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一位书法大家——王惠松先生。之所以想分享他的书法,是因为我偶然在网上看到了一封他写给书法家柳长忠先生的信件。那字迹,端庄大方,遒劲俊秀,一眼望去,便觉与众不同,有一种“浓眉大眼”的感觉。我深深地感受到,这字背后,定有深厚的传统书法底蕴。
王惠松先生致柳长忠的信札
原来,是“柳公权”让他的硬笔字大气而遒劲为了探寻这背后的故事,我对王惠松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当我读到他的成长故事时,心中的疑惑仿佛一下子找到了答案。原来,他的成就并非偶然,而是历经磨砺、坚持不懈的结果。
在上世纪60、70年代,王惠松先生因家庭变故,初中毕业后便当了木匠,四处揽活。尽管工作繁重,但他对书法的热爱从未减退。然而,那时他既无闲钱买字帖,也买不到更多的字帖。幸运的是,他在县城买到了两本古字帖——《玄秘塔》和《多宝塔》。从此,他便天天就着这两本字帖不断地临摹,前后共有上百遍。
这种看似简单却极其考验毅力的练习方式,反倒成就了王惠松先生的书法。他的字,在柳公权的“影响”下,遒劲大方、骨力满满,端庄耐品,他的书法基础也因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惠松先生
1979年,王惠松先生回到南京,如鱼得水。他的硬笔书法频频获奖,成为了获奖的“专业户”。更令人钦佩的是,南京市几十万小学生使用的语文课文同步习字册,竟然出自他之手。这足以证明他在书法领域的造诣之深。
王惠松90年代出版的字帖
学习书法,专注和专一真的很重要有些人,字帖买了一本又一本,今天临摹这个,明天又换那个,看似涉猎广泛,实则效果不佳。他们的字,始终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然而,有些人却因为条件所限,只能专攻一两本字帖。他们不断地临写,反复琢磨,反倒成了书法大家。王惠松先生便是这样的例子。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初王惠松先生有条件遍临古代名帖,他还会像当初那样死守一两本帖不放吗?还会取得后来的成就吗?我想,大概率是不会的。正是因为环境的限制,他才得以专心致志地钻研那两本字帖,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有时候,限制和困境并非坏事。它们反而能激发我们的潜力,促使我们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正如王惠松先生那样,尽管条件有限,但他却凭借自己的毅力和努力,成为了书法界的一颗璀璨明星。
当我们面临困境时,不要轻易放弃。也许,正是这些困境,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而当我们最终克服困境、取得成功时,那种成就感和自豪感,将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喜欢王惠松先生的书法吗,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