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有人担心:留学生派出去不回来怎么办?邓小平的话令人佩服

学究小编看世界 2023-12-24 06:11:11
引言

1978年,国家各项发展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技术问题难以突破,国内的技术人才有限,海外留学人员不愿意回归祖国,这就造成国家发展停滞不前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在发现这一问题后,表示国内没有人才,我们就派人出去学习,学成归来不就有人才了么?

这一提议,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但也有人提出问题,如果留学生不回来怎么办?邓小平同志只说了一句话就打消了所有人的疑虑,那么,邓小平同志到底说了什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终于远离了战争,迎来了“好日子”。

但国家常年经历战争早就变的千疮百孔了,这时人民只想吃饱,根本没有心思去学习。

1966年,国内发生文化大革命,反动派们对国家大肆破坏,他们打砸抢一切“反动”事物,有不少学者遭到迫害,直到1976年反动派被捕,这场混乱才得到平息。

在平息这场混乱后,邓小平同志为了祖国的发展,提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邓小平同志深知,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必须要主抓教育,培育好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这样国家才能长远发展,经久不衰。

邓小平同志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要想经久不衰就要重视教育,”随后邓小平向教育部提出建议,恢复高考。

1977年6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十余年的高考,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继续接受教育,为新中国选拔优秀人才。

恢复高考

其实在1952年,我国就实行了第一次高考,当时的高考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统一招生考试,第二种是地方推荐优秀人才。

但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导致高考停止,致使大量的中学毕业生,失去继续深造的机会,只能投身于农业和工厂,当时人们称呼这些人为知青。

根据当时的统计,共有1700多万知青下乡,虽然这些知青被迫下乡,但也未必是一件坏事,下乡也锻炼了知青们吃苦耐劳的意志,见识到城市里见识不到的事物。

1976年,国内动乱结束,邓小平同志恢复职务,主要负责技术和教育方面工作,邓小平同志深刻地认识到。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科技是国家的命脉,要想祖国富强,就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所以他提议恢复高考。

1977年6月,邓小平同志把恢复高考的建议,提交给国务院,很快国务院给出答复,同意他的建议,恢复全国高考。

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邓小平同志修改了1952年制定高考招生标准,改为自愿报考,择优录取的方式。

这样的方式可以改变以前高考出现的弊端,之前的方法主要是群众推荐。

但每个地方的群众推荐标准不统一,这就导致推荐的人未必是“人才”,可能他只是在地方深受大家的喜爱,这种方式也容易出现走后门、走形式的问题。

所以为了高考的公平公正,邓小平同志取消了群众推荐,这样高考才能更加公平,也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这次高考,一共有570万人报考,录取了27万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国家的中坚力量,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内出现质疑声

但国内的教育水平还是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导致国内很多技术问题,得不到突破。为此我们只能求助于别的国家,但谁愿意把自己的技术,教给别人呢?

就算别人愿意教我们,也要收取高昂的学费,教的还不是最新的技术,这一点让我们技术人员非常恼怒,常常自责自己学艺不精。

邓小平同志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很快想出应对方法,既然其他国家不愿意教我们,那我们就培养自己的人才,国内技术不行,就到国外去学。

“采众家之长,学万物之理”,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把别的国家的先进技术都学过来,运用到自己的国家上。”

抱着这样的理念,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向国务院提出:派遣国内优秀学生外出留学。此项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但也有反对的声音出现。

反对者主要质疑,我们的学生去往国外能不能接受了国外的教育方式和国外生活,如果学生学有所成会不会选择不回来了,到时我们该怎么办?

其实不能怪国内会出现质疑声,当时国内发展较慢,自然比不上发达国家,留学生看见外面的“花花世界”,难免不会心动,也会受到“外力”的干扰,选择留在国外。

邓小平同志面对这些质疑声,说道:“我们的教育事业已经落后别人100多年了,已经没有时间让我们慢慢去追赶,我们必须要一步跨三步,大步向前,这样才能追赶上。”

当时国内各项事业才刚刚步入正轨,但其他国家已经发展很长时间了,我们要想快速超越或者追平其他国家,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派遣留学生留学才是目前最有效的办法。

邓小平同志还表示,我相信祖国培养出的人才,都是有血有肉的爱国人士,当祖国遇到危难的时候,他们不会置之不理,即使有人会袖手旁观,对此,我们也能表示理解和尊重。

邓小平同志还说:“就算跑了十分之一,还有十分之九!派一万个人,还能回来九千人。不要怕,大量的派。”

坚决派遣

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教育部工作汇报后说:“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加。”

邓小平同志还说:“不要怕,大量的派遣留学生,花多少钱都是值的。”此消息一经报道后,立刻掀起一股留学热潮。

邓小平同志在决定加大留学人员数量后,经过国务院的研究决定,把留学人数定在3000人,并开始在各大高校选拔留学人员。

1978年8月全国各地开始选拔工作,并制定了一套选拔标准,要求业务素质好、身体好、外语好,毕竟去往国外学习,外语水平不过关是不行的。

10月,因为时间问题,先选拔出52人出国,为其他人打下前站,这52人又参加了出国集训,这次集训主要是“政治集训”,主要讲解异国文化、双语培训。

1978年12月,52名留学生身穿统一的制服从国内出发,去往美国纽约,开始为期两年的学习。

那么,为什么会把留学地点选在美国呢?这件事还要提到美国的一位科学家。

1978年7月10日凌晨3点,美国白宫的电话骤然响起,打电话的人是美国科学家弗兰克博士。

他给时任美国总统卡特打去电话说:“我和邓小平副总理会见,他问了我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他想知道能不能把5000名中国留学生送到美国留学

卡特回答道:“你告诉邓小平,他可以派遣10万人。”

弗兰克在得到卡特的回复后,立马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邓小平同志,邓小平同志也没有想到美国总统这么欢迎中国留学生去往美国,

最开始去的52名留学生,还受邀参加了美国总统夫人为邓小平夫人卓琳举办的招待会,在招待会结束后。

卓琳把这52名学生叫到一起说:“国家派你们来不容易,你们学成后一定要回国,如果不回国,邓小平同志是很着急的。

不出所望,这52人最后全部回国,成为了我国各个方面的技术专家,为我国科研技术做出巨大的贡献,事实证明邓小平同志的决定是对的。

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带领新中国走向新的高度,也为中国留学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同时希望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能回归到祖国,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指路明灯——纪念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40周年[J].中国教育学刊,2023,(S2):1.

[2] 张妍.我国公派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21.DOI:10.27492/d.cnki.gzdzu.2021.00020

0 阅读:0

学究小编看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