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枕睡酣窗寂寂,清风来去自翻书————2024年6-7月读书报告

问沙门 2024-08-10 17:52:33

炎夏昼长,蝉噪蛙鼓,蚊声成阵,挥汗如雨,这两个读书较少,仅有十本而已。下面将这十本书的基本情况,向大家做一简单汇报。

1.《信马由缰》,韩羽著,武汉出版社2001年出版。

本书收入韩羽的回忆性散文53篇,既有记人的也有叙事的,有对童年趣事的回忆,也有对故去亲人的追思。并配有多幅栩栩如生的漫画,使整个作品集的风格活泼且具有新意。

本人忝为韩羽老乡,韩羽老师书是提到的在临清学徒时情节,特别是他经常提到的竹杆巷、锅市街等地名也非常熟悉,还有一些少时故事,如对女同学的莫名一瞥便念念不忙,也“心有戚戚焉”,所以读起来饶有趣味。

韩羽(1931.2-)山东堂邑(堂邑已撤销,今属聊城)人,我国当代著名漫画家。其画风朴拙,富有童趣,曾担任动画片《三个和尚》人物造型设计。

2.《闪闪的红星》,李心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出版。

《闪闪的红星》,由于同名的彩色电影而名声大振。是文革时期少有的具浓陏地方特色的优秀影片。这次阅读这本书,也对于小时候看过的这部电影的深刻印象,看一窥原著的全貌。看过以后,觉得这部小说写得非常一般,要不是电影改编的那样出色,这部小说恐怕早淹没的历史的长河中了。电影《闪闪的红星》,对于人物的设定、情节的提炼、特定环境的描绘,都是点石成金之功。另外,小说中吴修竹和藩冬子是兄弟关系,电影中改为叔侄关系,更利于表现吴修竹作为潘冬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的角色的设定。

3.《伊豆舞女》,川端康成著,金城出版社2023年出版。

早先,曾看过山口百惠演出的同名电影。川端康成的小说也曾看过《古都》《雪国》等几部,《伊豆舞女》倒没有看过。《伊豆舞女》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中影响很大,主要还是基于电影的影响,而且吉永小百合、山口百惠都有对这个故事的精彩演绎,都很出色。

《伊豆舞女》写一个高中生,为排遣内心不可言喻的忧郁和苦闷,只身来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流浪艺人一行,并对那里的小舞娘产生了似恋非恋的思慕之情。最后二人不得不离别的过程。这种似有似无、朦朦胧胧的感情,很多人年轻时都经历过,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作者善于用洗练的笔调来描绘自然的清新、恬静与纯美,并通过自然色调与气氛来映衬人物的活动与心理,渲染了一种幽静寂寥的氛围,烘托了情窦初开的“舞女”对“我”产生的那种微妙的欲近不近的羞涩,表现了那种若隐若现的朦胧意识。空灵、含蓄,别有古雅温柔的诗情。

4.《老鼠嫁女——鼠民俗及其相关民俗艺术》,张道一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

作者从小时候的一首儿歌写起,讲述了老鼠嫁女的各个版本的故事,以及相关的民俗工艺品。作品比较通俗浅显,属于一种民间文艺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的一种图书,对于了解老鼠嫁女的传说和工艺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5.《物哀》,木居宣长 大西克礼著,王向远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年12月一版一印。

物哀被称作理解日本文化与文学的一把钥匙。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物哀”这个概念,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就类似中国话里的“性情中人”了。

“物哀”不仅可以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意义,还可以解释为同情、怜爱、感动等意思。 “物哀美”的美学传统一直被后世作家所继承发展着,成为一种日本文学的理念,也成为日本文学美的基调。在本书中,本居宣长在对日本传统的物语文学、和歌所做的研究与诠释中,首次对“物哀”这个概念做了系统深入的发掘、考辨、诠释与研究,对物哀这个美学概念进行概括、总结,以及什么样的情感、情绪是物哀,什么不是物哀。

6.《太白》,贾平凹著,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年出版。

本书是贾平凹志怪小说的合集。包括《太白山记》《美穴地》《白朗》《五魁》等中短篇小说,本书以追求情节的离奇、诡异为主,不以情节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人物性格和情节的发展逻辑为主。既然以志怪为主,往往为怪而怪,情节往往出人意料之外,读时往往给人快感,但是要说有什么深刻的认识价值,那就是有点过了。

7.《红楼梦》越剧剧本,徐进编剧,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4月二版四印。

《越剧电影《红楼梦》1962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将该剧摄制成戏曲艺术片,岑范导演,由徐玉兰、王文娟主演,该剧于1978年重新放映,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国内陆的观众人数就达12亿人次,成就了中国戏曲史、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这个剧本就是于1978年进行过修订。

看过剧本后,又重新观看越剧电影《红楼梦》,发现电影和剧本并不完全一样,在情节设置、前后顺序等方面还是略有差别,个人觉得电影情节更丰富、更合理一些。比较电影中,宝钗进贾府,宝玉挨打后宝钗送药、黛玉探病等情节,这些情节在剧本中没有。剧本中有“送宫花”,电影中没有。

另外,剧本中“识金锁”一场,地点也设置在林黛玉的室内,也非常不合理。剧本中说,宝玉、宝钗和莺儿三人一块去探望黛玉,黛玉以及丫鬟等都不在室内,于是就上演了一出二宝比通灵、识金锁的戏,这个情节非常不合理,剧本中又说黛玉暗中上场,并且看到了这一情景。原著中黛玉看到宝玉在宝钗处就说“我来的不巧了”,如果在潇湘馆中看到宝玉等三人说说笑笑来看自己,黛玉会是什么反应,而且二人还有解排扣等不太雅观的动作。所以,我认为剧本中这个情节的设定是非常不合情理的。

8.《国学常识》,曹伯韩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一版印。“精装典藏新善本”丛书之一。

国学知识入门书,内容涵盖国学知识的方方面面,从语文、古物、书籍、经学、史地、诸子、佛 学、理学、文学以及科学与艺术等方面。本书的国学范畴,已超越传统的国学范畴,如传统国学不包括科学及艺术的相关内容的。

但是作者也有的说法比较偏颇,如作者说“近体诗,就是‘律诗’。”其实这说说法并不准确,因为近体诗除了律诗之外,还应该包括绝句。

9.《地狱变》,芥川龙之介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8月2印。64开袖珍本。

本书是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合集。

《蜘蛛之丝》,讲述了健陀多死后在地狱受苦,佛祖因为健陀多生前因一念之善没有杀害一只无辜的蜘蛛,而大发慈悲,垂下一条蛛丝想搭救健陀多脱离地狱苦海,健陀多抓住蛛丝想攀着挣脱苦海,因怕其他恶鬼挣断蛛丝而排斥其他恶鬼,佛祖因健陀多毫无慈悲之心,使蛛丝从吊着健陀多的地方断裂,健陀多重新坠入地狱的深渊中去。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佛祖的慈悲也是有条件的,佛祖的境界也是有限的,还达不到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境界。

《地狱变》,讲述了一个画师良秀,为了完成为堀川大公绘制地狱变的屏风的任务,为了表现在地狱烈火焚烧中女子痛苦、恐惧、绝望、愤恨等种情感交织纠结在一起的真实表情,宁肯让自己的女儿活活烧死的毛车上,良秀宁肯牺牲自己唯一的亲人,从艺术创作中来讲,他无疑是崇高的,从人性来讲,他又是残酷、冷血的。大公的冷酷虚伪、道貌岸然,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那只小猴“良秀”,跳进熊熊的烈火中,虽然它没能救出画师的女儿,它对女主人的痴情,仍然让人感动。

10.《心迹》,贾平凹著,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年第六次印刷。

本书分为《商州初录》《商州又录》《说东道西》《初人四记》共四部分。

《商州》系列是贾平凹的散文代表作,影响也非常大。我个人最喜欢乃是《初人四记》。

《初人四记》记途了我和花子这一双青梅竹马的好朋友成长期间的奇闻趣事,也记述了两家人在6、70年代的不幸遭遇,全文共分为喜、怒、哀、乐四个部分。童年趣事,有时会让人忍俊不禁,莞尔一笑。描述两家人在特殊时期的不幸遭遇,也让人产生深深的同情。

但是对苦难岁月生活的记述,贾平凹老师有的细节也会有夸张过度,让人有失实不感。要知道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如果让人感到不真实,会让人对整部作品的真实应届生产生怀疑。

比如书中说,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的衫子,我为了节省家里的开支,偷偷去供销社退了,并把退的钱三元五角二分钱放回到了妈妈炕席下的钱里面。我们知道,当时物价很便宜,一斤猪肉只有七角钱,一件小孩的汗衫不可能达到3.52元,最多不过1.5元左右。还有,我为了报复邻居秦老头对我们的诬陷,偷偷把秦老头家的北瓜上面开了一个口,里面装上牛屎,把口再封上,过了几天北瓜竟然又长好了,外面一点看不出来,等到秦老头吃北瓜时,臭气熏天。

这个细节也很值得怀疑。因为瓜果被损伤后,基本不能愈合,何况里面再填上牛粪,很快就会烂掉的,怎么可能长得完好如初的。再说“我”也不可能知道,这个北瓜一定是秦老头自己吃,他不会卖掉,或者送给他的亲友吃,那样这个恶作剧受害的就不是秦老头了。当然其他的让人怀疑的细节还有不少。

0 阅读:1

问沙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