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科普:为何说华语音乐走下坡路是必然的?音乐人是怎么赚钱?

以莲娱娱 2024-03-06 09:34:03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大众对于华语音乐的观看质量却越来越差。这导致了在当下无数听众还是在听2003-2007年的歌曲,而我们的认知之中: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陶喆、陈奕迅等人也都是十五年前的那一批歌手。而更早的一批Beyond、四大天王等人音乐却更加值得一听。好似十数年的发展之中,华语音乐并没有任何进步。

从音乐从业的视角切入,华语音乐走下坡路是一个必然现象,命中注定就会走下坡路。而当年黄家驹、周杰伦、林俊杰、陶喆等好音乐依旧经典的原因,其实也是当下音乐过于低劣反衬而出。得出华语音乐必然走下坡路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你我听众的社会压力过大,导致没有可听一整张音乐专辑的时间资源。这是最主要的原因,这意味着80后、90后这一批主要的正版唱片购买群体,很难在和生活对线之中,具有较高的新专辑接受程度。反而我们会怀念曾经的专辑和歌曲,念旧会更排斥新音乐。

2:音乐成本严重下放,导致质量低劣。在2003年一张唱片成本在百万元左右,而在当下,一张唱片的成本在数千元-数万元左右。这种成本的减少,一方面是因为科技工具水平提升,另一方面是音乐市场过于狭窄,分化严重,只需要按风格受众来提供同质化产品既可,越娴熟的投放,会提供越低的成本。3:音乐制作门槛下降,竞争力内卷。当下的软件时代,人人一台电脑即可制作音乐。这大大增加了唱片公司的生存空间,当然同时也扩大了音乐人的就业空间。4:音乐的变现渠道,从唱片公司手中转变为被短视频掌握,大量音乐人因为生存问题,成为了短视频口水歌创作者。这是加速华语音乐下坡路的核心原因。

这四点原因之中,最核心的两点是第一点和第四点:没有听众市场、短视频渠道变现;其中短视频变现渠道,是华语音乐走下坡的必定因素,具体有如下细节:

1:短视频,可以解决音乐人的生存问题,又可以解放听众的购买力。听众不需要任何消费行为,音乐人就可以获得收益。这中间的利润逻辑在于听众听十三秒的歌,可以增加短视频的曝光率,进而产生购物的消费。消费的一部分利润,返回给音乐人。这是一个商业认同的闭环,也是华语音乐质量的死局。在商业的内卷下,就没有质量可言。

2:短视频仅仅是15秒的音乐,这会导致音乐质量虎头蛇尾。一首歌3分钟,仅有15秒是好的,这样专门针对于短视频的音乐,压根就没有任何质量可言。这也是导致华语音乐逐渐断层的核心原因。

这两点,站在音乐人的视角其实音乐的变现能力,被短视频扩大了。这对于业内人士而言是好事,他们可以活下去了。但是他们产出的作品对于华语音乐而言是坏事,因为全是同质化的产物,没有任何音乐素养的提升意义。久而久之,赚钱的风向就决定了华语商业发展的路数,全部都是低质量产品,高质量产品在市场之中没有空间。

这就导致了必然华语音乐走下坡的现象。对于周杰伦等巅峰而言,同样而言同样是这样:周杰伦等顶级歌手对于音乐制作的成本也开始抠抠搜搜,相比于普通音乐人的的确确会多一点预算,但是整体相比于2003年的唱片公司把关的数百万成本一首单曲的成本级别,显然远远不够。

音乐人的赚钱渠道——短视频版权收入,导致了华语音乐本质是搞钱场。

要想理解,华语音乐必然走下坡路,我们要去理解:音乐人是如何变现。其实这个逻辑非常简单,答案就是:网易云音乐、还是QQ音乐、以及其他的酷我、酷狗等等平台,都已经开通了原创音乐人的入住,会更具音乐人提交的音乐作品产生的播放量,来完成收益的分成。

具体的步骤如下:

1:原创音乐人入驻音乐平台,上传自身的音乐作品;2:音乐作品上线后,被平台推送曝光,听众收听产生播放;3:更具自身的音乐作品播放量,每日结算版权收入。

这种一劳永逸的版权收入十分持久,而且如果存在一首歌火了,那么版权的收入直接可以完成阶级的跨越。我们用某位音乐人具体例子来分析一下版权收入的比例:

累计播放一共就有四千八百万,累计的版权分成总收入就是五万六千八百元。这种收入几乎是可以持续五十年。而且只需要我们完成音乐时努力一次即可,产生五十年的渠道授权。这就是当下华语音乐市场的音乐人主流收入变现渠道。而这种变现渠道是如何产生收益的?答案就是:短视频领域;

短视频之中的配乐但凡被用户使用一次,那么短视频平台就必须要支付给拥有音乐版权的平台一次费用或者一次合同分成。这一件事:由音乐平台和短视频双方博弈,音乐人不需要关系,但是这一条路的打通,就导致了迅速的扩展。在瞬间短短一年之中,成为最坚固的音乐人收入渠道。在根本性上改变了华语音乐的音乐人的就业逻辑:全职自由职业者;

这种以音乐版权分成逻辑作为收入源头的自由职业模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如下几点:

1:音乐人赚钱多少,全部由自身的音乐和短视频契合程度决定。2:音乐人存在一首歌爆火,改变命运、改变阶级的可能。3:巨大的利益面前,什么华语音乐的质量,就无人关心。

在巨大的个人利益面前,什么华语音乐的质量,无人关心

我们理解了以上打通音乐人收入供应链条之后,就非常容易理解一件事情:短视频渠道的变现竞争力,非常恐怖。因为这个赛道没有硬性门槛,有的仅仅是技术性门槛而已。只要音乐人自身的能力够硬,对于短视频市场的调研足够,产品的质量和短视频的契合度足够,那么在纯粹的音乐素养、乐理知识、艺术造诣这些硬性条件上,就没有任何门槛。

这意味着:任何一个掌握了套路和弦、基本编曲软件,购买了声卡、电脑的小白音乐人都可以在短视频渠道碰一碰运气。而且他们的作品反而会比一些更注重音乐素养、歌曲质量的人更快爆火。

更低质量、契合音乐素养较低的短视频,最终爆火。这会造成非常恐怖的风气效应:学习一个月编曲的小白赚了100万,那么大量的生存线上的中层质量编曲人和音乐人,会怎么想?答案就是:蜂拥而入。

这在乐理上就会产生如下的问题:

1:所有的短视频音乐,都会集中在:卡农套路、1645套路、4536251套路三个套路上,玩旋律的排列组合。导致所有歌曲听起来都一样。而且普遍不具备七和弦、转调、转位、代理、挂留等基本色彩运用能力。会导致——流水线生产。甚至于AI帮写的大规模音乐作品上传后的概率性碰瓷。

2:所有的短视频音乐,会优先抄袭、模仿已经成功的商业音乐。比如说:《大风吹》就非常明显的模仿迈克尔杰克逊的《Billie Jean》

3:所有的中低层音乐人都开始不要脸面,只为搞钱。塞入口袋的才是真正属于自身,没有人关心所谓的音乐质量。

久而久之,这三点一综合,华语音乐质量?谁在乎?没有人在乎。而且就连头部高层音乐人也开始因为市场的转变,商单创作成本而降低预期。因为:一眼望去都是一些小学生作品,它原本的博士生预算直接降为初中生预算即可完成碾压。收入一分不减。但是:质量已经开始一去不复返。

综上,对于华语音乐而言,短视频打通的音乐版权变现渠道,从音乐人的角度来说可以赚钱的好事。但是对于华语音乐而言,明显是阵痛期,但又不得不去经历。因为本质上解放了大众普通人可以成为音乐人的生存问题。但换个思维——在短视频时代,音乐将会是普通人可以创作无限可能的市场方向。

0 阅读:16

以莲娱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