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发现前列腺癌
策划 晓谊
撰文 陈星
编辑 保健君
前列腺癌是不治之症吗?
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有本质区别,它是一种恶性疾病,如果不进行及时恰当的治疗,会危及患者的生命。但经过系统性、针对性的治疗之后,前列腺癌也可以达到根治性的效果,或者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样,长期带病生存。
可能有读者会有疑惑,前列腺增生会不会转变成前列腺癌啊?
其实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发病之间存在明确的关系。前列腺增生是良性病变,不具有癌变特性。前列腺癌是恶性肿瘤,可能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
前列腺癌与其他癌症相似,确切病因不明,但年龄、种族因素、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环境等都可能是诱因。前列腺癌患者多数超过65岁,高发年龄在70~75岁。由于前列腺癌与遗传的相关度非常高,前列腺癌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人患有前列腺癌,本人患前列腺癌的风险要比没有家族史的人高1倍。在饮食习惯方面,高动物脂肪饮食是较为确定的危险因素,患者往往长期大量摄入动物脂肪,导致肥胖。另外,吸烟、环境污染等也可能是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
既然前列腺癌有这么多可能的危险因素,那么身体出现哪些症状就要怀疑患前列腺癌呢?
遗憾的是,前列腺癌早期起病隐匿,这与前列腺癌的好发部位有关系。之前我们说过,前列腺增生会有下尿路症状,那是由于前列腺增生多数出现在前列腺移行带,即包绕尿道的部分,所以会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而前列腺癌则好发于前列腺外周带,远离尿道,早期不会出现任何下尿路症状,或者发生排尿异常的症状很轻微,出现得比较晚。
早期发现前列腺癌
PSA早期发现前列腺癌的利器
针对前列腺癌症状隐匿的特点,我们要通过其他途径来发现前列腺癌,这其中每年一次的体检就尤为重要,如果出现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升高,或者直肠指检可触及前列腺有质硬结节,就需要及时前往泌尿外科就诊。
另外,当出现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不尽等下尿路症状后,由于与前列腺增生相似,也需要由泌尿外科的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鉴别是前列腺增生还是前列腺癌。
如果出现乏力、消瘦、下肢肿胀、骨痛甚至骨折等情况,很可能是前列腺癌已经转移到内脏、淋巴结、骨骼等,进入前列腺癌晚期了。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由前列腺上皮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酶,具有前列腺组织特异性,用于诊断前列腺癌敏感性较高。但需要注意的是,PSA是前列腺特异性的抗原,不是前列腺癌特异性的抗原。
所以在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炎等前列腺疾病当中,PSA均有可能会升高。所以我们还需要检测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计算出fPSA/PSA的比值,结合PSA来综合判断是否考虑前列腺癌,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
直肠指检
体检中直肠指检可能会发现前列腺结节。有读者会有疑惑,医生手指在直肠里检查,怎么会查到前列腺呢?虽然前列腺位置十分隐蔽,位于盆腔深处,在体表无法触摸到,但它紧贴直肠前壁,医生手指伸入直肠就可以触及前列腺。这就成为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最简单的方法。
所以在体检的时候,不要因为害怕直肠指检而逃避。其实只要全身放松,与医生配合,本项检查都可以顺利地完成。
确诊前列腺癌——前列腺穿刺活检
如果PSA升高,直肠指检也发现了前列腺硬结,是否就确诊了前列腺癌呢?
其实不然,上述检查都只是怀疑前列腺癌,真正能够确诊的是做前列腺穿刺活检,取前列腺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才能知道是否得了前列腺癌,同时还可以对前列腺癌的性质、类型、分化程度、分级分组做出明确诊断。因此前列腺穿刺活检的结果是确诊前列腺癌的金标准。
由于前列腺癌多数是多灶性分布,磁共振或者CT等影像学资料,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有限。
目前前列腺穿刺往往是进行多针系统性穿刺,对于可疑的病灶还需要增加穿刺针数。前列腺穿刺活检多为局部麻醉下进行的简单有创检查方式,多数在1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只是在直肠内插入超声探头后会不舒服或轻微疼痛。
目前主流的穿刺方式有两种,经直肠穿刺及经会阴穿刺,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一般状况、PSA数值、影像学表现,以及医生习惯、超声设施条件等来综合选择穿刺方式。
前列腺癌是一种常见且影响广泛的男性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通过了解前列腺癌的基本知识、风险因素、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选择,中老年朋友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
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也是预防前列腺癌的重要措施。
本期特别策划内容还包括《出现前列腺增生症状需高度重视》,阅读《中老年保健》杂志9月刊可了解更多详细内容
专家简介
陈星
中日友好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担任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健康管理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住培结业考核题库建设专家、北京市泌尿外科青年医生沙龙成员、北京围手术期医学研究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泌尿结石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泌尿系统结石及肿瘤的微创手术及综合治疗。
阅读《中老年保健》杂志9月刊可了解更多详细内容
以上为《中老年保健》杂志原创作品,如转载须获得本刊授权!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