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实的上甘岭战役,不是影视剧演的那样,该告诉大家真相了

醉柳阅览过去 2024-11-01 03:48:50

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后期僵持阶段的一次主要战役,为美军“摊牌行动”的一部分。1952年夏季,美第9军计划动用美国陆军第7师,南2师、南9师,夺取五圣山南麓的上甘岭及其邻近的狙击岭,进而威胁五圣山,这次行动称之为“摊牌行动”。

这场战役能取得最后的伟大胜利,除了秦基伟正确、灵活的指挥以外,还有一位指挥员,他是上甘岭战役胜局的最后终结者。如果没有他,上甘岭战役不会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他就是开国少将——李德生。

笔者从上甘岭战役的三个阶段,细细分析一下,秦基伟、李德生是如何取得最终的胜利:

一、上甘岭战役战场态势

上甘岭是志愿军中部战线战略要点五圣山的前沿阵地。五圣山位于金城、金化、平康这一三角地区的中央,地势险峻,海拔1061.7米,是中部战线的最高峰。

它西临平康平原,东扼由金化经金城通往通川至东海岸的公路,南距美军所占金化7公里。可以俯瞰其纵深,特别是能给美军由金化通平康或金城的交通线很大威胁。

上甘岭位置图

上甘岭位于五圣山主峰南4公里处,其左侧537.7高地北山,美军称之为“狙击兵岭”(因在该阵地上,志愿军曾以冷枪冷炮杀伤敌人最多),与美军所占537.7高地仅距离100余米。

右侧为597.9高地,美军称之为“三角行山”,与其所占金化东北两公里处的鸡雄山相距不过400米。

这两座高地,互为上甘岭的犄角,总面积约3.7平方公里,是上甘岭的天然屏障,又是志愿军五圣山主阵地前的两个连的支撑点,阵地突出,均楔入敌方,直接威胁美军金化防线。

美军发动这次“摊牌行动”的企图是:攻占志愿军上甘岭597.9高地及537.7高地北山,夺取五圣山,进而改善金化地区的防御态势。同时,破坏志愿军和人民军正在整个战线上进行的战术反击作战,并借以试探志愿军和人民军防御的稳定性。

二、美军战前备战情况

10月8日,在美军谈判条件遭到朝鲜和志愿军拒绝后,远东司令部按计划无限期退出谈判,并按照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授权,着手向对手施加无情的军事压力。

同日,克拉克批准了第8军团司令范佛里特提交的作战计划,即“摊牌行动”。

该计划由第9军提出,10月5日,范佛里特向克拉克提交了“摊牌行动”作战方案,根据该方案,第8军团准备用2个营的兵力,1个营来自第9军第7步兵师,1个营来自南2师,在16个炮兵营280门火炮和200多架飞机的支援下,以5天伤亡200人的代价,占领三角高地(上甘岭)及狙击手岭。

范佛里特

10日至13日,美军开始炮击与空袭,并采取欺敌行动,隐蔽向出发阵地运送兵力弹药。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仍旧按原计划将上甘岭地区炮兵调向注字洞南山方向,准备于10月18日发起进攻。

13日晚,美第7步兵师第31步兵团团长摩西上校认为火力准备不足,临时决定将对三角高地(597.9高地)的进攻兵力增加至2个营。

至此,美军投入了步兵3个师,共11个团又两个营,配属坦克176辆,加强炮兵18个营,共有105毫米榴弹炮198门,155毫米榴弹炮127门,战斗轰炸机75架。

三、志愿军战前准备情况

为了粉碎美军的“摊牌行动”,把美军阻挡在五圣山和西方山一线,志司决定志愿军15军来完成这一任务。

在解放军的各个军里,15军是一支年轻的部队,正是经过上甘岭一战名扬天下,后来还成为解放军唯一的一个空降军。

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一下15军的军史,才能解读后面的战局。

1、15军的军史

第15军在解放军众多的军级单位里,可以说资历很浅的小字辈。其最早的前身不过是抗战时期太行军区的地方武装。

1946年底,太行第1军分区第34团和第2军分区第38、第39团整编为太行军区独立第1旅,太行军区第4军分区第43、第45团和第5军分区第48团整编为太行军区独立第2旅,这两个独立旅就是15军最早的前身了。

太行山

1947年8月15日,太行军区前方指挥所及上述两个独立旅,以及太行第1军分区第36团,第4军分区第46、第47团,第5军分区第50、第53团合编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秦基伟,政治委员黄镇。九纵新建时仅约两万人,武器差,装备落后。

经过解放战争的洗礼,九纵一跃成长为能打硬仗的部队。1949年2月,九纵改编为第二野战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政委谷景生。下辖第43、44、45师。

之后,随二野参加了解放大西南战役。

2、参加抗美援朝

1950年1月,解放大西南的战役基本完成,第15军当时在川、黔、滇地区一带剿匪。15军完成剿匪任务以后,按照军委的编制计划,15军将被改编为西南军区公安部队,秦基伟被拟定为西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

就在这个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10月第13兵团、第9兵团相继出国作战。由于战线和规模的扩大,继续调部队入朝。

军委下令让西南军区的第12军、第60军,立即做好准备,随时准备参加抗美援朝。

不甘落人之后的秦基伟主动请缨,请求15军入朝作战,在多次申请下终于获得出战机会。

1950年12月,中央军委下令组建志愿军第三兵团,下辖第12军、第15军、第60军,司令员兼政委陈赓,副司令员王近山。整训之后,立即出国作战。

军委命令15军43师留守云南昭通,把第10军29师补充到志愿军15军。此时15军编制如下:

军长秦基伟,政委谷景生,副军长周发田,参谋长张蕴钰,政治部主任车敏瞧。

第29师,师长张显扬,政委王新,下辖:第85团、86团、87团。

第44师,师长向守志,政委朱业奎,下辖:第130团、131团、132团。

第45师,师长崔建功,政委聂济峰,下辖:第133团、134团、135团。

西南军区炮兵第9团,也调入建制。

跨过鸭绿江之前,15军在3兵团战斗动员基础上,又做了细致深入的思想工作、大练兵和营以上干部动员大会,秦基伟带头宣誓“不上英雄榜,便涂烈士碑”。

1951年3月,志愿军第3兵团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

要说15军,就不能不说秦基伟。从15军最早的前身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开始,秦基伟就一直是这支部队的军事主官。

秦基伟,被称之为“秦大胆”、“秦大刀”。秦基伟的个性杀伐果断、有魄力、干脆利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往往是险中求胜的重要因素,在秦基伟身上发挥的很优秀,但不是所有战将都能做到这一点。

秦基伟

1937年1月,在高台失守、临泽孤危的情况下,秦基伟受命担任临泽城防总指挥。当时临泽县城仅有一个警卫连,一个妇女独立团和一些机关干部和勤杂人员,面对的是5个多团、十倍于己的马家军骑兵部队的围攻。坚守临泽城三天三夜后,秦基伟带领部队趁雪夜成功突围。这次突围,堪称军史上的奇迹。

在淮海战役中,秦基伟发明的“迫近作业”、“土飞机”战法,击破了敌人的“硬核桃战术”,创造了对平原野战筑垒之敌攻坚的基本战术经验,并得到广泛推广。

3、志愿军第15军战前准备

面对上甘岭的特殊地形,以及敌人强大的武器装备优势,秦基伟力排众议修筑坑道工事,15军全军在守备阵地上筑了一座地下“坑道城”,准备抗击美军的狂轰滥炸。

他们摸索出了“打斜眼、少装药、紧填塞、放群炮、快排烟”等先进施工方法,改变了原先壕沟挖在山梁上的做法,挖山洞把兵藏在大山腹部。

当时反对挖坑道者议论很多,参谋长张蕴钰则真正理解秦基伟准备打大仗的思路,力排众议,坚定支持,并将这一巨大的筑城工程实践完善。

志愿军15军兵力布置

第15军的具体兵力部署是:

第45师,坚守五圣山上甘岭一线。

由133团团长孙家贵,负责指挥537.7高地北山战斗。

由135团团长张信元,负责指挥597.9高地战斗。

由134团团长刘占华,负责机动力量。

第44师,坚守西方山一线,负责牵制敌人。

第29师,机动作战部队。

两个高地的位置

还有后续加入作战的志愿军第12军第31师全部和34师的一个团,共计4个团。

另外,志愿军炮兵第2师、第7师全部,炮兵第21师喀秋莎第209团,第60军炮兵团一部,高射炮兵第601团、610团各一部。共计山炮、野炮、榴弹炮114门,喀秋莎火箭炮24门,高射炮47门,另2个工兵营,后勤运输部队,总兵力达4万余人。

四、上甘岭战役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2年10月14日到20日。第一阶段,是争夺表面阵地阶段。

秦基伟在战役初期,胸怀全局,沉着应变;敌情明朗后,下令全面反击,迫使敌军将战斗升级为战役规模。

秦基伟在15军指挥所

1、10月14日

14日晨4:00,美国第7师31团第1和第3营攻击志愿军45师135团9连(加强连,280人)防守的上甘岭(597.9高地),南2师32团第2和第3营攻击志愿军135团1连(加强连,280人)防守的狙击手岭(537.7高地)。

志愿军因通讯中断,整天炮兵无法支援。南军借助美空军燃烧弹的攻击,于下午3:20占领狙击手岭棱线,志愿军1连转入反斜面坑道防守。美军则在战斗开始不久的手榴弹对攻战中损失了几乎全部军士长,至黄昏仍无重大进展。

14日晚7:00,志愿军45师4个连反击,经过白刃格斗,将南军击退,夺回狙击手岭。美军据称弹药不足,受攻击后,即退回出发阵地。

第一天战斗,美军和南军伤亡600人以上(美军31团伤亡433人,韩军第3营伤亡141人,第2营伤亡不详),参战4个营中3个营被迫撤下休整。

志愿军伤亡500人以上,表面阵地全部被摧毁,储存弹药基本用尽。这一天的战斗中,美军首次为参战部队配发M-1951式防弹背心。

2、10月15日

15日天亮以后,美军第31团第2营和32团第1营投入战斗,因志愿军弹药用尽,退守坑道,攻占上甘岭部分表面阵地。南军换上17团第2营接替32团第2营,占领狙击手岭表面阵地。

入夜,志愿军45师在炮火支援下进行反击,很快夺回全部阵地。

3、10月16日 —19日

16至19日双方反复争夺,白天美军利用优势炮火夺取表面阵地后,志愿军在晚间利用坑道和后方兵力夺回。

在19日凌晨的反击中,志愿军135团2营通讯员黄继光在爆破美军火力点的过程中,“在多处负伤,爆破器材用尽后”,用身体挡住了美军的射击孔,战后被授予“特级英雄”、“特级功臣”。

黄继光

4、10月20日

东线美军第7师首次于19日晚成功地守住了包括主峰在内的大部分表面阵地,而南2师在白天发动反击,将19日晚失去的狙击手岭北山表面阵地夺回。

第15军全部转入坑道,坚守作战。

至此,美军占领全部表面阵地。志愿军虽仍在反斜面坑道中保存一定不成建制兵力,但已经失去反击力量。

10月20日,根据上甘岭前线的紧张战情,秦基伟及时调整部署,以15军29师接替第45师除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以外的全部阵地,以使45师集中力量用于两高地的争夺战。

45师防御阵地

小结:在第一阶段作战中,美军与南朝鲜军先后投入了17个营(美军9个营,南朝鲜军8个营)。

志愿军15军先后投入了21个步兵连的兵力,毙伤敌7000余人。

五、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从1952年10月21日到30日。第二阶段,是坚守坑道进行防御作战阶段。

10月21日起至10月30日,志愿军上甘岭地区表面阵地全部丢失,剩余人员进入坑道防御作战。双方都在调整战略和兵力部署,整个战场相对平静,却酝酿着接下去的更大战斗。

秦基伟在坑道战阶段,科学部署兵力,合理运用战法,将敌军拖入持久作战。

1、最艰难的时刻

美军和南朝鲜军,采取轰炸、爆破、放毒、熏烧、堵塞、封锁等手段,试图消灭我转入坑道的部队。

第15军坑道分队的连队发挥党支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团结一致,克服缺粮、缺弹药、缺水、缺药品和空气污浊、氧气不足、伤员偏多、垃圾污杂等难以想象的恶劣情况,顽强的坚守坑道,并组织班或战斗小组向表面阵地出击158次,毙伤敌2000余人,夺回7处阵地。

2、运输供应困难

第15军后勤部部长尤继贤,想尽一切办法把物资送到前沿阵地。

虽然后方阵地到坑道距离不足1000米,但运送补给进去要通过敌人10道封锁线,给前线运输物资的人员伤亡就达1700余人,他们都牺牲在了给坑道送物资的火线上。

为保障供应,志愿军第15军后勤部组织机关和部队采取“匍匐运输”、“接力运输”等方式,顶着敌人的炮火,将3万发迫击炮弹和急需的食品、物资送入坑道。

15军军部警卫连和直属队,都顶上去,运输物资,能用的部队全用上了。

3、坚持战斗

志愿军纵深部队以19个炮兵连组成炮兵群,支援坚守坑道部队分队作战,保护两个高地的主要坑道口。

第45师多次组织部队,在坑道分队配合下,实施反击,减轻坑道部队压力。还利用时机反击,轮换伤亡过多的连队,并补充物资。

4、第12军参战

10月25日,志愿军第3兵团经过讨论,决定加大力量夺回597.9高地和537.7高地,并尽可能地造成美军人员伤亡。

根据决定,志愿军命令15军29师87团,第12军31师91、92、93团,和34师106团共5个团增援上甘岭,同时增援了140门大口径火炮,24辆汽车多管火箭炮(喀秋莎),67门高射炮。

与此同时,范佛里特决定在10月25日由南2师接手整个防线,美7师撤出战斗。

志愿军坑道反斜面

5、李德生任上甘岭前线总指挥

10月底,时任志愿军12军副军长的李德生奉命组建五圣山前线指挥所,归15军管辖,统一指挥在上甘岭前线作战的12军、15军所属的部队,李德生任总指挥。

接受命令后,李德生立即驱车前往上甘岭。李德生打仗的最大特点就是:广泛发动群众,充分调查研究,亲自到前沿了解情况,周密计划部署,拿出最佳作战方案,达到成竹在胸,万无一失。

随后,他快马加鞭赶到15军军部,详细了解了10几天来的战斗情况和经验教训,对敌我双方的攻防情况有了大致了解后,又驱车前往五圣山前线指挥所。到前指后,李德生迅即听取师、团领导的汇报,掌握敌情,并采取军事民主的办法,一边听问题,一边研究解决办法。

在他的主持下,逐个解决了前线弹药问题,吃饭喝水问题,修筑工事问题,通信联络问题,怎样用兵问题。

李德生,是中野六纵王近山麾下的三个得力主将之一,他们的部署、战法都体现了勇、猛、准。

1952年9月,李德生刚刚从志愿军第12军35师师长,升任第12军副军长。志司和三兵团,在上甘岭战役最关键的时刻,派一员悍将过来,加一把火,彻底粉碎美军的进攻。

就这样,李德生临危受命,在上甘岭前线御敌。

六、上甘岭战役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从1952年10月30日到12月15日。第三阶段,是实施战役反击阶段。

10月30日至11月28日,志愿军展开反击,收复了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

1、10月30日—11月5日

为便于指挥,根据志司和三兵团的决定,在德山岘建立组成五圣山前线指挥所,由12军副军长李德生负责,统一指挥15军45师、12军31师和34师的反击作战,15军29师的配合动作(31师、34师担任反击,29师担任防御)。

李德生是11月4日进入德山岘指挥所的。该指挥所归15军秦基伟军长直接指挥。

德山岘位于五圣山东北,距上甘岭约20公里。

从11月5日起,597.9高地战斗即“由军前指负责指挥”。

上甘岭之战开始后,为便于指挥相继投入作战的部队,第45师、第29师和第15军第31师的指挥所都设在这里。

李德生认为,当前战场形势是,597.9高地阵地趋于巩固,但威胁尚未完全消除;537.7高地北山表面阵地仍为南军占据,美军可能从二线抽调机动力量前出增援,形势发展存在变数。

他担心的是预备力量不够,为使下一步作战更有把握,他要求第12军继续增派兵力,先增1个团,并做好将第34师全师调上来的准备。

为统一炮兵指挥,决定组成炮兵指挥所,由志愿军炮7师师长颜伏任司令员,统一指挥所有炮兵。步、炮指挥所应靠近,以便协同。炮指下之炮群、分群层次不宜过多,以便迅速及时下达命令。

志愿军第12军参战后的形势图

李德生把作战方案报到15军和兵团后,很快得到批准。

这样一来,第12军部队便接替第15军成为上甘岭战场的主力。

无论是第15军,还是第3兵团,开始时都是立足于以第15军部队完成上甘岭作战任务的,但随着这一作战发展到战役规模,上甘岭就不再只是第15军的任务了,它成为整个第3兵团,以至整个志愿军作战的重中之重,成为整个朝鲜战场的核心战场。

10月30日,志愿军准备多日的反攻拉开序幕。晚10:30,100余门大口径火炮反复覆盖由南2师31团的防御阵地。

这是志愿军在朝鲜战争开战以来进行的最大炮战。炮火准备之后,志愿军31师91团7个连,经激战夺取了597.9高地。其后5天,双方再次陷入拉锯战,并在猛烈炮火下,均付出重大伤亡。

从10月31日到11月5日,美军第9军出动南9师30团来夺回597.9高地。这一次,志愿军91团成功地在白天守住了阵地。

鉴于连日苦战,伤亡不断增大,当晚,美第9军下令停止对597.9高地的争夺。

597.9高地争夺战以志愿军的获胜告终。

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

2、11月6日—11月25日

夺取597.9高地后,志愿军投入31师92团将重点转向537.7高地北山。由于南2师32团已经据守约20天,形成稳固防御体系,双方争夺十分激烈,战斗至11日志愿军92团击败南32团占领537.7高地北山。

12日,韩军增援17团投入战斗,双方在537.7高地北山重演597.9高地的残酷拉锯战。战至14日,志愿军92团伤亡严重由93团接替。93团投入作战仅4天便难以支撑,18日由志愿军34师106团接替。但由于南军的顽强抵抗,537.7高地南山未能被占领。

志愿军106团团长武效贤改变了以人海对火海,以及反击总是在傍晚炮火准备后进行的战术,讲求在用兵的数量和时间上灵活掌握,出敌不意,最大限度发扬火力,同时重新扩大了反斜面藏兵坑道。

11月15日,三兵团首长通令嘉奖第十二军:“你们坚守的597.9高地屹立未动,特别在11日晚的反击中,又一举恢复了537.7高地北山阵地。你们打得英勇顽强,工事修得既快又好,战术灵活。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小群孤胆的战斗作风,既能以小的代价坚守地面阵地,又能大量杀伤敌人,要将战斗坚持到全部恢复我原有阵地,直到敌不敢轻易向该阵地进犯为止。”

通令没有点名表扬前线指挥员李德生,但这是对他的最高褒奖!

至20日,敌人再也不敢进攻。至此,597.9高地全部恢复了战役前的态势。

至11月25日,志愿军稳固占领537.7高地北山后,南9师接手在537.7高地南山的防御,南2师撤出,战场趋于平静。

3、11月26日—12月15日

11月28日,美第8集团军命令南2师停止争夺537.7高地北山,美军结束“摊牌行动”。

12月1日到1953年初,志愿军第34师向537.7高地,即南军称之为A高地,发起40余次进攻,遭驻守A高地的南军第9师28团顽强抵抗,第34师被迫放弃夺取A高地的企图。

12月15日,志愿军34师106团将537.7高地北山交接给志愿军第15军45师。

至此,上甘岭战役圆满结束,五圣山前线指挥所撤销,李德生率部凯旋。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牺牲4838人,伤员6691人。

美军伤亡9000余人,南朝鲜军阵亡1096人,伤3496人,失踪96人。

上甘岭战役英雄榜

总结语:

对于上甘岭之战,李德生谦虚地说:“这次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是15军和12军,团结协作、同生共死、并肩杀敌的光辉典范,是在党中央、毛主席和志愿军总部、三兵团各级领导正确指挥下,所有参战各兵种各部队共同奋战的结果,也属于祖国,属于那些在战斗中流血牺牲的烈士和英雄们,属于每一个参加战役的干部和战士!”

而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会公正地说:上甘岭的辉煌,也属于李德生!

上甘岭战役英雄榜

附录

上甘岭战役主要参战将领,1955年授衔情况:

志愿军第15军

第15军军长秦基伟:中将

第15军政委谷景生:少将

第15军副军长周发田:少将

第15军参谋长张蕴钰: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

第15军政治部主任车敏瞧:少将

第15军后勤部部长尤继贤: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大校军衔

第29师师长张显扬: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

第29师政委王新: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

第44师师长向守志:少将

第44师政委朱业奎: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第45师师长崔建功:少将

第45师政委聂济峰: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

志愿军第12军

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少将

第12军副参谋长贺光华:少将

第31师师长吴忠:少将

第31师副师长李长林: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大校军衔

第34师师长尤太忠:少将

志愿军炮兵参战将领

炮兵第2师(榴弹炮)师长朱光:少将

炮兵第7师(榴弹炮)师长颜伏: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

炮兵第21师(喀秋莎火箭炮)师长吴荣正:少将

0 阅读:0

醉柳阅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