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养老院,不少老年人的第一反应是摇头摆手,像是在谈论什么禁忌话题,仿佛养老院是什么洪水猛兽,避之不及。
这种态度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中国老年群体中的一种现象。
记得之前看过一期央视的《等着我》节目,一位年迈的母亲想寻找失散多年的儿子,希望儿子能够接她回家。
这位母亲独自居住,生活十分不便,节目组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建议她考虑入住养老院,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
但这位母亲却坚决拒绝,她说:“我宁愿一个人在家,也不想去养老院,那里像个医院,我不想去等死。”
就像孩子害怕打针吃药,老年人对养老院的排斥也源于一种本能的恐惧。
这种恐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自长久以来社会对养老院的负面刻板印象,以及一些真实存在的养老机构乱象。
“养老院里能得到好的照顾吗?”
媒体上时不时曝光的养老院虐待老人、服务质量差等负面新闻,也加剧了老年人对养老院的担忧。
他们担心自己入住后,会遭遇同样的不幸,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甚至遭受身心上的伤害。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一些养老机构确实存在管理混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让老年人望而却步。
“养老院的费用会不会很高?”
入住养老院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这对于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老年人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他们担心自己无力承担高昂的养老费用,给子女增加经济压力,成为家庭的负担。
“养老院里能有自主性吗?”
很多老年人仍然保持着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他们希望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按照自己的习惯和喜好安排时间。
而养老院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规律和约束,他们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习惯来生活。
“住养老院那不是被子女抛弃了吗?”
在很多老年人的观念里,养老院是子女不孝的象征,是“孤老院”的代名词。
他们认为,一旦住进了养老院,就意味着被家人嫌弃,失去了家庭的温暖,晚年只能在孤独和寂寞中度过。
“养儿防老”的观念深深刻在了每个老人的观念里,入住养老院意味着孩子没有履行自己的义务,会被人笑话。
所以尽管很多养老院提供了专业的养老服务,但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它仍然是一个“无奈之下”的选择。
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社会需要提供更多元和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比如现在很流行的“互助养老”服务。
“蔚蓝互助养老服务”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应运而生的。
它致力于打造一个安全、可靠、充满温情的互助养老平台,连接有能力帮助的老年人和需要帮助的老年人,通过提供时间银行、技能交换、生活照料等服务,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蔚蓝至善实行“千城万店”战略,联合合作伙伴在全国各地的社区内外建设“蔚蓝至善康养之家”,同时,秉持“互助养老”、“大家健康”的理念,扶植培养有意愿进入大健康赛道的个人、夫妻成为“蔚蓝至善社区健康大使”,在楼寓、小区、乡村设立虚拟的mini蔚蓝至善康养之家,进行上门养老服务和适老化改造服务,推广销售百芯通药食同源产品,把康养服务和健康产品带进社区,带进家。
蔚蓝至善构建“时间可存取,爱心能互换,服务可增值”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机制”。
蔚蓝至善社区健康大使不论是向长者提供的康养服务还是自己购买的康养服务和“百芯通”等康养产品,都可以换取积分,储存在“时间银行”里,定时兑换旅游旅居、精美礼品等服务或物品,或者兑换未来别人向自己提供服务。
蔚蓝至善诚挚邀请您,
成为蔚蓝至善社区健康大使,
今天为别人服务、明天别人为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