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背叛党组织的周知非,为什么总是跟老东家过不去?

烟花五月 2024-08-22 09:51:13

在《孤舟》中,周知非是个标准的三姓家奴。他出道于中央特科,中途叛逃中统、最终投靠汪伪,以周知非的墙头草属性,只要有奶吃,管谁叫娘都可以。

在我们的印象中,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人,往往在工作中都是搞形式、走过场。毕竟,多方势力、各路神仙谁都不得罪,说不定哪一天就相逢一笑泯恩仇了。

打不过就加入,是这类人的生存法则。

然而,周知非却是个少有的例外。一般的汉奸,都是上班摸鱼、混吃等死,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周知非却对业务上的事情特别上心,吃饭、睡觉、剿共 党是他工作与生活的全部内容。

从九十号成立的那一天起,周知非就开始了与地下党、新四军的死磕。安插八号细胞,寻找太湖根据地,捕杀黄秋收、拷打王明忠,桩桩件件,总是与我党有关。

按照常理,重庆老蒋才是汪伪政府的头号对手。放着遍地的中统、军统特务不抓,周知非为什么总是与我党过不去呢?

于公,周知非当年背叛组织、投靠中统;于私,黄秋收等人是周知非的老同事、旧相识。明明同志对他不错、我党待他不薄,周知非却像失心疯一般,将所有精力聚焦新四军,把全部火力对准地下党,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态度。

明明是周知非有负组织、愧对同志,他却摆出了一副恩将仇报、斩尽杀绝的架势。

更加蹊跷的是,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了1943年,日本人的失败已经肉眼可见,周知非依然我行我素,对我党不依不饶。这谜一般的操作背后,必定有其内在的逻辑。

对于周知非而言,背刺同志、背叛组织,是他一生中的污点。

或许,以他的性格和人品,这段不堪回首的前尘往事,自然不愿被他人记起,最好是彻底尘封、无人可知。因此,他才会对黄秋收、王明忠等故人痛下杀手。只有这样,他才能留住一份体面,保全自己的名声。

不过,这样的解读乍一看合情合理,细思之后才发现根本就是漏洞百出。周知非背叛组织的黑料,虽然过去了十余年,但是知情者大有人在。尤其在我党内部和特工业界,基本属于半公开的秘密。为了掩盖这样一个人尽皆知的事情而杀人,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事实上,周知非之所以对我党紧抓不放、咬住不放,根本原因很简单——他想证明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周知非曾经说过,自己是在1927年入党的。

这一年,在中国革命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在这一年的四月,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还是在这一年,汪精卫随后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在短暂的分裂之后,蒋介石与汪精卫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于是两个反动派决定合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宁汉合流。

此时的我党,正处于千钧一发、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曾叫嚣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在这样人心惶惶、白色恐怖的年代入党,从侧面说明,周知非也曾是热血沸腾、救亡图存的进步人士。

周知非入党早、资历老、能力强,但是一念之差却加入了中统,成为了我党的叛徒,人生的际遇从此改变。

事实上,我们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周知非的这次选择无疑是失败的。他从我党叛逃中统,从国军变身伪军,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

但是,站在周知非的角度却并非如此。他先是叛了我党,又叛了国军,在他自己看来,每一步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我党的低谷时期,加入国民政府,这是人往高处走;抗战爆发后,投靠汪伪政府,这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周知非的骨子里,是一个骄傲的人。他既不会、也不愿承认自己脱离我党是一次失败的选择。所以,他才会不断地对老东家下手,试图亲手将我党扼杀在摇篮之中。

唯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当初的选择没错,离开我党是仕途上的正确操作。

周知非的心理,像极了我们生活中的某些人。在我们的身边,总有这样的人,他前脚从老东家离职,后脚就盼着这家企业出事。他们的脑回路很清奇,只有老东家出现状况、最好破产,这样才能证明他的决断是多么英明。

这样奇葩的心理,尤其适用于离职后职场发展不顺利的人。他们在新公司钱少了、心委屈了,就更加见不得前公司的好,恨不得能够亲自上场踹一脚。

分手见人品。在一段感情结束后,有无数的男女,巴不得前任过得饥寒交迫、水深火热。

只要你过得你比我好,我就有些忍受不了。对于分手后的男女而言,前任越混越好,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毕竟,所有吃不到的葡萄,必须是酸的。周知非眼见着党组织壮大了、新四军发展了,他心间的天平渐渐地失衡。因此,剿灭地下党、破坏根据地就成了他的执念。

最后的最后,只要胜出的玩家不是延安,他就可以向自己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土共注定赔钱货。

感情中的分手、职场上的离职,最难过的不是离开,而是离开以后前任混得风生水起,自己混得不尽人意。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周知非,一步错、步步错。



0 阅读:3

烟花五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