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银行密集“踩坑”,如何才能走出消费贷的低谷期?

向善财 2024-10-17 15:02:35

文:向善财经

大家都知道,前段时间,股市吹来了一阵暖风。

引来了不少“投资小白”的加入,开户的开户,买基金的买基金,上海的爷叔们也纷纷摇身一变成了A股股神……

但要知道,“投资需谨慎”从来都不是轻飘飘的一句话,这是无数人用真金白银砸出来的教训。

转眼间,股市就在最近回调了不少,一批冲在高位的新“韭菜”们被彻底套牢了。

不过,套牢尚且还有解套的那一天,但如果从头就拜错了庙门,那许的愿恐怕永远都不可能兑现。

就像最近才落幕的上海银行财产损害赔偿案一审判决,那批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的受害老人,一开始就在上海银行前理财经理陆游的推荐下,误将上海良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私募基金误认为是上海银行的理财产品进行认购。结果私募基金爆雷,100万的起投金额,最后打了数年的官司,上海银行被判赔四成。

又比如前些日子冲上热搜的,有投资者在上海银行天宝支行,通过该行App花了558万买基金,结果一年时间就亏了超170万!最后,上海银行因未“双录”而担责九成……

可以看到,正是由于风控管理和审慎监管流程的不到位,所以最后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上海银行自身,都颇为倒霉地承担了巨大的损失。

那么既然风险已经暴露,现在上海银行的“亡羊补牢”又进行到了哪一步呢?

热衷于金融投资,但风险控制却不够?

老实说,上海银行这波判罚带来的次生影响,似乎要比想象中的更为深远。

不仅被法院官方点出了存在管理疏漏等风险,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外界对上海银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能力和养老金融等基本盘业务的信心,最后还有口碑形象上的受损。

毕竟,现在上海银行嘴上说着要“深耕银发族,做长三角老龄化探路者”“整合资源深化为老服务打造养老金融服务专家”,结果转头就曝出70岁老人“被坑”,这任谁看了不心生疑虑?

而且从业务结构来讲,相比于其他银行,上海银行也确实更应该关注风控管理。

今年上半年,上海银行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债权投资”等金融投资规模总计达到了1.3522万亿元。

几乎跟银行业真正的立身之本——“发放贷款及垫款”的规模持平,后者为1.385万亿元。

这种近乎1比1的、金融投资和信贷资产结构占比,对上海银行的净息差和收益表现是个莫大的挑战。

因为,如果银行的资产配置过于偏向低收益的资产,那么整体的收益水平就会下降,进而影响净息差。可偏偏以稳为主的银行业,天生就不适合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打法。

再加上‌投资类资产占比过高‌,本身还可能会加剧银行业绩的波动。特别是在市场环境不利时,投资类资产的损失也会对银行净息差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哪怕同时面对市场利率和LPR持续走低,以及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让利等外在客观因素,但上海银行的净息差却要远低于北京银行、宁波银行们。

就比如今年上半年,上海银行的净息差仅为1.19%,排名位于整个A股上市银行的倒数行列,去年全年为1.34%。同期,北京银行的净息差为1.47%、1.54%;宁波银行为1.87%、1.88%。这差距不可谓不明显。

净息差偏低的一个直接影响是,获利能力的承压。

天眼查APP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银行实现营收262.5亿元,同比下滑0.43%。其中,受净息差进一步收窄影响,利息净收入为161.8亿元,同比下滑10.78%;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1.91亿元,同比下滑23.54%。

至于投资收益,虽然实现了非常不错的增长,同比增长291.4%至79.65亿元。但同样都是超1.3万亿的信贷投入资产,利息净收入却能达到更高的161.8亿元,两者的获利表现天差地别。

除此之外,今年上半年,上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是持平的,为1.21%。但不良贷款规模却有所增长,至172.05亿元。对应的拨备覆盖率为268.97%,较上年末下降了3.69个百分点。

并且把时间线拉长,从2020年至2023年末,上海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21.38%、301.13%、291.61%、272.66%,整体还是呈连续下滑之势。

这些几乎也可以看做是,金融投资占比过高,对上海银行成长性和资产质量压制的表现。

但即便如此,上海银行的风控管理似乎还是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在投资理财方面又频繁“踩坑”。

除了最近的诉讼判罚外,前些天的公告,又将上海银行与“宝能系”的纠葛再度拉回了公众视野。

上海银行深圳分行以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为由,分别对深圳深业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宝能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和姚振华等“宝能系”提出了两起诉讼,涉及金额为借款本金人民币34.772亿元、38.99亿元等。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诉讼了。去年10月份,上海银行就因此事而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递交了诉状。这背后,源于宝能系的流动性危机愈演愈烈、债务压力走高,以及实控人成为被执行人等一系列“债偿”风险的加剧。

好在上海银行对以上所涉两笔金额,早在2021年底就将其纳入了不良,再加上两笔授信都有相应的抵质押物且公司已充分计提了减值准备,所以此次诉讼不会对上海银行利润产生重大影响……

不过紧接着,今年九月底爆出的一则《是谁把易方达香港带入火坑的?》举报邮件,把上海银行又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该邮件向中纪委、中国证监会等多个官方部门匿名举报易方达香港子公司,即易方达香港存在多项违反基金行业从业准则的行为及丑闻,包括违规利益输送、协助上海银行隐藏投资的境外重大亏损等等。

虽然易方达基金很快就把上述举报,归咎为“一些有关本公司的不实及恶意指控”。上海银行也回应称:相关传闻不实,不存在隐藏亏损的情况。

但从投资者的视角来看,任何杂音或者哪怕是谣言,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对企业基本面的正确认知,所以金融企业相比其他类型的企业,更应该做好舆情风险的冗余。

消费贷承压,施红敏想要投资破局?

那么为什么麻烦接连缠身,但上海银行还是要拿出了近一半的资产来搞金融投资呢?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过去的战略业务被接连重创,现在的上海银行有点迷失了业务增长方向。

大家都知道,招商银行、宁波银行是当前零售银行界的领头羊,但在此之前,上海银行一度也被称为“消费贷之王”。

有媒体指出,自2016年胡友联上任行长之后,就开始将重心放在了消费贷和零售业务上。借助蚂蚁金服、微众银行等互联网金融平台,上海银行的个人消费贷规模一举从2016年的276.6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750亿元,超越了住房按揭贷款占比,成为第一大零售贷款来源。

但可惜,由于联合贷扩张太快,监管层担忧银行将核心的获客与风控能力外包,影响银行的竞争力。所以,在2020年互联网消费贷遭遇了强监管,从蚂蚁金服止步IPO开始,上海银行的消费贷规模就从2019年的1750亿元,一路降到了今年上半年的1035.67亿元,这算是断掉了上海银行的一条增长支柱……

至于第二条“腿”,在2020年之前,房地产贷款在上海银行对公信贷中的占比一直居于首位,比例超过20%,多年都维持在1500亿元以上。

可惜的是,从2020年开始受疫情等宏观环境影响,地产进了下行周期,上海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余额便开始了下滑,从1566亿元降到今年上半年的1198.9亿。

对应的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也出现了大幅波动。从2019年的0.1%攀升至2020年的2.39%,2021年达到高点3.05%。随后在大力调整和处置之下,不良贷款率逐渐得到了控制,直到今年上半年下滑至1.39%……

虽说这些波折都未能真正动摇上海银行的资产根基,但过去的两条增长“大腿”终究是失去了动力。所以截止目前,上海银行主要有公司、零售和金融市场三大业务板块。

其中,公司业务没得说,上海银行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能够围绕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形成足够专业化服务的体系。

今年上半年,上海银行的科技型企业贷款、普惠型贷款、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分别增长9.41%、7.82%、12.55%,均超过公司贷款和垫款总体增幅。科技型企业贷款、普惠型贷款、绿色贷款客户数较上年末分别增长17.45%、13.74%、0.58%。

至于零售业务,因为房地产下行,所以现在上海银行的发力重心转移到了养老金融、财富管理和消费金融等领域,整体多少与“金融”业务沾点边,所以才造就了“投资理财”规模的庞大。

不过截止到上半年末,上海银行的零售客户为2146.98万户,还是较上年末增长了0.33%;管理零售客户综合资产(AUM)9943亿元,增长了4.05%,其中长尾客群AUM净增362.01亿元,同比增长了83.66亿元。

尽管依靠金融投资并不是一个多么完美的答案,但在当前大环境下,这对上海银行来说却是个行之有效的破局思路。

因此,现在压力就来到了去年年底才走马上任的新行长——施红敏身上。那么新行长,能不能带领上海银行走出当前的业绩困境呢?这个还需要时间来见证。

不过无论如何,我们都衷心地希望上海银行能够走出一条新的康庄大道,走出新的时代风采!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0 阅读:20

向善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