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经常有战争,几万人和几十万人动不动就全歼,是否属实呢?

安布出游 2021-09-23 15:01:53

全歼,并不是指全部杀了或毙了,那就是理解上的错误了。

突袭敌军或将敌军包围再总攻,然后敌军伤亡惨重而斗志丧失,或举旗投降,或者大部降了少量逃窜,这都是全歼。

军队战斗阵亡,顾名思义,死得全是一线主力战兵。所以阵亡三成以上,就会严重影响战斗力,阵亡过半,要么败退,要么全军溃散,要么弃械投降。

这样,战斗就结束了。历史上哪怕十万人的会战,也很少有一次战斗斩首数超过三万的战例,就是这道理。

比如隋末的唐军与窦建德夏军的虎牢关之战。

“弃械坐地不杀!”

那么,战意已崩溃的败兵们,会老老实实的缴械坐地,等待发落。

所以,人比猪好抓的多了。这就是全歼战的典范!

为什么要战争?

古代战争,绝大多数就是为了掠夺人口与土地才打的。

人口就是财富,人口若是没了,就算抢了百万里土地,又有何用?

所以,一场完胜的战争,必定是得到敌国大量的人口,包括放下武器的敌军士兵。

保护好俘虏,实际就是保护好胜利果实。

那么如何才能尽最大可能去保护俘虏呢?

(1)你总不能直白的说:

我们要他们为我们种地、耕田、做苦力等等吧?

如果那样说了,岂不斯文扫地,还谈什么“王师吊民伐罪”!

(2)须知激战过后,将士们都是杀红了眼的。

对那些虽已放下武器,但倾刻之前却还是不死不休敌人,如果军令不去约束,那自然会一个个的砍将过去。

这时候,与那些杀红眼的基层士卒,是没办法讲道理的。

那么,如何制止杀性正盛的官兵们收刀?

古人就祭出一个可以让上至将领下至士卒都不会轻易去杀俘虏的重要法宝。

就四个字:杀俘不祥!

在古代,如果“杀俘不详”形成共识,那么这四字,比任何道理都管用。

毕竟,谁也不想让自己日后变得不详!

所以,秦之后,大规模杀戮降卒的事件,就很少了。

战争的胜利方,一般是不会对俘虏的敌军士兵举起屠刀的。如果把人杀光了,那仗就算全胜,也岂不如白打了?

如秦将白起,虽有赫赫之功,却杀戳过重而成了反面典型。

0 阅读:233

安布出游

简介:最精彩的资讯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