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缅北果敢同盟军打击电诈集团的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隔壁的佤邦却显得格外平静,佤邦能够免于战火之苦,与“佤邦之王”鲍有祥的低调务实有关。
鲍有祥坐镇佤邦30多年,始终保持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他曾经说过:如果没有中国的物资援助,佤邦人民将难以生存,我们对中国永世难忘。
那么,佤邦的现状是如何形成的,鲍有祥又是怎样成为佤邦话事人,并在复杂的局势中屹立不倒呢?
从中国土司到缅甸特区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分布着135个民族,其中东北部的阿佤山区聚居着佤族人,佤族是一个跨国民族。
在封建时代,因为边境线很模糊,人们也没有国家意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该地区实行的都是与云南相同的土司制度。
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的部族头人和群众代表还应邀到北京参观,很明显他们是把自己当作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但形势迅速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国民党残部来到这里,为避免引起国际纠纷,解放军主动撤回传统习惯线,1960年,中缅正式划定边界,包括果敢、佤邦在内的大片区域成为缅甸领土。
此后,国民党残部与当地武装之间爆发了长期的混战,昆马地区一个叫艾嘎的头人为了避祸,举家迁往云南沧源县岩丙寨。
他改汉名鲍兴嘎,四个儿子分别叫鲍有谊、鲍有祥、鲍有良、鲍有华。这段家族经历,对鲍有祥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不久,鲍家返回昆马,度过了一段较为平静的时光,不料在1966年,国民党残部卷土重来,那时鲍兴嘎已经去世。
他的遗孀受到国民党兵的殴打和侮辱,那一年鲍有祥刚刚17岁,一怒之下便找到堂叔鲍三板和几位至交好友,发誓要为母亲报仇。
当时他们手中只有3支枪,剩下的都是冷兵器,但这样的困难吓不倒鲍有祥,他年纪轻轻就表现出有勇有谋的一面。
经过细致的观察,他发现驻扎在昆马的这支国民党部队纪律松懈,尤其是在埋锅造饭的时候几乎毫无防备。
于是鲍有祥找准时机发起突然袭击,把国民党部队赶了出去,这极大鼓舞了部族的信心,随后昆马游击队正式成立。
在鲍有祥和鲍三板的苦心经营下,游击队不断发展壮大,并与附近的部族武装联合起来,组成佤邦游击大队,下属5个分队,人数300人,武器装备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所谓时势造英雄,鲍有祥很快迎来了更大的舞台。1968年,缅甸共产党在缅甸东北部建立根据地。
借鉴中国的经验展开游击战争,鲍有祥率部投奔缅共,所部改编为缅甸人民军502营。
在这段时间里,鲍有祥有幸结识了自己的伯乐李自如。李自如是中国云南人,此人足智多谋。
在缅共内部节节高升,担任中部军区司令员,在他的举荐下,鲍有祥担任副司令员,从此成为“封疆大吏”,拥有了称雄一方的军事实力。
不过,鲍有祥的最终崛起,与缅共的解体有莫大的关系,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佤邦之王”是怎样炼成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缅共领导的人民军在与政府军的战争中接连受挫,根据地人民也不堪重负。
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缅共高层没有及时调整策略,反而拉帮结派,出现了严重的分裂和内讧。
特别是1988年缅甸军政府上台,有针对性地实行经济改革,稳定国内局势,同时推行民族和解政策。
进一步瓦解了缅共的政治路线和群众基础,缅共内部矛盾迅速激化,顷刻之间分崩离析。
1989年,原缅共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彭家声先声夺人,宣布脱离缅共领导,自任果敢同盟军司令,缅共中央随即命令12旅旅长赵尼来和中部军区副司令员鲍有祥,前往镇压彭家声。
而赵尼来和鲍有祥认为缅共大势已去,突然宣布“起义”,攻占了缅共中央所在地,并扣押了党主席德钦巴登顶等人,随后将其驱逐出境。
缅共在勉强支撑了几个月后,最终还是无力回天,原有的各路人马纷纷自立门户。
1989年4月22日,佤邦成立民族民主联合党和联合军,赵尼来任联合党书记,鲍有祥任联合军总司令。
赵尼来、鲍有祥与缅甸政府进行多次接触和谈判,并达成口头协议,佤邦成立“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名义上接受缅甸政府领导,在内部享有高度自治权。
联合党为佤邦特区制定的政策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外开放,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完全是在照搬中国。
然而实际上,佤邦山林密布,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连粮食都无法自给,无奈只能选择种植罂粟,靠毒品贸易维持财政运转。
与内政方面的乏善可陈相比,联合军的发展可谓风生水起,其先后组建了6个师和1个独立团。
成为中缅边境一支不可小觑的武装力量,鲍有祥还请回当年的伯乐李自如,为自己出谋划策。
就在佤邦刚成立不久,金三角地区的坤沙集团为了扩充势力,向联合军发动全面进攻。
李自如临危受命,亲自担任前敌总指挥,与缅甸政府军密切配合,进行了长达6年的鏖战,不仅收复了全部失地,还反攻到坤沙控制的南佤地区。
1996年,走投无路的坤沙向缅甸政府投降,佤邦联合军大获全胜,一跃成为缅北最大的割据势力。
随着坤沙集团的覆灭,佤邦接手了金三角的毒品贸易,其罂粟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年产鸦片1000吨,并以鸦片为原料制造了各类毒品,销往世界各地。
鲍有祥有兵、有钱、有人望,成为名副其实的“佤邦之王”,还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
如果只做到这一步的话,鲍有祥不过是另一个坤沙,那么,他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呢?
鲍有祥感恩中国上世纪末,禁绝金三角毒品贸易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鲍有祥明白,如果再不改弦易辙,自己就将成为众矢之的,下场恐怕要和坤沙一样。
于是他以人头担保,向国际社会承诺将逐步缩减罂粟种植,到2005年实现全面禁止的目标,并将其写入《佤邦基本法》。
之后,佤邦特区出台了一系列禁毒措施,联合军配合警察部门对制毒、贩毒活动进行严厉打击。
截止2010年,共破获制毒案件520起、抓捕制毒人员579人,破获贩毒案件247起,抓获贩毒人员362人。
此外还与我国警方进行法律合作,打击跨国毒品犯罪,多次向我国移交毒贩等等。
而为了从源头上控制毒品,佤邦联合军修建了大量戒毒所,对吸毒人员进行强制戒毒和劳动改造。
甚至不惜动用强制迁徙的办法,将北部深山中的乡民迁出,分给他们耕地和种子,并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以避免他们在生计无着的情况下复种罂粟。
鲍有祥解决毒品问题的努力,不可谓不用心,但是代价也很大。
长期以来,罂粟种植是佤邦的经济支柱,禁种罂粟后,全邦上下都面临严重的生存压力。
仅靠其自身力量是难以应付的,因此急需国际社会的援助,而中国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比西方国家直接给钱的方法,中国对佤邦的援助更注重可持续性,例如从1989年到2009年间,佤邦在中国的援助下建起8座水电站。
在初步解决了能源问题后,又重点发展采矿业,开采当地丰富的金、铜、锡等矿产资源,然后对口销往中国和泰国,赚取外汇收入。
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推广罂粟替代种植,这关系到佤邦人民能否吃饱肚子,以及禁毒能否坚持下去的大问题。
为此,共有50多家中国企业,以接受土地转让的方式,在佤邦发展替代种植业,除了基本的粮食种植外,还从事茶叶、柑橘、甘蔗、天然橡胶等经济作物种植。
如今,佤邦已基本实现粮食自给,人均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公路、桥梁、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的无私援助,因此鲍有祥才公开说,没有中国的援助,佤邦人民将难以生存。
佤邦对中国的认同感也越来越高,据报道,佤邦通用人民币,中小学校使用的教材大都来自中国。
官方语言是佤语和云南官话并用,政府和部队的机构设置,乃至职务称谓,都与中国十分相似,中国人来到这里根本就没有出国的感觉。
在这种情况下,鲍有祥深刻认识到,绝对不能与中国闹翻脸,所以当中国下定决心打击缅北电诈产业时。
他在佤邦积极配合,主动向中国移交了148名涉案人员,其中有2人是团伙核心人员。
相比果敢四大家族顶风作案,招致同盟军武力讨伐,即将面临灭顶之灾的窘境,鲍有祥可以说是闷声发大财。
结语鲍有祥是缅甸佤邦的一位枭雄,他通过部族势力起家,又加入缅共这个大平台,逐渐发展壮大。
然后审时度势自立门户,纵横佤邦数十年不倒,他的发迹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而佤邦与中国的友好交往,也成为东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的成功范例,不过目前鲍有祥年事已高。
在他去世后,这份人情世故还能不能继续还是个未知数,这就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做好风险管控,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