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练书法50年,山西农民花8年抄完4大名著献党,专家痛批:没意义

云景趣事 2024-03-07 08:03:48

2019年,山西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在新中国70岁生日的时候送上了一份自己的礼物。

他用8年的时间誊抄了中国的四大名著,总共是152本手册,加起来一共是367万个小楷字。

这里的一笔一画,一针一线都是老人的心血。

然而这一行为最后却引得很多人批判不已,认为这个举动没有意义并且还浪费时间!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激发对中国书法的传扬

张喜才是一名退伍老兵,平时没事就喜欢写写书法,练练字,从小学练习书法开始算起,他总共坚持了五十年了。

好不容易等到退休了,可以开始享受生活了,于是在2011年参加了一个国外旅游团,跟着去了国外想着好好见识见识。

西方国家的一切都和我们的不一样,抱着好奇的心理,张喜才到处参观游玩。

直到偶然的一次,他在国外遇见了一名正在写中国书法的外国人。

虽然对方是外国人,但是他的书法水平却不低,并且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

张喜才看着外国人如此热爱我们中国的书法,而他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并且还对书法热爱了50多年,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宣传呢?

回到国内之后,张喜才就开始想办法该怎样传承他们国内的传统书法。

对于书法的热爱,是从小就根植在张喜才的内心的,很多的书法名家都是他自学成才临摹的。

虽然在那些书法大家当中张喜才或许还排不上什么名号,但是要论对对书法的热爱,张喜才能排到上位圈是毋庸置疑的。

他对于书法,也不单单只是单纯的喜欢,他想的更多的,还是要将它们传承并且发扬出去。

对书法的喜爱

张喜才1940年出生于山西一个贫困的村子里,他们家条件也是非常贫困。

吃不饱穿不暖都是常态,更不要说供他去上学,让他接受知识的洗礼。

他在村子里的学校上了几年学,虽然条件不行,但是他很认真刻苦,没有纸和笔,他就用树枝在沙子上练习写字。

他们家实在是太穷了,以至于张喜才在小的时候几乎从来没有摸到过真正的宣纸和毛笔。

后来没几年,他也因为家境贫困而被迫辍学了,留在家里帮助家里人做农活。

直到18岁那年,他参军入伍,在部队里获得了重新使用纸和笔的机会。

他拿着部队里的纸和笔,没事的时候就会自己练习书法,因为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所以他就用自己在军队的津贴去买了很多的字帖。

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很困难的,因为他要一笔一画不出错地练习,并且还要在后来的写字中养成一撇一捺的习惯。

临摹的多了,张喜才的字自然也就有了风格,并且还特别好看。

没事的时候,他还会找自己的战友,让他们帮忙提提意见,看看自己的书法有没有什么进步。

因为对书法的热爱,再加上在书法方面的不断进步,他这一拿起笔就是五十年再没有放下过。

他当兵每个月发的津贴,除了每个月寄回去的生活费之类的,剩下的几乎全部拿去买了字帖。

他当兵期间买的字帖不计其数,而他本人所练习的也是非常的多,后来退伍之后,他回到了山西,进入了一家印染厂。

在印染厂里他就是一名普通的职工,每天要干的工作非常多,好不容易下班了可以休息休息,但是张喜才却不愿意将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来休息。

他不喜欢抽烟喝酒,也不爱去和老朋友们打打麻将,平时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自己的笔和纸,然后开始挥毫泼墨,练习自己的书法。

这样的日子就这样平静无波地度过,张喜才也从未觉得乏味枯燥过。

不管每天上班有多累,下班之后,张喜才往往都会坚持着要再练上一会儿的书法。

那些名家书法字帖张喜才临摹了非常多,并且很多都是无师自通的,太难的张喜才就会慢慢钻研,久而久之,他也就成为了业余当中的高手了。

后来退休之后,张喜才时间变多了,并且生活也变得悠闲很多。

没事的时候他就唱唱戏,打打太极,然后练练书法。

他还会拿着一桶水,带着一根大毛笔,然后来到公园以水做墨,在地上挥洒自如。

这样的生活无疑是清闲且快乐的,直到后来他去到外国,见识到了外国人对我们中国书法的喜欢,他才下定了决心,要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将书法发扬光大。

8年时间临摹152本

张喜才虽然书法写的很好,但是对比那些名家大家却还是有些差距,在业余人士当中,张喜才的水平算是比较高的。

而且他也就只上到了小学四年级,学历并不是多高,要让他自己创作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后来他想了各种办法,最后决定还是自己临摹比较好,而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他的手里也存在的,就要属四大名著了。

如果他将四大名著重新誊抄一遍,按照自己的写字速度,差不多九年的时间可以完成。

九年之后正好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一名退伍老兵,这也算是自己献给党和祖国的一份献礼。

说干就干,他用自己最擅长的小楷开始从头临摹起。

那个时候张喜才已经70岁了,身体早就不如当年健壮,眼睛用时间长了也会觉得酸痛难忍。

像他这个年纪的退休老人,大多都在享受退休生活,颐养天年,可是张喜才却利用自己的闲暇时光,投入全部的精力去临摹四大名著。

他作为一名老人,长时间的伏案写作,每日每夜的加班加点,这都让他的身体吃不消。

用身体健康作为代价,张喜才用两年的时间临摹完了第一本名著《红楼梦》。

《红楼梦》全部临摹完总共是60本,这60本书,其中的选纸、装订、裁剪全部都是由张喜才制作完成的。

2018年,张喜才耗时8年将四大名著全部临摹装订,总共是152本。

这比他预计的时间要提前一年,而367万字更是蕴含了张喜才所有的心血和热爱。

他的家人后来还将他所临摹的发布到了网上,引起了很多舆论。

一波表示这是老人全部的心血,他是在为书法的发扬做贡献。

而另一波则是质疑老人,觉得做这些完全没有意义,浪费时间。

还有一些专家直接批判张喜才,认为他的字没有什么价值,完全达不到大家的水平。

但是如果没有价值的话,那他的事迹以及他所临摹的手册本又为何会在后来成为学校的教育案例,并且还被用来宣传传统文化。

张喜才的初衷并不是要靠这些手册本成为名家,又或者一炮而红收获名和利。

支撑他坚持下来的,无非就是对书法的热爱,以及他在这个过程中所体会到的乐趣。

能用8年的时间完成这一件事情,我们谁能说和张喜才一样能够真正的做到。

他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同时他所做的,也让我们真的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有它所带给人们的精神力量。

参考资料

[1]中国新闻网-《367万字152本 山西七旬老人耗时八年手抄四大名著》

[2]中国新闻网 -《山西古稀老人手抄四大名著 预献礼党百岁生日》

0 阅读:0

云景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