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自闭症是发育迟缓?家长释然了,但我仍要高喊警惕

大赛爸爸就是我 2024-09-09 01:15:59

张女士以为孩子得了自闭症,带着孩子经过一系列的专业评估,结果出来了——孩子被评估为发育迟缓,而非自闭症。听到这个消息,张女士瞬间泪流满面,连声说:“不是自闭症就好,我最担心的就是自闭症。”家长们似乎总能在“非自闭症”的评估中找到一丝慰藉,但这份轻松背后,真的站得住脚吗?

自闭症与发育迟缓:认知的偏差

1.自闭症的妖魔化

自闭症,这个词汇在公众心中往往伴随着“怪异”、“难以融入社会”等标签。媒体的广泛报道,虽然提高了公众对自闭症的认知度,却也在无形中加深了其“恐怖”形象。家长们对自闭症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这种疾病的不完全了解和过度解读,担心孩子未来会面临社交障碍、教育难题乃至生活无法自理。

2.发育迟缓的轻视

相比之下,发育迟缓似乎显得“温和”许多。许多家长认为,发育迟缓只是孩子成长的“慢半拍”,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自然会“赶上”同龄人。这种过度淡定的态度,忽略了发育迟缓同样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可能对孩子的认知、语言、运动等多方面造成长期影响。

两者皆需重视:神经发育的双刃剑

1.共同的严重性

事实上,无论是自闭症还是发育迟缓,都是儿童发展道路上的重大挑战。它们都可能导致孩子在学习、社交乃至成年后的职业生涯中遇到困难。自闭症孩子面临的社交互动难题,发育迟缓孩子可能在认知理解、语言表达上滞后,这些问题都不容小觑。

2.干预的重要性

全方位综合干预:对于这两种障碍,采取正确的、全方位的、针对性的综合干预至关重要。这意味着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具体症状,还要从心理、教育、医疗等多个维度入手,制定个性化的干预计划。

家庭为核心:家庭是干预的主战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积极参与和努力,尤其是在孩子年幼时的干预,对于促进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机构的干预虽重要,但真正的成效往往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如何将所学应用于日常,才是关键。

共存现象:复杂交织的诊断

1.高比例的共存

值得注意的是,自闭症与发育迟缓之间并非界限分明。在发育迟缓的孩子中,约有62%伴有自闭症症状;而在学龄前期的自闭症儿童中,68%同时存在发育迟缓。这意味着,两者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干预的进行,诊断可能会发生变化。

2.动态的诊断过程

因此,家长需要理解,孩子的诊断不是一成不变的。年幼时的诊断可能只是基于当前表现,随着年龄增长和干预效果的显现,诊断可能会有所调整。这就要求家长保持持续的关注和适时的评估,以便及时调整干预策略。

正确应对:平衡心态,积极干预

1.避免极端情绪

面对孩子的诊断,家长应避免两种极端情绪:一是对自闭症的过度焦虑,二是对发育迟缓的忽视。正确的态度是,既不妖魔化自闭症,也不过分淡定对待发育迟缓,而是以平和的心态,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2.积极家庭干预与集体环境

家庭干预是基石,但孩子也需要融入普通孩子的集体环境中,这有助于他们学习社交技能,提高适应能力。同时,外面的专业机构可以作为短暂的补充,为家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结语:干预永远在路上

总之,无论是自闭症还是发育迟缓,都不应成为家长心中轻松或沉重的唯一标尺。两者都需要家长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干预。记住,干预永远在路上,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家长应保持开放的心态,随着孩子的发展不断调整策略,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与支持的成长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与理解,相信他们有能力克服挑战,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0 阅读:0

大赛爸爸就是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