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魄造办处:南京大报恩寺塔地宫出土琥珀兽形饰造型及年代考实

乐艺会 2024-10-16 06:54:36
南京大报恩寺塔地宫出土琥珀兽形饰造型及年代考实

虎魄造办处

虎魄造办处——致力于学习研究探索中国古代琥珀艺术

特别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琥珀制品

图1.江苏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1.大报恩寺塔考古发掘出土琥珀文物过程介绍

2007年2月至2010年底,为配合“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建设,南京市考古研究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遗址北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发掘。

图2.江苏南京大报恩寺塔地宫发掘现场

2007年11月,在遗址北区中轴线上发现了一座塔基(编号TJ1),并在塔基中心发现一个开口为圆形的地宫(编号DG1,图2)。地宫出土器物种类丰富、数量众多,除6000余枚铜钱外,还清理出金、银、铜、铁、陶、瓷、玉、玛瑙、水晶、玻璃、丝绸、香料等各种质地的器物236件(份)。从大报恩寺前身的长干寺地宫中出土了众多精美文物,其中有震惊世界和佛教界的世界唯一一枚“佛顶真骨”舍利、“感应舍利”、“诸圣舍利”以及“七宝阿育王塔”等一大批世界级文物与圣物【1】。

地宫中的器物主要出土于四个不同的位置:一是石函外,主要出土于第 38 层和底部埋藏坑中;二是石函与铁函之间,主要放置于铁函顶部及石函与铁函之间的空隙中;三是铁函内、七宝阿育王塔外,主要放置于塔顶盖之上;四是七宝阿育王塔内,即塔座和四座山花蕉叶的内部【2】。

图3.大报恩寺塔地宫中出土琥珀饰件(DG1:225)

在大报恩寺塔的地宫中,共出土两件琥珀制品,其中一件考古简报中并未介绍具体的出土位置。琥珀饰件 1件(DG1:225)。主体为一个动物造型的暗红色琥珀,侧视似为熊。琥珀纵向、横向各有一穿孔,分别以细丝绳穿过成环,每根丝环上各穿四颗小金珠。琥珀长2.9、宽1.9、高1.9厘米,金珠长0.7、直径0.4厘米(图3)。琥珀珠 1件(DG1:242)。出土于鎏金小银函中,深紫色。整体呈馒头状,平底,表面略有凹凸。最大径2.2、高1.9厘米【3】。

2.大报恩寺塔地宫考古发掘出土琥珀文物造型考实

图4.大报恩寺塔地宫中出土琥珀饰件(DG1:225)

图5.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内展示地宫出土的琥珀饰件(DG1:225)

图6.大报恩寺塔地宫出土的琥珀饰件(DG1:225)

地宫中出土的一件暗红琥珀制品为动物造型,在考古简报中介绍“侧视似为熊”。考古简报及相关资料中的图片(图4),以及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内展示的文物(图5)均为俯卧状,在视觉上没有引起我的关注。但随后有一次,我将图片旋转之后 ,瞬间看明白了这原来是一只“畏兽”(图6)。

图7.西汉至南朝时期各种文物上的“畏兽”形象

“畏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名称。个人认为,“畏兽”应该就是战汉时期大傩礼仪中,方相氏下“十二兽”。其形象由十二个黄门子弟穿着皮毛做的衣裳,戴着有角的面具。这种形象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西汉贵族墓中就已经开始出现,比如西汉中期江都王刘非妻子漆棺上就有早期“畏兽”形象(图7.1)。这种形象在东汉画像石、青铜摇钱树等文物中均有发现(图7.2)。而在南北朝时期,“畏兽”形象普遍出现并达到鼎盛。东至朝鲜半岛,西至敦煌莫高窟,横跨几千公里均有发现相关文物,并以北齐为最(图7.3、4)。一直延续到唐代并传入日本,并在日本继续传承。在中国唐代中期的壁画及墓葬中还有出现,但随后开始衰落并消失。

图8.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各种琥珀“畏兽”形象

而“畏兽”形象的饰物,从东汉早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如江苏徐州土山一号东汉墓中,在墓主银缕玉匣胸部位置出土的半宝石微雕饰物中,就有一件琥珀雕刻的“畏兽”形饰物(图8.1)。另外在河北定县M43号东汉墓中出土的微雕饰物中,亦发现一件同样造型的饰物。由于“畏兽”形象在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因此,这种造型的饰物亦大量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墓中,并以北齐为最。这种“畏兽”造型的饰物,从东汉到南北朝时期,目前个人所见有琥珀、青金石、绿松石等珍贵半宝石材质。而琥珀主要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并以北齐为主(图8.2、3)。东汉时期目前仅见一例(图8.1)。而以北齐为主的南北朝时期,在石窟的雕塑和壁画上,墓葬中的壁画、画像砖,日常生活中的陶瓷器(图7.5)、服饰等等都大量的出现了“畏兽”形象。这个时期的“畏兽”形象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时期。也正因如此,琥珀“畏兽”形饰物才会在南北朝时期的高级贵族墓中出土(图8.4)。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这即是贵族们非常重视的饰物。

图9.琥珀饰件(DG1:225)与南朝琥珀“畏兽”对比图

将大报恩寺塔地宫出土的琥珀饰件(DG1:225)立正之后(图9右),与江西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的琥珀“畏兽”形饰物(图9左)作一个对比,其形象与南北朝时期的同类造型饰物十分相似。因此,个人认为,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内地宫出土的这件琥珀饰件(DG1:225),就是“畏兽”形饰物。

3.大报恩寺历史背景

大报恩寺遗址是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庙遗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这两句诗中“四百八十寺”的起源就是大报恩寺。大报恩寺的历史从孙吴开始,历经各朝,屡建屡毁。有过长干寺、天禧寺等名字,大报恩寺塔的前身则是阿育王塔。

经过考证,阿育王塔可能建于东汉献帝的兴平年间(194─195年),是南京最古老的佛塔,也是中国最早的佛塔之一。建塔者极有可能是秣陵人笮融,他曾任徐州刺史陶谦麾下之广陵、下邳、彭城三郡的运漕官,并以漕运所得经费建庙盖塔。笮融为最早见于正史的中国阁楼式佛塔的创始者,后退守故里秣陵,为孙策攻灭。

东吴赤乌十年(247年),东吴大帝孙权为康居国僧人会(单名叫会,人称“康僧会”)在长干里修建建初寺和阿育王塔,成为江南塔寺之始,有“江南第一寺”之称。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的中国第二座寺庙,也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首座寺庙。后毁于吴末孙琳之乱。

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复建,并逐渐兴盛。先后建起两座阿育王塔,尤其是东晋孝武帝宁康年间,高僧刘萨诃(慧达)在寺内发现佛祖真身舍利及发、爪等物,轰动南北,该寺由此被尊为东土19份真身舍利瘗(yì)藏地之一。(南朝)梁武帝时期,该寺大规模扩建,并改造双塔,成为南朝最重要的寺院之一。六朝时期,该寺的正式名称为阿育王寺。但因地处长干里,通常被称为“长干寺”。南朝(陈)改名为报恩寺,隋灭陈之际,毁于兵火。隋唐时期,两塔地宫先后被打开,舍利与瘗(yì)藏之物流散一空,寺址破败,废为军营。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高僧可政得到宋真宗支持,于原址重建长干寺,并新建九层砖塔,初名“真身塔”。宋天禧二年(1018年),宋真宗为重修建的长干寺赐额“天禧寺”,并赐塔名“圣感舍利塔”。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诏改天禧寺为“元兴慈恩旌忠教寺”,改塔名为“慈恩塔”。明朝永乐六年(1408年)毁于人为纵火。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于原址重建,并赐新额为“大报恩寺”。此次重建历时达17年,耗费248.5万两白银,十万军役、民夫。至宣德三年(1428年)最终完工。清代咸丰年间,大报恩寺毁于太平天国兵火。

4.大报恩寺塔地宫考古发掘出土琥珀文物年代考实

通过了解大报恩寺的历史背景,大报恩寺和塔的前身至少可以追溯到东吴赤乌十年(247年)的建初寺和阿育王塔。后几经战乱毁坏与重建,最终毁于清代太平天国兵火。

图10. 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

在大报恩寺地宫中,还发现一块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修建长干寺地宫的石碑(图10)。根据《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记载:“……东晋出现,梁武再宫。宝塔参空,群生受赐。洎平陈之日,兵火废焉。旧基空列。……”从石函记载来看,原来六朝时期佛塔地宫内供养之物已经由于战乱而遗失。

图11. 大报恩寺塔地宫内出土的北宋鎏金银椁(DG1:164)

图12. 大报恩寺塔地宫内出土的佛像(DG1:241)

综合出土文物,现存大报恩寺塔地宫建成年代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图11)。但地宫中亦有出土年代更早的文物,比如有一件疑似为南北朝时期的铜佛像(图12)。本次发掘的塔基(TJ1),可能集中了南朝长干寺古阿育王塔地宫、北宋天禧寺圣感塔塔基与地宫、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鹰架三个不同时代的重要遗存,将这座名蓝1600多年的历史浓缩于一体【4】。

通过大报恩寺塔地宫考古发掘出土的相关文物,并结合历史背景来看。虽然隋灭陈之际,毁于兵火。隋唐时期,两塔地宫先后被打开,舍利与瘗(yì)藏之物流散一空,寺址破败,废为军营。笔者推断当时可能两塔遗址或地宫中还有遗物,北宋于原址重建时发现并与宋代文物一同重新瘗(yì)藏。另外,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内地宫出土的这件琥珀饰件(DG1:225),又与南朝时期的琥珀“畏兽”形饰物极为相似。因此,个人认为,大报恩寺塔地宫内出土的这件琥珀“畏兽”形饰物,及8颗黄金珠饰都不是北宋之物,而是南朝遗物。并及有可能是南朝“梁武再宫”时的遗物。

注释:【1】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塔基与地宫发掘简报》,《文物》2015年第5期。【2】同上。【3】同上。【4】祁海宁 、周保华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塔基时代、性质及相关问题研究》,《文物》2015年第5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