一格降人才,动员能力强。而项羽还是宗法制,他身边主要是江东的族人、故旧,对圈子外的人比较排斥。

刘邦和他的丰沛集团固然是“楚人”,占据了汉军和汉国的上层位置,但汉军的中层和基层此时已经基本“秦军化”了,刘邦实际上是依托着秦国故地及秦国军民和项羽争霸天下,某种程度上也算是继承了秦国当年强大的国力。而且秦人也愿意替刘邦打仗,因为项羽坑杀了20万秦军,他在关中的种种暴行,让老秦人对他恨之入骨。

5、奇迹。

公元前207年十二月,刘邦赴鸿门宴,卑躬屈膝向项羽认错,后来被封为汉王。前206年八月,也就是汉王元年,韩信带兵暗度陈仓,进兵关中。再过四年半时间,也就是前202年十二月,刘邦就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战神项羽,项羽自刎乌江。

很多人没注意到的是,早在汉王二年(前205年)四月,刘邦差点就灭了项羽。当时,项羽深陷齐国的泥潭,主力部队无法抽身出来。刘邦亲率汉军主力及已经附汉的诸侯联军,加上后来赶过来的彭越,共计60万大军,横扫项羽在楚国的留守兵力,很快就占领了楚国国都彭城。

一般来说,楚国这就快亡国了,此时距楚汉战争爆发(汉王元年八月),才刚刚8个月,距鸿门宴也才17个月。

然而,战术天才项羽创造了个奇迹,他亲率3万骑兵从齐国战场长途奔袭彭城,竟一举打垮了刘邦率领的60万大军,堪称中国战争史上最精彩的闪击战。

他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上的文人给出的解释是,刘邦骄傲轻敌,到了彭城只知道享乐。真的是这样吗?如果刘邦这么短视,他能够有资格和项羽争天下吗?更何况当时张良、陈平等谋士都在彭城,为什么他们不劝?

刘邦当时并没有蠢到以为项羽会坐视他占领老巢彭城(徐州),刘邦之所以敢在彭城喝酒享乐,是因为他派人防守住了启阳(临沂)和傅阳(台儿庄)。

两千年后,在同样的地点发生了一场相似的战役,日军和国军围绕徐州打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日军就处在项羽的位置,而国军第五战区的部署和刘邦差不多,总部驻在徐州(彭城),分兵把守台儿庄(傅阳)和临沂(启阳)。

想从北面进攻徐州,必须攻克台儿庄,而国军也正是在台儿庄围歼了日军,取得大胜。我想当时刘邦也抱着这样的想法,更何况项羽连启阳都没有攻克。

战术天才项羽选择了另一条路,他直接绕过了刘邦的正面,经过鲁县直接进攻萧县。刘邦的大本营在西方,他的几路大军也是在萧县会师后才占领彭城,萧县陷落意味着刘邦60万大军的粮道被掐断了。

台儿庄失利后的日军,也迅速调整进攻方面,选择了和项羽一样的进攻路线,国军也赶紧从徐州撤退了。

每当看到这里,我不得不对项羽这个战术天才感到佩服,面对看似绝不可能胜利的局面,他却能做到四两拨千斤、打蛇打七寸,一眼看出致命的要点。

史书记载,清晨3万楚军突然全线出击,中午便大破刘邦大军,汉军一路溃败,仅战死的就高达二三十万人,在睢水溺死十余万人,将投鞭断流变成了“睢水为之不流”。更重要的是,项羽差点毕其功于一役抓住了刘邦。此战中,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与妻子吕雉全都被俘,刘邦在逃亡途中多次想丢掉儿子和女儿,可见刘邦逃命之狼狈。

为什么60万大军这么不堪一击呢?仅仅是因为粮道被断吗?

可能的原因还有,这60万联军心怀鬼胎,刘邦只是盟主,顺境时各行其是也就罢了,逆境时很可能沦为鸟兽散的乌合之众。而且刘邦也没能力统领60万之众,当初他跟韩信谈兵时,也是说自己“不过能将十万”。秦汉时代,能指挥60万人大兵团作战的将领,只有王翦和韩信。

6、战略优势。

彭城一战后,刘邦遭遇了罕见的惨败,各诸侯国也纷纷反水,转而去投靠楚国,即《史记》中所谓“诸侯见楚强汉败,还皆去汉复为楚”。那个号令天下的楚霸王似乎又回来了。

一般来说,遭受彭城这样的惨败,丧师几十万后,基本上也就完了。然而,刘邦很快就稳住了阵脚,与楚国进入三年的战略相持阶段。

为什么呢?

因为刘邦战术上虽然失败,战略的优势依然还在。他事实上继承了秦国的所有资源,汉国就是“新秦国”。关中易守难攻,汉军只需操心出境作战的问题,大后方能稳定提供人力物力的支持,哪怕失败也能退回关中自保。楚汉战争中,战火从未烧到关中和巴蜀,相反,项羽的后方却一直被各种骚扰。

在楚汉的历次战争中,刘邦几乎都是兵多粮多的一方,一直在以多打少,刘邦不怕消耗战。刘邦能赢才是情理之中,理所应当的事。

彭城之战后,刘邦很快就对项羽形成了战略包围。

在东线的正面战场,刘邦亲自指挥,虽然处于守势,但牢牢牵制住了项羽的主力。

在南线战场,刘邦策反了项羽曾经的爱将九江王英布。虽然英布很快被项羽击败,但也牵制住了项羽,让其疲于奔命,为刘邦赢得了重振旗鼓的喘息时间。

在楚国的敌后,有游击战大师彭越,他在楚国腹地出没,让项羽不堪其忧,两次被迫回师去打彭越。

在北线战场,韩信横扫诸侯国,逐一灭掉魏、赵、代、齐、燕各国,攻无不克。在齐国,韩信还打败齐楚联军,全歼项羽爱将龙且所率的20万援齐大军,这是除项羽主力外,楚国最后的一支有生力量。

从战略上来说,早在垓下之前,项羽就陷入了战略上的包围,不管他战术上打得多精彩,也无法摆脱战略上的败局。

以上今天的文章,这样的刘邦,难道不厉害吗?不值得成为偶像吗?

作者:布衣书生 自媒体:复利人生

0 阅读:0

依霜评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