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见过“塌腰”的石狮子吗?而且咱们平时看到的石狮子摆的都是“雄狮在左,雌狮在右”,那为啥今天探访的北京妙应寺里的石狮子是摆反了的呢?另外,1978年在妙应寺白塔上还发现了一件1937年“控诉日军侵华”的宝贝,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跟您说,这座妙应寺里边可藏着不少宝贝和秘密了,那咱们今天就去一探究竟。
说起老北京的形象,您立刻就会想起正阳门。似乎正阳门已经成为了北京文化的代表。实际上,古老北京的的形象是另外一个代表,这就是现在西城区白塔寺里的白塔。每当看到白塔寺就会回到古老的北京城。白塔寺是“先有塔,后有寺”,它可是中国现存较早较大的元代藏式佛塔。
白塔寺始建于元世祖时期,最初的名字叫做“大圣寿万安寺”。可惜元末的一场大火将大圣寿万安寺烧得干干净净,独留下被熏黑了的白塔。到了明朝天顺年重建,更名为“敕建妙应禅林”。但这“敕建妙应禅林”仅是元朝大圣寿万安寺的1/12大。不过这座寺院在元、明、清三代都是皇家寺院。只不过,大多数北京人只知道有“白塔寺”,却不知有座“妙应寺”。
如今的妙应寺从山门到钟鼓二楼,再到天王殿都是新建的。在清朝,这里是一座藏传格鲁派的寺院。上世纪六十年代把寺院里的喇嘛都给赶跑了,还把整座寺院拆的仅剩下白塔和白塔前的一座大殿。在这里盖起了一座白塔寺副食商场。到了1998年,又拆了商场,重建了现在的妙应寺。
可惜,重建后的天王殿早已没了原来的气势,殿内供奉的还是四大天王和弥勒菩萨。从塑像的开脸上看,塑造的时间应该不长。虽然没有明清时的漂亮,但是也属于是现代的精品了。寺院里的铜钟和香炉都是重建妙英寺时新筑的。如今的妙应寺已经不是寺院,而是一座博物馆。
眼前的这座大殿以前叫做“意珠心境”殿,当然它也是新建的。殿前就是咱们今天寻找的第一件宝贝。殿前东西各有一只半卧姿的“塌腰石狮”,这对石狮子雌雄转头对望,威武又不失顽皮,毛发散披,与咱们常见的明清时期头大身小的狮子不同,这对石狮子明显具有元代刻品风格。
现在,公狮子的形象虽然还完整,可惜左侧的雌狮的嘴在60年前被砍掉了,剩下半张脸也模糊不清,脚底下的小狮子也只剩下了四条腿,严重风化。
仔细观察,这对石狮,总是感觉哪里不对劲儿。咱们这才发现石狮摆放的位置出了问题。明清时期的石狮摆放,一般都是以狮头为前方,雄狮在左、雌狮在右,而这对狮子摆放位置恰恰相反:左为母狮,爪下按幼狮;右为公狮,足踩绣球,这明显与咱们平时看到的“左公右母”的摆放规则不同。
这是体现元代礼仪文化中的“以右”,也就是“西边”为尊的体现吗?咱们还没有找到答案。
不过,我感觉这对狮子不是妙应寺的,至少不是摆在这座大殿前的,因为这对狮子的摆放位置应该是朝北而,不是向南。
因为这里现在是博物馆,所以在曾经的“意珠心境殿”内正在举办展览。展览的内容是中国与尼泊尔的友谊,以及白塔相关的历史和寺内曾出土的文物。可这白塔寺又跟尼泊尔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后面再跟您说。
眼前是白塔寺曾经的七佛宝殿。过去在殿内供奉着七尊佛像。如今,也只能从这民国时期的照片上看到七尊佛像的尊荣了。在七佛宝殿的西侧还有一通石碑。当然这石碑与七尊佛像一样早已不知去向。现在的七佛宝殿内供奉着三世佛像,中间的南木释迦牟尼佛像出自元代,这尊佛像来自护国寺。
释迦牟尼佛像左右两侧的药师佛像和阿弥陀佛佛像都是根据这尊释迦牟尼佛像创造的。大殿两侧原来是十八罗汉,可惜60年前全被毁了,现在放置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从拈花寺移来的十八尊明代铜鎏金诸天像。拈花寺原供奉二十四诸天,但是因为妙应寺七佛宝殿内只有十八个神位,所以只移来十八尊。
七佛宝殿倒座一尊明代的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像。这尊观音像虽然被人为的损毁了,但它依然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这尊藏传菩萨像也是白塔寺内为数不多的文物。
观音像左右各21只手,共四十二臂,主臂双手位于胸前,结“合掌印”,下臂双手位于腹前,结“禅定印”,其余手臂置于两边持有不同法器,手上各有眼睛,每只手眼包含“二十五有”也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中的二十五种有情存在环境,这边是千手千眼的观音菩萨了。
七佛宝殿后便是白塔所在的院落,为了突显神圣,还要踏上一段石阶。登上石阶,塔院的门额上写着“敕建敕家舍利灵通宝塔”,原来这座塔内还安放着释迦摩尼佛的佛骨舍利。进院门正对的是“具六神通”殿,又称“三世佛殿”,大殿内供奉着三世佛像。
这里的三尊佛像和七佛宝殿的三尊佛像不同,他们是原装的妙应寺的三尊佛像。
匾额“具六神通”出自乾隆御笔。殿内所有的一切,除了这玻璃罩子和“具六神通”的匾额位置大体上保持了乾隆时期的样貌。只是原来这块“具六神通”的匾额是在佛像的后上方。“具六神通”指的就是有六种超自然法力:它们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进通、神经通。
“具六神通”殿后就是白塔。您知道吗?在老北京有个“白塔寺的白塔没有影子,它的影子是在西藏”的民间老话。那这座白塔真的没有影子,或者说影子在西藏吗?
还真不是,这只是民间的一句戏言。其实,这座白塔是有影子的,就是因为塔院非常小,所以站在这塔院里边的你,是永远看不到白塔的影子的。
这座白塔建于元忽必烈时期的至元八年(1271年),白塔的建造者是元朝国师的弟子尼泊尔工匠阿尼哥。阿尼哥建造这白塔时还是一名和尚,因为是皇帝的老师推荐的,所以忽必烈对阿尼哥是非常的信任和喜爱。
中国很多寺院的建筑,还有寺院内的彩塑都是出自阿尼哥之手。阿尼哥最有名的弟子叫做刘元,他是元代的雕塑大师。咱们前些日子介绍的东岳庙,原来所有的彩塑神像都是出自刘源之手,可惜的是,60年前的一场运动,刘源的传世作品如今全都销声匿迹了。
当年白塔建好后,忽必烈亲临此地建白塔,心生欢喜,于是决定建一座喇嘛庙,于是他持弓搭箭,向东南西北各射了一箭,以箭头落地之处化为寺院的院墙,取名“大圣寿万安寺”,可惜的是在元朝末年的一场大火将那座大圣寿万安寺烧得个干干净净,仅留下了这座被熏黑的白塔。
九十年后,到了明朝天顺年间,明英宗朱祁镇下令重修白塔,再造寺院,于是就有了这座“敕建妙应禅林”。妙应禅林的意思是有求必应,只是这妙应寺仅为元朝时期的1/12大了。
在妙应寺白塔高51.9米,通体洁白,由塔座、塔身、相轮、华盖、塔刹组成。塔身呈大圆形覆钵体,覆钵体上端又间砌一层小须弥座,它的上部是呈圆锥体的“十三天”相轮,相轮圈数的多少是依据塔的等级、形体大小而定,等级最高的就是白塔这样的“十三天”。
顶层是一个直径为9.7米的大华盖(又称天盘),由厚木做底,铜制板瓦做盖,周沿像流苏一样垂挂着36片铜制透雕的华鬘,看起来很小,但实际上每片都宽约1米,长2米,下面还各吊挂着一个风铃。
华盖顶部中央竖起一个高约5米、重约4吨的空心铜鎏金塔剎,呈小宝塔状,我们前面看到的很多宝物当时就是放在这塔剎里的。据说当年在小宝塔里存着释迦摩尼佛的佛骨舍利。
您知道吗,在1978年10月,工人在维修唐山大地震后的白塔时在塔刹顶部,发现了一件特殊的宝贝。这件宝贝是1937年的一件可以证明日军侵华暴行的文物。
这件文物是一张署名罗德俊手写的感文,全文共148个字。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后,民众义愤填膺,这篇感文正是写于4个月后,这位署名叫罗德俊的北平维修工人登上白塔,将日军侵占我国领土的史实和自己的见闻感受,记录在这张纸上,悄悄放入白塔顶端的缝隙里,他希望有一天后人能看到它,记住1937年那一刻他眼中的北平,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
这就是今天咱们在白塔寺博物馆要找的最后一件“宝贝”,现在这份手稿珍藏在首都博物馆历史文化展厅里,作为对后人教育的重要文物。这件宝贝是全民族抗战的历史物证,彰显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之魂,时刻提醒后人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过去的人们都喜欢来这白塔下转塔,为的是祈求吉祥、平安、健康。今天你也跟随我的镜头转一圈,这白塔也祝您吉祥、平安、健康。不知这成了博物馆的白塔寺还有没有灵性,希望有一天这白塔寺里还能看见喇嘛活佛,曾经有更多的寺庙观宫祠庵重现在我们面前。
【本页图文和视频是“巡游华夏TourChina”原创,全网版权监测中,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