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历史上,改朝换代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皇帝陛下一定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继承人,来继承自己的皇位。
所谓储君,自然就是东宫的太子,也就是下一任天子。
所以储君的实力,对一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安危,都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在历史上,太子的人选一直都是由长子来担任。
但在明代,有一位皇帝与众不同,他跳过了自己的儿子,立了自己的孙子为太子。朱元璋就是这样的一个皇帝。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一位平民出身的农民,因此,朱元璋对平民百姓的疾苦是非常了解的。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一定要选一个有德行的人来当接班人。
剩下的儿子镇守边关,以保国泰民安。
只有那样,朱家的王权才会更加稳定。
众所周知,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其中有五个是直系血脉。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来,朱元璋的子嗣很多。
不过,朱元璋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才选择了长子朱标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而朱标虽然肯定是一位未来的明君,但是却没有活到那一天。可能命中注定他就没有当皇帝的机会。
他英年早逝,朱标死的时候,朱元璋很伤心,这是他最器重的儿子。
朱元璋还没有从悲伤中恢复过来,就马不停蹄的要选择一个新的接班人。
在他的大儿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的嫡传儿子一共还剩下了四个。
而在这些人之中,又有一个是最出色的,那就是文武双全的朱棣。
大家都认为,朱棣才是下一任太子。
然而,现实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朱元璋将皇位让给了他的孙子朱允炆,而不是自己最出色的儿子朱棣。那朱元璋为何要将皇位传给他的孙儿,而不是儿子朱棣?事实上,朱元璋并非没有将朱棣放在心上,而是因为这三点,才使得朱元璋最终没有将朱棣定为太子。
首先是因为朱棣的身份。
朱棣只是一个藩王,并不足以让他失去成为太子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藩王与朝中的官员走得很近,如果走得太近,就会被人说成是与其他官员勾结,图谋不轨。
自古以来,皇上都是多疑的。所以,为了自己的安危,大部分官员都不会和诸位诸侯走得太近。
至于朱棣他,身为一方诸侯,镇守边关,镇守大明疆域。
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和朝堂上的官员接触不多的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朝堂上很少有人愿意为他出头的原因。
大多数人拥护朱棣成为皇帝的都是他的兄弟们。
可是,他的兄弟们,却都是为了守护大明,分布在边疆地带,相互之间距离太远,因此,在紧要关头,他的兄弟谁也帮不了忙。
至于朱允炆,他的父亲是太子,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在朝中人缘极好,深得民心。所以,官员们都认为,有其父必有其子。
有朱允炆的父亲在背后撑腰,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大多都是站在朱允炆这一边的。
而朱允炆为人又温文尔雅,慈悲为怀,深得朱元璋欢心。
因此,当朱元璋选择太子之时,大多数文武百官都是支持朱允炆的。
如此一来,朱允炆就成了太子。
第二点,则是因为时朱棣的身份。有历史记载,马皇后有四个儿子,朱棣,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不过,朱棣并不是真正的嫡出,众所周知,在史书上,朱棣夺了他亲侄儿的位置。
据说,朱棣为了光明磊落,将自己的母亲变成了马氏,那样的话,他才有资格当皇帝。
有人说,他的母亲,是朱元璋的妃子,这并不是人们杜撰出来的,而是有根据的,传说《南京太常寺志》中,记载了明代皇室的婚礼,祭祀等等。
其中一条,就是懿文皇子还有秦王和晋王,都是朱元璋的妃子所生。
虽然这并不能证明什么,不过,经过无数的考古和历史学家的考证,他们一致认为,朱棣就是他的妃子所生。
就算朱棣是嫡出,可是在他面前,还有两个儿子,根本就没有机会。
所以总体来说,朱棣并不具备成为皇帝的条件。第三个理由则是为了与民休养生息,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于一个农夫之家,对于百姓的苦难,他是最了解的。
中原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战,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为的就是给子民一个安定祥和的生活。
而朱棣,则是为了保护边陲之地,肩上肩负着重任,朱元璋也没有让儿子离开自己的封地,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朱棣的才干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朱棣的才华更多的是表现在他的统帅上,如果他真的成为了皇帝,那么他的治国之策就是以武力来决定胜负。
所以,他很有可能会向北边的匈奴发动战争,那时候,大明初立,百废待兴,朱元璋也不知道杀了多少人,同时也是为了巩固他手中的力量。
所以,这个刚刚出生的明朝,不能再打下去了。
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并不符合朱元璋选择太子的原因。而朱允炆则是性情温和,心地善良,相对来说更符合朱元璋选择君主的标准。
朱元璋之所以没有选择朱棣,也是因为这三个原因。
不过,事情的发展却不是朱元璋所想的那样。
他忘了,朱允炆对于朱棣来说就是一个小孩子,所以他很难控制这些身经百战的叔叔,这也是朱棣举兵造反,将朱允炆从皇帝位置上拉下来的原因。
朱棣登基之后,并没有像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好斗,反而是一心一意的治国,大明王朝在他的统治下,蒸蒸日上,经济繁荣。
朱棣一手缔造了一个辉煌的大明王朝。虽然朱元璋并没有把他立为太子,不过,不管怎么说,朱棣都是最适合当皇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