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位妈妈在后台留言,她是这样说的:
“老师,您说为什么我越想将孩子教好,孩子越是往反方向发展呢?我让孩子好好吃饭,他却十分挑食,我想让孩子好好写作业,但他总是走神,我想让孩子好好学习,听课,听老师的话,可是儿子却学会了上课玩手机,甚至逃课,我该怎么办啊?”
看的出来,这个妈妈真的是很焦虑了!为什么我们拼尽了全力,却依然养不好孩子?
其实,这源于一个简单的道理——现在的父母都在用“蛮力”养孩子!
我们传递给孩子的是什么?是焦虑、是内耗,是缺少爱的氛围和环境。
真正厉害的父母,早就戒掉了焦虑和内耗,关注以下这几点,对待孩子更有效。
1、过度牺牲不是爱
先爱自己,才能更爱孩子
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所谓的成才,很多父母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放弃了自己的爱好,把全部的时间、精力、感情都投入到孩子身上,这是中国很多家庭的现状。
可是,这样的父母真的伟大吗?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孩子会感激牺牲型父母吗?”
大多数答案都是:不会!
我们是否经常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我做这么多都是为了你好!”
“我每天起早贪黑工作,都是为了你,你这样做,对得起我吗?”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
我们将重重压力压到了孩子身上,还在一边自我牺牲,自我感动,但是孩子是怎么想的呢?
之前一个孩子是这样和学习治疗师说的:
“自从我上了初中,妈妈就辞去了工作陪读,她将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我的身上,每天回家不是了解我在学校的情况就是督促我学习,我知道妈妈是为了我好,但我一听到她声音就很烦,现在都不想回家了。”
苏联杰出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辣妈孙俪有一次连续工作了三天,当她回到家时,看到儿子等等写了一封信,放在她的床头。
“妈妈,我很想你,我很爱你。我会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妈妈,我很崇拜你。你看上去只有20岁。”
哪个父母不想成为孩子崇拜的对象?我们来看孙俪的日常:坚持健身,劈腿、倒立样样在行,努力工作,多厚的剧本都能一字不差的背下。业余,关爱动物,经营杂货铺,画画,练书法……
孩子面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取决于家长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如此生活缤纷懂得爱自己的妈妈,自然会给孩子树立起好的榜样。
能把自己活得很好的妈妈,哪怕没有时刻关注孩子,亲子关系也能非常和谐。
2、静下心来,稳定情绪,不焦虑
不吼、不骂、不暴走,就是情绪很好的父母吗?其实冷暴力带来的伤害也不容忽视,焦虑、不耐、面无表情、冷淡、紧张等情绪,孩子都能感受得到,长期累积,孩子往往会复制爸妈的情绪模式,最终成长为没有同理心、容易失序的孩子。
本文摘录自《情绪稳定的父母养出幸福的孩子》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曾说过:
“这个社会,最容易让人焦虑的地方,就是教育。”
咨询师@阿奇,做过一期调研,总结出了教育焦虑的三大根源:
首先是,自己不认命,想让孩子突破父辈的阶层,实现人生的跃迁;
其次是,高期待,盼着孩子在同龄人中遥遥领先,成为佼佼者;
最后一点,是激烈竞争下,都太容易受社会舆论影响。
之前刷到一个令人痛心的新闻:
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接受采访时说:“北大六院的儿童精神科已人满为患。”
这不是特殊现象,中科院早在几年前,就发布过一组数据:
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10%—13%;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为25%—30%;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38%。
而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多半有一对焦虑的父母。
大家盲目式抢跑,逼孩子埋头苦学,不给孩子一点喘息。
结果呢,非但没让孩子脱颖而出,反而把孩子拖入恶性竞争的深渊。
情绪教育是父母必须学习的课题!
父母必须先觉察自己的情绪,清楚如何处理不受控制的情绪、降低紧张的情绪,然后静下心来思考,在亲子关系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作为父母,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幸福,我们应该让一直被压抑的情绪浮出水面,重新认识它们,跨过情绪关,才能以更好的方式对待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