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生的逆袭,普京的观察

动态内参 2024-06-16 12:57:50

最近,江苏省涟水县中等专业学校的一位17岁女生姜萍火了,以其卓越的数学才能震撼了公众,她在2024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中取得了全球第12名的佳绩,不仅成功晋级决赛,还成为该赛事历史上首位闯入决赛圈的在读中专生。

这一成就令众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剑桥大学及美国顶尖学府的选手黯然失色,姜萍的故事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她的故事证明了才华与努力能超越教育背景的限制。

早于初中时期,姜萍的数学天赋已初现端倪。在中专求学期间,得益于老师的慧眼识珠和悉心指导,她自学了高等数学,甚至使用翻译软件研读英文微积分书籍。在数学老师王闰秋的鼓励下,姜萍克服心理障碍,全力以赴参加竞赛,并在预赛中大放异彩,展示了女性在数学领域的杰出能力。

姜萍的案例引发了对教育模式的讨论。有人说,大学应该给这样的天才开个后门,特别照顾一下。但也有人觉得,要不是中专给了她足够的自由,让她能随心所欲地探索,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姜萍了。

面对社会的关注,姜萍是这么说的,她想一边追她的时尚设计梦(她的A计划),一边也不丢下对数学的探索(B计划)。这姑娘的心声,大家都挺支持的,觉得她这种既爱艺术又沉迷数学的精神,正向与励志,同时还是一股清流,展现了年轻人敢做梦、不怕跨界的劲头,这是纯粹地发自内心的热爱。

说到这儿,普京最近提了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或趋势,说俄罗斯现在的学生们,都想当网红,不想当科学家。话里头,既有点无可奈何,又透着对时代变迁的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心思确实不太一样了,网红成了新时尚,科研好像不那么炫酷了,相似的趋势在中国亦不容忽视。

从经济学角度看,这其实是个供需、成本和资源分配的问题。现在网络经济火了,当个网红,门槛低,赚钱快,自然就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眼球。反过来看,科研这条路,要耐得住寂寞,熬得起时间,刚开始那几年好像不如当网红实惠。

姜萍的脱颖而出,如同一面镜子,不仅映射出个人才华与坚持的价值,也深刻反映了当前社会现实中的某种矛盾与挑战。她的故事,激发了人们对如何在快速消费文化与长期科研价值之间寻求平衡的思考。

更大的层面讲,“十四五”规划强调“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推出,均旨在营造有利于科研的环境。

回到姜萍身上,你会发现新生代孩子们热爱科学的还是有不少,超越了教育的背景。学习科学,纯粹是因为热爱,像姜萍这样的学生,她们对科学的热爱,正是科学春天的种子。

一些日本学者曾预测,未来20年,中国或将迎来自然科学诺奖获得者的井喷期,如同当今的日本一样。当然,关键得看咱们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对科学那份纯纯的爱和不抛弃不放弃的韧劲,这才是催生未来科学盛宴的源头活水。

0 阅读:70

动态内参

简介:研究国际动态,专注热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