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总是“三分钟热度”?可能是你把兴趣过度美化了

云边的墨菲 2023-07-02 16:41:23

在兴趣面前,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两种人。

一种人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就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

有人喜欢英语,愿意每天6点早起背诵单词;

有人喜欢跑步,一年365天除了刮风下雨,每天都能坚持奔跑五公里;

有人喜欢钓鱼,可以在酷暑难耐的三伏天,一坐一整天耐心等鱼儿上钩。

他们在专注投入的时刻,常常废寝忘食,全身都闪闪发光。

而另一种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往往是三分钟热度。

看到别人写的一手好字,于是开始练习书法,可练了几个月就觉得枯燥中途放弃;

羡慕别人精致的妆容,于是开始学习化妆,可学了没几天就觉得麻烦没了耐心;

听说别人搞直播赚钱,于是开始入局,可折腾了一个月没人观看后就主动离场。

他们很容易被一件事吸引,但仅仅在了解了它的皮毛之后,又会迅速离开。

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差别,是因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兴趣”被过度美化了。

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指兴趣不仅能够激发热情,而且能挖掘出自身的潜力。

但兴趣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了激情、活力、坚持的代名词。

以至于有人对自己当下的现状不满时,第一反应便是:我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

他们相信只要找到真正感兴趣的事,就能唤醒自己持续的热情,一直保持亢奋的状态。

于是,他们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去寻找,这样的兴趣。

不过他们似乎永远只满足于浅显的了解和表面的喜欢。

相比于享受一件事本身的乐趣,他们显然更喜欢兴趣所带来的激情与活力。

而一旦真正深入接触,探索激情与活力背后的琐碎和根源,就觉得枯燥无味,从而逐渐厌倦。

每当这个时候,他们总会信誓旦旦地说:这不是我真正感兴趣的事。

接着就满怀热情地开始寻找下一个兴趣,如此反复,乐此不疲。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常常会陷入困惑和自我怀疑。

但他们却坚定不移地认为:真正的兴趣,就是能持续唤起自己激情并持之以恒热爱的事。

深陷这样的幻象中无法自拔,他们已经无法接受兴趣真实的模样。

S型曲线,早已告诉我们了这样一种自然规律:

一切事物的发展,无论是人、产品,都会经历诞生、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

兴趣当然也不例外,同样会经历首次接触、产生兴趣、热情高涨到回归平淡四个阶段。

但即便让他们理性地认识到这一点,也没什么用。

因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而当自己不知道想要什么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容易活在想象中。

就好比去了一家陌生的饭店,服务员问你想吃什么,你一脸迷茫。

于是只好看着菜单上生动的图片,点了几样,可吃到嘴里,才发觉味道和想象中的不一样。

只不过发现和想象中不一样时,大部人会选择试着接受。

但他们不仅难以接受,而且十分抗拒。

所以他们不断寻找并寄希望于下一个兴趣,因深信不疑:

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个和想象中一样,并持之以恒热爱的事。

而兴趣就变成了,了解现实的工具,借助兴趣,只是为了体会现实和想象中的差距。

兴趣被美化后的第二个误解是:对一件事有了兴趣后,更容易把它做好。

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一件事本身感兴趣。

比如一本有意思的小说,一个没吃过的美食,一段神奇的经历。

间接兴趣是指对一件事本身并不感冒,只是对它能达到的结果感兴趣。

比方说,想要减肥,并不是喜欢这个过程,而是喜欢减肥后的结果,拥有好身材。

和间接兴趣相比,直接兴趣更纯粹,动力也更强,但是这并代表它更容易把一件事做好。

因为兴趣的作用只是引路人,至于结果,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了。

换句话说,就是把兴趣变成能力是另外一回事,这中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

兴趣到能力之路上的第一个困难是:热情褪去,该如何面对一复一日的枯燥乏味。

应对方法很简单,就是想办法尽量把枯燥的过程变得有意思,具体如下。

方法一:把兴趣变成主动兴趣

人类天生有好奇心,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自己的兴趣往深入方向引导,激发探索欲。

举个例子,你想要靠跑步减肥,但是觉得天天跑步太过枯燥。

于是开始思考:跑步减肥的原理是什么,还有什么更适合自己的运动。

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了解了有氧运动、无氧运动,以及减脂增肌的概念。

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减肥方式——HIIT训练,既不枯燥,还可以让有氧和无氧结合。

这个方法的好处是,可以主动选择兴趣的方向,而且可以很快在反馈中检验学习成果。

从而激发出更强的探索欲,来对抗漫长的枯燥。

方法二:重新赋予意义激发出强大动力

想想对当下的自己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重新定义这件事的意义。

李笑来老师在《财富自由之路》中举了自己的例子:

当年为了进新东方教书,要考 TOEFL/GRE ,要背两万多个单词。

刚开始我也这样觉得:靠,这哪儿是人干的事儿啊?!

然后,我就花了一个下午琢磨,有没有办法把背单词这事儿赋予一个重大的意义呢?

很快我就想到一个。考过 TOEFL/GRE,拿到高分,在新东方教书,据说年薪百万,那……

一个单词就相当于 50 块钱,这个爽啊!

原来我计划刚开始先每天背五十个单词适应一段时间呢,想到这一层,马上决定。

不行,第一天就要赚上 5000 元!

这一转眼都是许多许多年前的事情了,你能想象在那样的时代里,一天赚上 5000 元人民币是什么心情吗?!

到了第二个月,我觉得很不过瘾,于是开始每天赚 1 万元人民币,试了试,觉得也不是太难么!

就这样,李笑来老师轻松搞定了背诵两万个单词的任务。

兴趣到能力之路上的第二个困难是:迟迟收不到不到反馈,看不到希望,总想放弃。

反馈是坚持一件事的动力源泉,没有反馈,绝大多数人都难以坚持下去。

那么,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反馈时,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与其被动等待,不如想办法主动去寻求反馈。

方法一:找到新的角度,重新定义目标

拿减肥来说,如果只盯着体重,把减轻体重当成目标,那么在体重没有变化时。

就会容易焦虑和放弃,但如果这时候假如把目标调整为减轻脂肪。

观察自己的腰围、臂围、腿围变化,就能重新收到反馈,从而坚持下去。

方法二:对标自己和高手的差距

北大才女刘媛媛,一举摘得《超级演说家》的冠军。

但你能想象吗?参加《超级演说家》的时候,刘媛媛从没有参加过演讲比赛。

而她的对手,却是有丰富主持演戏经验的美籍华人,和演讲技巧炉火纯青的鬼马书生。

也就是说,参加演讲时她还只是个演讲小白,她在短时间做了哪些功课?

为了准备比赛,她在3天内研究了数百个演讲者的语气、肢体动作、表达。

阅读了20多本演讲技巧书籍,然后开始了大量的模仿练习。

第二个故事是一个关于王云五先生自学英语的故事。

他是胡适的英语老师、民国时期自学成才,在年轻的时候是这样自学英语的:

将自己手中的英语名篇读熟,翻译成汉语。

一个星期以后,又尝试着把自己翻译的汉语译成英语,这期间绝不查阅英语原文。

再拿翻译好的英语和原来作者写的英汉语版对比,从中寻找差距。

通过语法、用词和标点符号的对比,王云五很快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步飞快。

通过这种方法,王云五不仅熟练地掌握了英语,还受到孙中山和蔡元培的青睐,成了总统府秘书和教育司科长。

还凭着过人的英语能力成了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主持编辑出版了《万有文库》等传世图书。

通过对比自己和高手的差距,主动寻找反馈,来反复发现和改进不足之处。

这本身就是一种反馈,而且更加直观准确,有利于我们改进不足之处。

一个人如果习惯了看滤镜中那个美丽的自己,那么逐渐就会难以接受真实的自己。

甚至会觉得,滤镜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

同样,如果把兴趣过度美化了,那么逐渐就会难以接受兴趣原本的样子。

甚至会觉得,美化后的兴趣才是兴趣真正的样子。

可这样的结果就是,一直活在自欺欺人的状态中不自知,也很难走出这个怪圈。

我是墨菲和鱼,一个专注自我提升和自我治愈的小姐姐

1 阅读:26

云边的墨菲

简介:一个通过写作,见证自己成长的30+女生,自由职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