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8日,周总理为参加第一次亚非会议而途径昆明,此时恰逢春意盎然之际,草长莺飞,杨柳拂堤,眼前的美景让周总理念及一位老友——张若名。
不仅是老友,张若名更是周总理的初恋女友。此去经年,张若名早已成家,正在昆明任教,自从当年法国一别,周总理与她已有数十载未见。
择日不如撞日,于是,周总理设宴邀请张若名夫妇共进午餐,席间叙旧不断,整整畅聊了五个小时。
待周总理返京后,才将此事说与邓颖超。邓颖超嗔怪道:
“你也是,怎么不知道拍张合影呀!也好让我看看若名姐这些年的变化嘛。”
周恩来与张若名为何未能终成眷属?又为何会坚定不移地选择邓颖超呢?张若名与邓颖超之间又有着何等深厚的革命情谊呢?
花开并蒂,各表一枝在清朝末期,曾一度盛行“教育革新”之风,天津女子师范便成立于清末新政,是当时声名在外的新型女校。
1916年夏,邓颖超与张若名入学天津女师,成为第十期生,从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然而,这对日后并肩作战的革命姐妹,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成长背景,正因如此,在面临困境时,两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邓颖超生于没落的官宦人家,在其4岁时,在朝为官的父亲被人诬陷,惨遭流放,后又于流放途中不幸暴毙。
好在邓母聪慧又坚韧,以教书行医为生,独立抚养女儿长大,1913年初,邓母有幸在北京的一所学校谋得职务,邓颖超也因此能在北京入读小学。
可惜好景不长,该校校长涉嫌反革命,学校被查封,母女俩只得入住天津暂避。
邓母依靠做家教的微薄收入,坚持供邓颖超读书,时值天津女子师范招生,该校闻名遐迩,邓母鼓励女儿报考。
在得知如能考取前三名,便可免去食宿费后,邓颖超悬梁刺股,废寝忘食,发奋读书,甚至一度累到吐血,只为减轻家母的负担。
1915年秋,时年11岁的邓颖超,而报考资格为14虚岁,她在虚报了两岁后,才得以如愿参与考试。
所幸天道酬勤,邓颖超一举高中前三,顺利入学,也是第十期生当中年龄最小的妹妹。
邓颖超小小年纪,经历了家道中落,幼年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之苦,而张若名的成长经历,与之截然相反。
张若名比邓颖超年长两岁,其父张绍文是高等知识分子,曾任广西陆军测量局科长,依靠父辈的庇护,张若名家中奴仆成群,自幼锦衣玉食。
或许是物质生活太过充裕,不出几年,张绍文便“饱暖思淫欲”,娶了房姨太太。
此后,张绍文性情大变,他愈发厌恶张若名母女,更是对妻子呼来喝去,拳打脚踢。
张若名
张若名的母亲名叫张伯英,虽为正室嫡妻,却因是位没受过教育的传统妇女,只知恪守封建糟粕之规训,对丈夫的拳脚相向,只敢在四下无人之时暗自啜泣。
张若名将母亲的懦弱看在眼里,发誓“长大后绝不受男人的欺负”。好在二伯父的突然造访,将她从压抑的家庭生活中解救。
二伯父曾赴日留学,受到了新思潮的熏陶,又将张若名视如己出,希望女孩也能享受高等教育,闯出一番天地。
他自己即将前往天津行医,临行前,希望将侄女张若名也带去天津求学,张母没有话语权,张父对女儿本就不甚上心,遂挥挥手,任由张若名离家远行。
而二伯父的眼光与邓母一致——天津女子师范,遂鼓励张若名报考,张若名也不负期许,顺利入学。至此,邓颖超与张若名正式成为同学。
女校的空气是自由的,这里不仅教授知识,更讲究民主,博爱,平等等旧时中国所匮乏的品质,邓颖超与张若名不仅勤于学业,更关心时事,心系国家民族命运。
她们成立进步学生组织,号召同学关心民生,共议家国大事,组织学生群体帮扶弱小,力所能及地惩恶扬善......
她们还在校友会会报上积极发表作品,篇篇呼吁:
“同胞上下一心,振奋精神,谋国家之进步。”
如此,邓颖超与张若名总是形影不离,共同奔赴社团活动,共同向学生群体宣讲进步思想,共同深夜改稿,共同交流学业......
两位年龄相仿,志气相投的女生,迅速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她俩的努力和号召下,一个进步的学生群体正逐渐形成,假以时日,必成就一番大事。
这个学生团体是何等的藏龙卧虎呢?而一位青年才俊的加入,扰乱了两位少女的心扉。
共陷囹圄,患难情真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各地的学生群体纷纷愤而“揭竿而起”。
而在天津发起的学生抗议游行中,邓颖超与张若名又是首当其冲,如两只暴风雨中的海燕,沐浴风暴冲在最前方。
眼下列强虎视眈眈,北洋政府唯唯诺诺,为更加强有力地举行爱国运动,唤醒民智。
1919年5月25日,以天津女子师范学生,和校友为主体的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宣布成立。
因北京爱国学生被捕的消息甚嚣尘上,传到了天津。为声援北京,6月5日,邓颖超与张若名代表“女爱会”。
并发动浩浩荡荡的天津学子,携手走上街头,呐喊示威,要求省长致电北京,速速释放被捕学生,夺回青岛,废除“二十一条”。
这是“五四运动’中天津首次大规模游行情愿活动,当新闻媒体得知领头人是两位女学生时,各路记者不禁纷纷称赞:
“义薄云天,虽巾帼而愧煞须眉也。”
在邓颖超,张若名的积极奔走下,“女爱会”声名远扬,宛若一面鲜明的爱国旗帜,因此吸引了众多进步青年慕名而来,其中就有周恩来同志。
此时,周恩来刚学成归来,望着满目疮痍的旧社会,深知救国建国任重道远,遂毅然寻觅志同道合之友,共赴救国之征途。
而“女爱会”的进步学生群体无疑是最好的革命战友。周恩来提出,在“女爱会”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更严密的团体,作为爱国运动的坚强后盾。
于是,1919年9月16日,“觉悟社”正式成立。
其建立之伊始,是由20名爱国青年男女共组成之,邓颖超,张若名,周恩来位列其中,其余成员也都是爱国的进步学生,大家互相交好,并肩作战。
其中,邓颖超年纪最小,被众人称呼为“小超”,尤其是周恩来,最喜欢一口一个“小超”,喊得很是起劲。
谁料后来,“小超”这个爱称,真的被周恩来称呼了一辈子。然而,在革命征途之初,被众人看好的,并非周恩来与邓颖超,而是周恩来与张若名。
周恩来也是先对张若名心生好感,只不过周当时是坚定的独身主义者,国难当头,未将儿女情长放在心上,所谓的好感,此时也只是志同道合的惺惺相惜之感而已。
1919年12月10日,天津新学联成立,张若名当选评议委员长,邓颖超当选演讲委员长。
天津新学联成立后,为支援福建人民的抗日斗争,张若名,邓颖超联手周恩来,于12月20日组织领导了天津各租界约10万人的国民游行大会;
1920年1月27日,因“山东问题”,张,邓,周三人再次发动天津各界进行游行抗议......
因此,当局对学联严防死守,严加管控,甚至不惜采取暴力镇压,学生爱国运动愈发艰辛,举步维艰。
但这并未吓退觉悟社和新学联的进步学生群体,1月29日下午,周恩来、张若名率数千名学生赴省长公署请愿:
请向北京政府施压,拒绝与日方交涉山东问题!并要求面见省长。
可是,一群血气方刚的学生,哪里懂得官场的阳奉阴违。对方见学生群体来势汹汹,恐将事态扩大,遂谎称:
“省长说见面也可,但只可选出三四代表,其余人等烦请打道回府,静候回音。”
于是,众人最终选出两男两女,即男学生代表为周恩来、于方舟,女学生代表为张若名、郭隆真,将交涉重任交予四人,大部队则留外观望。
谁料,四人刚踏入公署,就被按倒在地,强遭拘禁。在外的学生也惨遭暴力镇压,负伤者不在少数。
得知张若名、周恩来等人被捕的消息后,邓颖超心急如焚,立即号召学生群体天津各行各业的爱国志士,发起救援。
最终,在邓颖超的奔走和据理力争之下,周恩来等全体代表终被释放。
然而,此时已是1920年7月17日,也就是说,周恩来,张若名等人,被囚禁长达半年之久。
在这不见天光的半年里,周恩来与张若名同生共死,互相勉励,在黑暗中共同畅想祖国昌盛之蓝图,如此日复一日,这才熬过了绝望的“牢狱生活”。
觉悟社合影
正是这段共患难的经历,使得两人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好似不再是单纯的革命情谊。
那么,两人何时修成正果?又为何分道扬镳了呢?
道不相同,就此别过张若名被释放后,恰好天津女师第十期已毕业。尔后一个月后,邓颖超赴北京任教,而张若名选择于11月赴法留学。
从此,这对昔日形影不离的革命姐妹天各一方,此生再未谋面。
而与张若名一同赴法的同学当中,就有青年才俊周恩来。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两位曾经并肩作战的少男少女,很快将友情升华为爱情。
周恩来晚年对侄女周秉德回忆这段往事时,曾说:
“我们曾在天津,一块蹲过半年牢,我了解她的人品。”
然而,这段始于患难的爱情,却还是走向了分崩离析。原来,1922年,在周恩来的介绍下,张若名加入“旅欧少共”,于年末荣升共产党员。
可是,光荣入党不到两年,张若名便坚持申请退党。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张若名时运不济,“遇人不淑”。周恩来当时原本的职位被新上任的任卓宣接替。
任卓宣其人心胸狭窄,独裁专横,御下粗暴,动辄打骂,好友郭隆真就曾被他当众羞辱难堪。
张若名因家境优渥,从小到大未曾受过这般委屈,遂拒绝与任卓宣共事。
其二,则是因为学业。张若名并未建立起坚定的革命信仰,比起政治,她更乐意潜心学习,国家民族之大义终究是为她的个人理想让了路。
张若名与郭隆真
赴法勤工俭学的女学生中,许多人都找不到差事,维持生计尚且艰难,读书更是奢望。
恰逢一位已故政客的遗孀,将亡夫的遗产捐赠给中国留法女学生,以资助其求学,而张若名因爱国运动被捕,导致未能顺利毕业。
此番留法,她立志要在学业上有所建树,所以格外珍惜这次被资助的机会。面对张若名的思虑,周恩来也曾劝说过:
“若名,救国之路道阻且长,我们的国家现在是什么样子,你比谁都清楚,你所面临的困难,能否克服一下呢?”
周恩来本是好意,鼓励女友莫因一点不如意,就萌生退意,但这恰好触碰到了张若名的性格缺陷。
因张父的胡作非为,张若名对另一半有种天然的防御,张若名误以为周恩来在强行干预她的选择,遂更加坚持退党,以此表达反抗。
1924年,在张若名的一再坚持下,她的退党申请被予以批准。
此举更是帮周恩来下定了决心,周恩来找到张若名,开门见山地说明了自己的择偶观和价值观,宣布终止交往,俩人分道扬镳,好聚好散。
周恩来需要的挚爱伴侣,是能够和他一起,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生的战友;是能够和他一样,愿意为国家献出生命,爱国如命的伴侣;亦是能够并肩作战,经受得住苦难和磨砺的战士。
周恩来思来想去,脑海中猛然闪过一个人影——邓颖超。原来兜兜转转,寻寻觅觅,最合适最可爱的伴侣,差点就擦肩而过。
周恩来遂向邓颖超写信求爱,邓颖超也对周恩来心存好感,给予肯定的答复:
“我们心心相印,心意相通,共同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身!”
于是,周恩来与邓颖超终成眷属,携手共进,从少年走向白头。而张若名也求仁得仁,于193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在同年收获了婚姻,与丈夫杨堃结婚。
婚后不久,夫妻俩共同回国,在北平任教。直到全面抗战爆发,日军占领北平,张若名夫妇不愿在日军政权的统治下,进入任何一个单位工作,遂请辞赋闲在家。
直到1948年1月,她被聘为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才重新开始职业生涯。也正是在云南执教期间,张若名与周恩来重逢。
张若名与杨堃
1955年4月,周恩来,陈毅等人为参加亚非会议而途径昆明,4月8日上午,周恩来邀请张若名夫妇共进午餐,叙旧会友。
自从少年时法国一别,再见已人到中年,两鬓微白。这场愉快的聚餐长达五个小时,周恩来还有公务在身,不宜久留,双方便挥手告别,此后再未相见。
返京后,周恩来将与张若名夫妇聚餐之事说给邓颖超听,邓颖超嗔怪道:
“你也是,怎么就不知道合张影呢!我跟若名姐几十年没见了,也好让我看看她的变化嘛。”
少年革命时期的友情总是真挚而热烈的,那是青春燃烧的岁月,怎能不令人怀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的革命伙伴,有的选择了个人的理想,有的则坚定地选择了共产主义事业,选择了为保家卫国而奋斗。
但无论如何,只要是曾为祖国奔走呐喊的爱国志士,都值得被尊重,被铭记!
邓大姐是才女,也配得上总理夫人!
周总理年轻的时候好帅👍👍👍
相濡以沫,志同道合!既是伴侣又是同志!
向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总理和夫人致敬!
最佳革命伉俪。
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你
邓大姐是才女,非丸的人格魅力。
周总理是公认的帅哥,而且帅得一身正气!我说不上是一个很正直、热血的人,但看到总理的照片总是会肃然起敬!
👍👍👍
总理的遗憾是没后代 国人为之叹息
周总理好帅
战火岁月,真爱无疆!
这样的伴侣才是真心让人羡慕啊!
周总理年轻时真是才貌双全
邓是学霸
邓也可称为先生
永远的总理,人民的好总理
总理要是有个后代就好了
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
人民的好总理,永远怀念您!
每一个伟大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好女人!
👍👍👍
以为骂上了
不朽功勋,镌刻史册;光辉榜样,照亮征程
这位形象
伟人的爱情观
周总理好
总理是千古完人,但绝不是言情小说里的男主角
我也干过类似的事情
周总理在贡献上是个完人!
还是邓大姐年轻时漂亮
只有革命前辈才有胸广宽,而且保持难苦扑素
周总理邓大姐郎才女貌天生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