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分这几个方面来解释:一是世界宏观格局;二是志愿军的战力;三是朝鲜战场的特点;四是领导人的魄力和战略分析能力。
一、世界宏观格局。
在朝鲜战争爆发的1950年,欧洲的局势可谓是一边倒,即苏联集团对西方集团的压倒性优势。
自近代以来,中西欧有传统五个大国,英、法、德、意、西,再加上美国驻军,看似足以抗衡苏联和东欧诸国。
但是你要注意,这是1950年的欧洲,并非1990年的欧洲。
此时的西德作为战败国,没有武装力量,没有加入北约,全靠美、法、英军队保护。
西班牙是弗朗哥的亲法西斯政权,不是北约成员国,与美国关系高度对立,甚至一度与美国断交。
意大利刚刚经历二战,军备基本被打光。此时其陆军不过有10个师15万人,而且全部“非机械化”,连运输汽车都紧张。由于其二战时是法西斯国家,美国人不愿意立刻武装它,再加之其本来就弱鸡,战力十分堪忧。
至于荷兰、丹麦、比利时等等,你能在苏联坦克洪流到来时指望它们吗?
这样,整个西欧,就只剩下美、英、法的陆军可以抵抗一下苏联了。
在这个节点,美国在欧洲的军力有第1步兵师、一个步兵团加上治安部队,总人数约为五万人。
二战刚开打,法国陆军主力160多万人就被德军送去了战俘营。戴高乐在英国搞得自由法国,倒是将逃出的法军和殖民地法军整合成了一支比较强大的武装力量,人数一度超过100万。
然而二战后,法国第一时间开启第一次印支战争,投入10万军力,试图恢复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统治;同时,为了维持其在西北非的统治,法国陆军还要在那里驻军。这样,留守法国本土的陆军就很少了,仅有五个师、约六万人。
英国的陆军本来就不是强项,而且它跟法国类似,超过一半的陆军在海外殖民地,本土陆军仅有四万余人。
也就是说,满打满算,加上意大利那10个连卡车都配不齐的师,再加上丹麦、荷兰、比利时的4-5个师,整个西欧一共只有25个师,至少有一半没有实现摩托化,是纯粹的步兵师。
更更关键的是,此时不管是英还是法,都不认为自己是美国佬的小弟。
此时的英殖民帝国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法兰西第二殖民帝国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英法的心声是:老子体量比你美国都大,让我管你叫爸爸?
这一点从马歇尔计划中就能看得很明白。
马歇尔计划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通俗点儿说就是给钱。
然而,第一批被援助的对象,既不是与美国同文同种的英国,也不是西欧第一大国法国,也不是战时破坏最严重的德国,而是希腊和土耳其。
这就是美国人给钱的目的,防苏和拉小弟。
战力弱鸡,遍地瓦砾,内部还不算团结,这就是当时的西方集团。
再看看苏联这边儿,就恐怖多了。
苏联在东德有4个集团军加两个独立加强师,在波兰有2个集团军,在罗马尼亚有1个集团军,在奥地利有1个集团军,以上合计33个机械化师,都是经历过二战洗礼的军队。
注意,这只是苏联的驻外部队,并没有包括本土军队,也没包括当时在旅大地区的接近20万苏军。
这里为了不吓着大家,我就不列苏联本土军力了,单说说苏联盟友的军力。
以1950年为节点,波兰有14个师,捷克斯洛伐克有11个师,罗马尼亚有8个师,保加利亚有6个师,匈牙利有5个师,连阿尔巴尼亚都有6个师,跟苏联已经翻脸但仍属东方阵营的南斯拉夫有20个师。
加上苏联的驻东欧部队,不算南斯拉夫的军力,东方阵营合计50个师,全部参照苏联军队的编制模式组建。东欧军队的装备稍逊苏军,多是苏军淘汰的二战装备,但是肯定强于同时期的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甚至与法军的装备比起来都不遑多让。
如果苏联在1950年进行总动员,其至少可以动员200个师,一多半是二战老兵,其库存装备可以装备400个师,恐怖吗?
在1950年这个时点,如果美苏不干预,单看纸面力量,波兰可以平推到巴黎。
那么,在欧洲东、西方军力如此不对等的情况下,为什么可以维持战略平衡呢?
答案是两条,一是斯大林的“朴素实用主义”思想,二是美国人有原子弹。
这个“朴素的实用主义”是不才的笔者发明的词汇。斯大林是个实用主义者,部分西方学者说他是披着共产主义外衣的民族主义。他在自己力量范围内的要求从来不会遮掩,从来都是以实力为依托,直来直去,国家利益都按斤、按两来交易。
但是,因为他的出身,他又是个比较质朴的人,有点儿小农思想的意思。他很满足二战后苏联的状态,苏联已经将国土面积恢复到了1904年的状态(除了波兰和芬兰),而且整个东欧都在他的控制下,连普鲁士人的老家(柯尼斯堡,苏联占领后改名加里宁格勒)都给占了,这是任何沙皇未曾达到过的成就。
所以他觉得没必要再扩张了,应当巩固既得利益。而且苏联在二战遭受了巨大的创伤,急需恢复,不宜在此时再大动干戈。
第二个原因就是美国的核威慑。
在1950年这个节点,美国有300颗原子弹,苏联只有3颗,核力量严重不对等。虽然此时双方向对方核心领土扔原子弹仍然有难度(缺乏有效的运载工具),但是打击对方在欧洲的驻军还是没问题的。
然而,一旦动了原子弹,就标志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是当时的美苏都不希望看到的。
而且,以苏联的工业能力,一旦入了门,造原子弹的速度会非常可怕。所以,美国人必须尽快恢复欧洲常规军力的均衡。这就导致美国的军力重心必须放在欧洲,必须随时保持一支可以支援欧洲的军事力量,这也注定了美国不可能在其他战场投入大量军力。
所以,即便是朝鲜开打,美国人也不可能顷举国之力参战。
二、志愿军的战斗力。
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军队,即13兵团的四个军(38、39、40、42)+三个炮兵师+三个高炮团+三个工兵团,合计约20万人。这是原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战力最强的四个纵队,在入朝参战前他们是国家战略预备队。
1945年,苏联通过秘密渠道,将保管在沈阳、本溪、四平、长春、安东、哈尔滨、齐齐哈尔的日军库存武器和苏军缴获的关东军装备(日军的汽车、飞机、坦克等重武器未交付)秘密输送给东北民主联军(四野前身),这几个军首先装备了成体系化的日制武器。此后,经过辽沈战役,这几个军又缴获了大量的美制武器。
这里以39军为例,说说这几个军的装备情况。
入朝作战时,39军装备日制38式步枪7320支,中正式步枪1512支,美制春田步枪2408支,冲锋枪(主要是美制汤姆森和英制司登)3058支,捷克式、歪把子、布仑式轻机枪907挺,日制92式重机枪7挺,M1917重机枪155挺。
火炮方面,60mm、82mm迫击炮369门,107mm化学迫击炮(可以发射化学炮弹也就是毒气弹和烟幕弹)12门,日制92式步兵炮24门,美制75mm榴弹炮12门。
以上合计步枪11240支,冲锋枪3058支,轻机枪907挺,重机枪162挺,迫击炮381门,中口径榴弹炮36门。全军辖3个师,约4万人。
作为对比,同期美军一个步兵师约1.8万人,装备轻、重机枪约800挺,迫击炮160门,高射炮64门,105mm榴弹炮60门,155mm榴弹炮12门,其他70mm以上口径火炮约200门。
可以说,在重火力和空军方面,我们确实吃亏。但是在近距离火力支援方面,即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这几个军的火力密度是不落后的。
而且,这是一支打了十几年仗、作战经验丰富、经历过各种战役环境(从东北到海南岛)、经历过不同对手的多兵种混成部队,在山地环境下(机械化部队无法迂回、穿插),其战力在当时世界上也是排得上号的。
三、朝鲜战场的特点。
朝鲜的地形简直是为志愿军这种轻步兵预先设计的。
朝鲜半岛四分之三的面积是山地,且多集中于北部和东部地区,与中国接壤部分有大片的山地丛林,这是天然的掩护和屏障,大大降低了美军的战场感知度。
美军打仗特别重视战场感知度,举个小例子。
朝鲜战争打了两年后,苏联终于同意卖给志愿军苏军装备10年以内的装备,包括大名鼎鼎的喀秋莎火箭炮。但是价格仍然高得让人发指,一发炮弹要8两黄金。
志愿军第21炮兵师首先装备,舍不得打空炮作实验,于是决定实战检验杀伤力。
在东线的某次战役中,美军在坦克掩护下向我军阵地发起进攻,志愿军且战且退,将美军约一个营的兵力引到我军预先设定的火箭炮覆盖地。
敌人进入后,火箭炮随即发射,192发火箭弹射完后,美军这个营基本上被全歼。预先在高处的观瞄组通过望远镜看到战果后,兴高采烈地打电话向师部报捷,师部向他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快跑!快跑!快转移!”
随即,该团撤出阵地,过了大概五分钟,美军的轰炸机就覆盖了志愿军之前的火箭炮阵地。
这就是美军强大的战场信息感知能力,空中有飞机,地面有观瞄组,还有早期的炮侦雷达,部分美军甚至还装备了早期热视仪(只有热位置感知,无成像功能)。
各部之间始终保持紧密通信,这种通信后来有个更响亮的名字,叫数据链。一旦某部被袭击,立刻判断袭击火力的方位、距离,空中支援、远程火炮支援随即覆盖。
但是,朝鲜的地貌大大降低了这种战场感知能力。
志愿军刚刚入朝时,美军始终无法判定志愿军的兵力,就是因为志愿军与美军遭遇后,打一仗,立刻钻进朝鲜北部的高山密林中,如同一个巨大的影子,美军的侦察兵从空中根本看不到。
后来联合国军的失利战报接连传来,麦克阿瑟亲自坐上侦察机去中朝边境看了一圈,茫茫雪原寂静一片,所以他仍然不相信有大股中国军队入朝。而此时,在朝志愿军已经超过20万人。
从微观战场看,这种地形优势最大程度上弥补了志愿军的装备劣势。
客观来说,如果战场在东北平原,志愿军是无论如何也打不过美军的。就像苏军能在一个月内消灭关东军一样,日军预设阵地防线大量被苏军的机械化部队包抄后方、侧翼,被合围,然后被歼灭。
难道日军不知道迂回包抄吗?
不,日军这招用得非常溜,打国军基本上都用这一招。但是在平原地带,遍地都是机械化部队可通行的道路,人家爱怎么穿插就怎么穿插,轻步兵的迂回怎么也比不过机械化军队,追不上、跑不了、打不过。
但是在朝鲜,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朝鲜境内本来就山地纵横,基础设施不健全,可供机械化部队通行的道路就那么多。美军一个师编制内有上千辆汽车、装甲车,还有重炮、坦克,根本跑不了山路。即便是有道路,很多时候也因桥梁、道路承重问题,无法通行。
但是,供轻步兵迂回的道路遍地都是,无非就是道路难走一些、山高一些,这些对于志愿军还是个事儿?
所以,志愿军有大量的迂回途径,而美军没有。这就像下象棋,美军手里只有“马”,只能斜着跳;而志愿军手里的却是“车”,可以横纵驰骋。
这种战场环境,使得志愿军形成了三大战法,即“运动战+黏着打+夜战”。
所谓“黏着打”,就是志愿军提前在美军阵地视距外集结,匍匐向美军阵地缓慢前进,利用伪装躲过美军的战场和空中侦查。等到接近美军阵地几十米的地方时,先以迫击炮、轻重机枪进行火力覆盖,随后发起冲锋,美军的远程火力优势就荡然无存。
至于打夜战的原因也很简单,这会儿美国佬的飞机没有热成像系统,晚上看不见,没法扔炸弹。
所谓运动战,要领就是穿插。
在美军无法通行的山地进行机动,绕过美军阵地正面,要么攻击其侧翼,形成包围态势;要么直插其后方的战略要地(重要的隘口、渡口、桥梁),切断其补给线。
其实这种打法,在欧洲有个更响亮的名字——闪击战。只不过德军是开着坦克在平原快速穿插,志愿军是轻步兵在山地快速穿插。
此外,还有一些小的细节。
众所周知,朝鲜寒冷的气候给志愿军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大量志愿军被冻伤、冻死。但是很少有人考虑到,寒冷的气候同样大大削弱了美军的战力,甚至给美军造成的困难甚至要更大一些。
是的,我知道,美军有棉衣、棉鞋,有防雨雪外套,有鸭绒睡袋,有即热食品,有高热量食物。
但是,这些好处大部分只能体现在不打仗的时候,打仗的时候呢?
他一样要从鸭绒睡袋里滚出来,窝在雪地里;他的枪炮一样会冻住,无法使用;特别是车辆和坦克,需要长时期的热车,这一点在紧急转移中特别致命;在漫天风雪里,他们同样瞄不准,看不清,特别是夜晚。
道理很简单,同样恶劣的气候,对装备优势一方的影响要大于劣势方。优势方的装备优势无法体现,就只能跟劣势方比拼环境适应能力、勇气和毅力,这就是志愿军的强项了。
四是领导人的魄力和战略分析能力。
以上情况,我相信当时主席都是了解的。这么看,在这个节点出兵,我们并非完全劣势,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优势的。
然而,真正了解中国的近现代战史后,你就会发现:在1950年这个节点,做出出兵朝鲜的决定需要何等的魄力和勇气。
所谓“战争胜利”,我个人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指标。
一是占了对方的地盘,不解释了;二是歼灭敌有生力量,即以比敌方少的伤亡大量杀伤对方军力;三是达成某个战役目的,例如成功阻击敌人、攻克某个战略要地等。
三点全部完成,就是真正的“打赢”;
完成两个、未完成一个,只是说“算是赢”;
完成一个、未完成两个或全部未完成,就是输。
按照这个标准,在1950年这个节点,中国已经有110年没有在万人以上规模的战役中“打赢”过世界列强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咱们不管是武器、战术、战略布局,都是落后的,一败涂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咱们依旧是全方位落后,英法联军不过1.8万人就占了北京,烧了圆明园。
之后,慈禧上台,主持洋务运动,清军的武器装备开始同步世界水平,战力开始上升,典型例子就是左公收复新疆。
诚然,阿古柏的军队都是强拉壮丁组成的,没有统一的军服、武器,士气低落,而且他的统治残暴,不得人心。
但是,这支军队毕竟装备了1万多支恩菲尔德M1853前装线膛枪和斯奈得-恩菲尔德M1866后装线膛枪,能够打赢他们,也说明当时清军的装备水平终于算是达标了。
此后,以左公的军力为依托,清廷还迫使沙俄退出了占了十年之久的伊犁地区(花了700万两白银),这是九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是新疆气候条件最好的地方。
然而,在之后的中法战争中,清军再次被打回原形。南洋水师全军覆没,越南战场的淮军更是一溃千里。
取得几次大捷的,竟然是天地会首领刘永福领导的民间武装黑旗军……
而所谓的“纸桥大捷”,法军伤亡合计87人……
再往后,就是甲午战争了。
海战还算是“虽败犹荣”,但陆战败得一塌糊涂,可以说是人类史上最窝囊的失败之一。
清军陆军拿着胜于日本人的武器,打出了30:1的战损比,从平壤一路溃败回山海关。
自此之后,各个阶层的国人已经不寄希望于用军队战胜西方列强,开始各种花里胡哨的救国路线。
像康有为的“与白人联姻换种计划”;像义和团的“刀枪不入”战法;像赛金花的“床上救国运动”。
此时从上到下都认为,我们确实是劣等民族,确实打不过人家西方。
然而,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日军击败俄军,让中山先生等一批先驱意识到,人种无优劣之分,真正的优劣在于国家体制和管理模式。然而民国建立后,情况依然没有改观。
1929年中东路事件,苏军以143死、665伤的代价,打死东北军1500人,俘虏7000多人。而这会儿的东北军,是全国装备最精良的军队。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顷举国之力与鬼子打,然而战况依旧没有改观。
淞沪会战,败;太原会战,败;南京保卫战,败;徐州会战,败;武汉会战,算是打平,但是武汉依旧是失守,国军阵亡达254628人。
其中,国军也取得过一定的战果,像1938年的台儿庄大捷,国军以伤亡五万人的代价毙伤日军二万余人,成功阻击日军。然而,该地一个月后随即丢失。
1942年开始的缅甸战役,使用美械的国军依旧是战败,依旧守不住,依旧伤亡高于日军。
1944年的豫湘桂会战,是当时中国史上规模最大的对外会战,国军更是输得连底裤都不剩了,直接打没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此战过后,丘吉尔、斯大林一致反对中国在战后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是罗斯福坚持才使得中国进入。
而罗斯福这种坚持的原因更搞笑,前文说过,当时英、法的体量都要大于美国,并不是冷战时那种听话的小弟。所以,在罗斯福看来,安理会五话事人中必须有一个始终支持美国的国家。而国民政府就大小长短正合适,因为它足够弱,离开美国它就活不下去,所以罗斯福坚持要将国民政府拉入安理会。
基于这种战绩,先有慈禧、李鸿章,再是袁世凯和那一堆乱七八糟的总理、总统,最后是蒋中正,都认为“中国人就是不行,中国军队就是弱,怎么打也不可能打得过人家”。
蒋介石在与史迪威交流军事时,就表示,两军相持时,中国需要用2个师防御日本1个师;日军发起进攻时,则为5:1,才能保证阵地不丢。
世界其他国家也不拿中国当回事。之前战败后那一堆不平等条约我就不说了,即便二战我们是战胜国,罗斯福和斯大林依然在雅尔塔就决定了外蒙古的命运。
为什么呢?
因为国民政府和美国都求着苏联帮忙消灭关东军,在斯大林看来,既然你们求着我帮忙,我能不切块肥肉再走吗?
其实苏军压根也没打算走,旅大就驻着近20万苏军。
这种情况,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也没有改观。
我再次强调,在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前,苏联没有援助过苏制武器给中共军队。志愿军入朝参战时,其苏制装备数量不足1%。而这点儿武器,也是之前苏联援助国军再被共军缴获的(像T-26坦克)。
志愿军入朝前,斯大林答应支援两个歼击航空兵师掩护志愿军作战,可是临开战时,又通知中方这两个师需要准备,暂时无法派出。
道理很简单,让我援助你,你首先得证明你自己有点儿本事,不然谁愿意把钱砸到废柴身上呢?
这就是在1950年之前中国军队对外作战的战绩,这就是那会儿我们的国际地位。对世界级列强时,我们从来没有占据过上风,很多情况下都是一败涂地。
然后,主席决定,出兵朝鲜。
他相信,就当时的装备水平,配上合理的指挥和志愿军的战力,就足以与联合国军叫板。不是中国人不行,也不是中国军队不能打,是慈禧、李鸿章、袁世凯、老蒋这些实际掌权者不行,是旧中国的体制不行。
伟人之所以伟大,就是能够在完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走出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朝鲜战争前五次运动战役,是中国史上(包括古代)规模最大的对外会战(第二就是豫湘桂)。
五次运动战持续了约八个月,志愿军累计投入兵力约90万人,根据卫勤部门资料,合计阵亡37120人,负伤112614人,因伤入院后不治身亡9201人,共牺牲46021人,失踪、被俘估计为1.7万人,伤亡合计约17.6万人。
官方给出的歼敌数字:合计23万人。
根据美军每日死亡统计,运动战期间美军累计阵亡22763人,其中8700人为志愿军入朝前战死,志愿军入朝后打死14063人,美军受伤5.2万人次,被俘4400人;根据美第八集团军统计,韩国军队在运动战阶段伤亡17.2万人,减去志愿军入朝前的7万人,约为10.2万人,被俘3万人;其他国家伤、亡、俘合计约1万人,就不细分了。
以上伤亡合计21.2万人,与我国的官方数字相差不大。
在8个月内,志愿军将战线向南推进了超过200公里,收复朝鲜国土8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800万。
回头看看我在文初提到的三个胜利标准,占地方、杀伤敌有生力量、完成战役目标,我们全达成了,而且是在中国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中达成的,而且是在与当时世界第二陆军战斗中达成的。
可以说,朝鲜战争前期的这五次运动战役,终于证明了我们的实力,中国人的实力,把国军六年前在豫湘桂丢的脸、丧失的国际地位和中国军人的尊严,全部找回来了。
到朝鲜战争结束时,我国共有106个现役陆军步兵师,其中56个完全按照苏军编制装备,这也是毛主席向斯大林要求的60个师(每个师14963人)装备。苏联人按要求提供了60个师的装备,其中1个师被拆分给各个军事院校,3个师的装备被无偿赠送给了北朝鲜。
除了以上内容,苏联还给了下面这些东西。
苏联单独提供了10个坦克团的装备,并组织苏军原装备部队进行交接培训。也就是说,不仅给装备,还一对一训练。中国以这些装备为基础组成了4个装甲师。
苏联帮助中国组建了101个独立高炮营,53个入朝作战,40个进行要地防空,4个编入装甲师,4个编入海军。
苏联援助力量最大的是炮兵部队。苏联共援助了2个火箭炮师、14个榴弹炮师、2个反坦克炮兵师。
除此之外还有10个铁道师,其工程器材90%以上购自苏联。
以上合计106个步兵师、4个装甲师、10个铁道师和18个炮兵师,合计300万人,当时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二陆军部队,纸面战斗力仅次于苏联,高于当时的美国现役陆军。
除了陆军,还有空军。
朝鲜战争结束时,中国共有28个空军师和5个飞行独立团,共有各型飞机3000余架,99%的购自苏联。
这已经不能用初具规模来形容了,因为当时中国喷气式战斗机数量是同时期法国的两倍强,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美苏,与英国持平。
以上所有装备加起来,苏联仅要了13亿美元。而这些装备的总体战斗力,跟美国援助国军武器总数的战斗力相比只高不低,而据不完全统计,美国人给的武器折了45亿美元。
除此之外,苏联人对技术性装备还尽心尽力的提供了一对一的培训,在战争期间提供了大量的矿山机械设备和工厂设备,也算是够意思了。
当然,这些武器之所以这么便宜,主要因为大部分都是二手货。但是虽然是二手货,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来看也不算过时。
至于我们为什么有106个步兵师却只换装56个师的苏制装备,主要是从朝鲜战场的经验来看,换装苏式装备的步兵师在山地环境下并不容易发挥,其火炮、坦克、汽车难以机动、穿插,所以我们保留了相当数量的轻步兵师。
这还没算不久之后的闯关超级大礼包,被手把手教着实现工业化,还是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
这是世界史上绝无仅有的案例,其援助力度远强于马歇尔计划,以前不曾有,以后也不会有。
就这些。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