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唐多令》中一句:“终不似,少年游”。
道尽了岁月流逝的无奈,也是很多人心上无尽的伤。
二十年前的刘过,站在高楼之上,江山入眼帘,心中满溢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斗志。
二十年后的他,再次来到这里,头发已经斑白,脸上满是沧桑的痕迹,眼神中不再有当年的热忱希望。
缓步走到楼顶,站在安远楼之巅,眺望江山如画。
目光迷离而深邃,仿佛在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青涩的年代。
江水还是那江水,城池依旧。
唯独他从一个心怀大志的少年,变成了经历坎坷而疲惫的中年人。
记得,年少时的自己,意气风发,满腔热血,他曾全心投入科举,期待一飞冲天。
也曾对理想笃信不疑,要为家国尽一份力。
但最终仕途坎坷,抱负落空,命运弄人,让他经历了太多沧桑与遗憾。
《唐多令》
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他站在楼上,凝视着远方,眼中泛着一抹沉思和无奈。
枯黄的芦叶在沙洲上堆叠,寒冷的河水轻拂着浅浅的沙滩,泛起淡淡的涟漪。
仿佛是岁月的眷顾,也是生活的拷问。
当年盛景不再,江面上再也看不到缤纷的红船和绿树。
取而代之的是芦苇枯萎,江水冰冷。
那些曾经生机盎然的景色,如今已是一片荒凉,一片凄清。
经年的波澜后,积淀下来的,竟是一片萧条寂寞。
适逢这样的景色,他的心境更是低靡。
“二十年重过南楼,能几日,又中秋。”
这句话在心头回响,宛如一记沉重的镰刀割破心灵的护甲,深深震撼了他的内心。
才刚刚重游此地,转眼间中秋又至,时光的无情步步紧逼,让他不禁唏嘘人生的无常。
少年时,本以为安排好了人生,要一飞冲天。
如今才知,我们都不过是时光的嘴皮子,被它驱策着在红尘中打转。
这两句诗与前景描写形成强烈对比,更加凸显了刘过对光阴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
在他心中此刻荡起一波波涟漪,老友情与忧虑交织,映照出他内心深处的牵挂。
黄鹤矶头,曾经是他们快意人生的见证,一起嬉笑打闹的童年友伴。
如今岁月飘逝,黄鹤矶头,那里荒草丛生,残旧的栏杆几乎快被风吹倒。
难免让他忍不住担忧起曾经的伙伴。
“在否”二字仿佛是一颗沉甸甸的石子,压在他心头,无法抹去。
故人在哪里?是否依然安好?
朝政腐败,江山岌岌可危。
身披布衣,名落孤丘,刘过无力改变时局,只能用词篇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这些看似平淡的景物描写,所蕴含的国家危机与人生感慨,令后人动容。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这句词,是他此刻最真实的写照。
可谓是神来之笔,直接将整首诗歌的情绪推向顶点。
曾几何时,也怀豪情,漫步这江畔,策马江湖,想要擎天换日。
转眼间,时光荏苒,热血陨落成残垣,江山破损。
再买上桂花,带着美酒重游,能否重拾当年的奔放激情?
当年并肩坐在江畔,仰望碧空,兴致勃勃绘山河壮阔的,又有几人?
安远楼上的风吹过,带着一丝凉意,仿佛是岁月无情的嘲弄。
安远楼下的喧嚣,并没有能够平复他心中的沧桑,只是让他更加明白,自己已经逐渐远离了这喧嚣的尘世。
站在南楼之巅,望着眼前浩瀚江山,却只觉一片苍凉萧瑟。
思绪万千,感慨万千,仿佛要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所有情感,都融入这一片江山。
让江水代替自己,继续奔流向前。
这首词以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他对逝去青春的无限惆怅。
岁月悠悠,人生多舛,刘过经历了太多沧桑与坎坷,早已物是人非。
而今,旧时的盟友们早已各奔东西,踏上了人生的两端,再难重游峥嵘岁月。
“终不似,少年游”。
这句词如一锋针,刺痛了刘过,也触动了我们眼前虚度的光阴。
纵然手持美酒,桂花飘香,却失去了年少时的豪情壮志,再也无法重现当年潇洒不羁的风姿。
寒风掠过耳畔,夹杂着柳絮的飘零。
他的心里荡漾着悲壮的情绪,那是对年少时光深深的不舍和悲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