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网友们纷纷晒着自己新近购买的各种图书,有世界名著、现代小说和名家作品集等各类图书。李悟空看着网友们所选的琳琅满目的图书,不禁疑惑——那些书真的有购买纸书的必要吗?究竟什么书才值得去买到纸书反复阅读?于是带着疑惑问起了李天赐。
找到天赐后,悟空拿起手机给天赐翻看起了网友们买书的各种图片,有堆积的像小山一样的书房的,有专门收集出版年代比较早的旧书的,有各种各样的专业书,也有自认为的人生必读之书。越看天赐脸上的笑意越浓。
悟空满脸疑惑。
天赐:你想问我为什么笑?
悟空:没错。
天赐:基本上都是些泛泛之书。
悟空:你说得泛泛之书指的是?
天赐:各人凭自己的喜好买书,其实也无可厚非。但是在我看来他们所选的很多书都是属于鲁迅所说可以“大体看看泛泛阅读”的图书,大部分都没有反复阅读的价值,读一遍基本上就可以丢在一边了,买那么多做什么,太占地方了,搬家的话多费事呀!
悟空:仔细想想倒也是,我自己看过的很多图书看过一遍之后就再也没有翻过。那你说什么样的图书才值得反复阅读呢?
天赐:经典图书!
悟空:那什么样的图书才算是经典图书呢?
天赐:在这我引用一下研究易经和中医的一位当代大家张其成讲过的话,他说经典要满足三点要求:1.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至少一千年),2.必须是原创,3.值得反复阅读,有常读常新的价值。
这种的才是经典,我也觉得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他还有一个国学五经的说法,分别是:《易经》、《论语》、《道德经》、《坛经》、《黄帝内经》。
悟空:这样确实会过滤掉一大批书籍。那五本书也确实是重量级的经典。
可是近几百年难道就没有像样的经典?难道未来就不能流传千年多?为什么就不能把时间范围缩小一些,让经典的范围更大一些呢?
天赐:这就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高峰的问题了。
我认为只有思想深度方面达到相当高度、可以持经达变以不变应万变的书才配叫做经典。
实际上今天所有的文明在思想层面上并没有超越“轴心时代”东亚那些大思想家们的思索范畴,只是在物质文明方面超越了前代,而且随之而来的弊端也是同步发展的。
为什么说是东亚?因为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那些人论思想深度还差得很远!广义的西方直到耶稣出世才算是有了真正的思想明珠。
但耶稣那个时代按时间来讲已经不是“轴心时代”了,“轴心时代”是公元前五百年的一段时间。那段时间只有东方印度的佛陀和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最厉害,是真正的高峰。
后世宋明时期的理学也算是一个思想小高峰,但也只是做的儒释道的融合工作,并没有在思想上走出新的路子。
饮水思源,返本溯源,就可以追溯到这代文明的初始经典——中华文化的群经之始伏羲的先天八卦(没有文字的天书)。至于其他消失的文明古国有没有类似易经的经典,我只能说不知道。
所以你知道哪些书才是真正的超一流经典了吧?超一流经典就要选择几本重量级的去反复阅读,而且数量越少越好。当然我自己比较贪多,选择的数量稍微多了一点,重点是十三本。其实也不止是十三本,因为有的书是几种书合订的一本。
悟空:哦!原来如此,可是为什么不能多选一点呢,为什么越少越好?
天赐:因为人生时间有限啊!寻常的书当然可以广泛去泛读速读,但是需要反复阅读的经典选太多能读得过来吗?
悟空:明白了!还有一个小问题,你说喜欢专门收集出版年代比较早的旧书的那些人是怎么想的?我觉得旧书在装帧和排版方面是比不上新书的。
天赐:收藏家的癖好,喜欢收藏本身已经超过了阅读,读书而被旧书的像状所困的一类人。不管是新书还是旧书,内容才重要,学而行更重要呀!
人呀越是喜欢什么越是容易被什么困住呀!
悟空:哎……
悟空如意笔,天赐水镜心。
笔走人世间,心阐正知见。
第一等书一定是大路货人人可得的,一定会有各种解读本的,一定是直说不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