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新歌《罗刹海市》引爆了哪些

思乡人论事 2023-07-28 17:01:09

刀郎新歌《罗刹海市》与其他歌曲的最大区别点,在于放弃了“歌颂”,借清代文人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虚构的故事,以同名同款的叙事方式,嫁接利用,让“幽默讽刺”发挥到了极致!

刀郎不愧于一个作词、谱曲和演唱全能的音乐人,深知歌曲以情绪宣泄为主,传统歌曲要么是抒发“颂扬”之情,要么是倾诉别离之后“思念”之情,或者是诉说面对现实不堪的“悲情”…

既然传统歌曲的抒情在直接倾泄,为什么把压抑的情结,通过讽刺批评的形式来发泄呢?何况现实歌坛频繁亮相的人中,还真存在“狗狗营”,蒲松龄《罗刹海市》的主题思想,是在揭露当时的社会“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

这段话是原著揭示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被有影响的权势者操控,身边不同的跟随者,只是异口同声在笑脸相迎(或逢场作戏),权势者把握着官宣的话语权,外来人再有才,当家者不认同,只能靠边站而被冷遇!

刀郎的遭遇何尝不是如此呢?因为他有《2002年的第一场雪》、《西海情歌》等歌曲爆红歌坛,其消量远远压盖了官媒热捧的流行歌曲所谓的“一姐”和“一哥”,人家才是科班出身,你刀郎只是一个“草根艺人”,自然招来把握着歌坛话权的“一姐”和“一哥”的不服气,说得露骨一点,还是这个所谓的歌坛“一哥一姐”自我格局太小,妒忌“草根音乐人”压过了自己,才有了“一姐”跟班杨坤所言“刀郎歌的流行,将使中国歌坛倒退15年”;才有高晓松的贬低之言:“我直接把刀郎的音乐扔进垃圾桶里!”

刀郎当时并没有想到,自己的“功高盖主”触碰到了“主人”的禁忌点,人性之黑——妒忌有了发力,当然不会去赏识你,只会混淆是非去黑你,你偏偏要挤进那几个“主人”占位的圈子(去参赛),《好声音》自然不会把你当宠儿,只会当成靠边站的弃子。

这不,2010年的【中国十大影响力歌手】评选,宁可缺一位,所谓的“一姐”那英(作为首席评委),就是不让你刀郎入围。她的理由“刀郎歌不具备艺术的审美观”,明眼人自然知道,这只不过是她的主观独断,否定文化市场睁眼说瞎话,影响力歌手,不就是让老百姓茶前饭后聚焦后关注的唱歌人吗?刀郎唱片的销量力压群主,其销售量已经封顶歌坛,已经在当年稳坐中国十大影响力歌手之首,可这个把握着首席评委话语权的那英,偏偏违逆天下人的“共识”,专独断专行!这不正是当今歌坛上的“狗狗营”吗!

刀郎正是面对歌坛“狗狗营”一帮人的打压,选择了“隐退”,似乎让人感到他在“妥协”,才有了“回避”,原来他在用10年“磨刀”,才有了新歌《罗刹海市》的犀利之箭,开创了讽刺批判现实歌曲的先河,嫁接古典文学喻意的深邃和含蓄,用歌词荡涤这世间的妒忌、狂妄自大和虚伪!

如果说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率先打开了“言情”剧的广阔视野,那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无疑打开了讽刺批判型歌曲的新天地,自然定位了杰作神曲!

回望中国乐坛的流行歌变迁史,有多少人的歌传扬几十年?回看当年的“一哥”汪峰和“一姐”那英,一般百姓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唱过什么歌,学院派没有久经不衰的成名曲附身(支撑),终久会成为歌坛上的路人;作为草根音乐人刀郎,毕竟有多首成名曲,复出后的再次爆款新歌,显然会把当年打压自己的学院帮比在脚下!

当然,歌曲的主要功能是宣泄情绪波动,其次是审美功能,再次是教育功能,这点只是可以勉强粘贴上。

应该说,刀郎歌曲的争议点,就在审美观上,那英武断刀郎歌不具备审美观,只是她的说词,根本忽视了审美功能的两个基本点,一是抓住观众的欣赏点,二是抓住观众情绪联波的发泄点,审美点就是有与观众的共情点,置身于联想的环境氛围中,引发同步的情绪潮,这才是审美的核心价值。刀郎歌曲的流量凸显,分明做到了这一点,被人关注才是硬道理。

我欣赏《2002年的第一场雪》和《西海情歌》,也欣赏刀郎在歌的世界开拓新的领域,《罗刹海市》讽刺的深沉含蓄,可堪称歌坛上的神来之作!

思乡人于2023/7/28

0 阅读:95

思乡人论事

简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人自我心态有了系统深层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