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我在上海参加了 AWE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在添可的展台,第一次看到了这台名为“食万”的自动烹饪机,算是和它有了“一面之缘”。
彼时添可洗地机风头正盛,看着展台上一整排自动烹饪机“大秀厨艺”,我敏锐地意识到,这玩意儿极有可能成为添可的又一个爆款。只是我没想到的是,一年后我竟然会把它“请”到家里,从此“朝夕相处”。
小五千的价格说贵不贵,随便请个阿姨在家做一个月饭可能都不止这个数——但毕竟不是人人都请得起阿姨,所以一下子掏出这么多钱不免还是有些心疼。
喜出望外的效果尽管早些年就听说过自动炒菜机这种东西,但我从来也没有真正见识过它到底是如何工作的,更不清楚它究竟能做出什么样的菜来。
在我的理解中,这东西无非就是用自动“搅拌”替代了人工的“翻炒”,减轻了做菜的劳累。至于做出来的口味,大概率是不如自己亲自上手的。
但很快,我发现自己的想法完全就是“来自人类的傲慢”。
因为不熟悉操作,所以机器到手后,我先是用附送的净菜——腊味煲仔饭进行了一次练手。
用到的原材料是生米和真空包装的腊肠及腊肉各一包。做出来的成品没有让我失望,但也没有特别惊喜。味道感觉和我自己用电饭煲做出来的煲仔饭差不多,但操作和收拾要简单不少,总体还是满意的。
我搜了一下,这样一份净菜腊味煲仔饭售价 19块,跟点外卖差不多成本,但是食材可比外卖放心多了。如果想降低成本,可以自己采购腊味和大米,还可以再加入一些自己喜欢的食材比如玉米粒之类的,丰俭由人。
至此,我觉得它总算是解决了我只想点外卖的尴尬,但还不至于喜出望外。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就开始试着自己准备食材,照着内置的程序做了一道中餐中的名菜——西红柿炒鸡蛋。
这道菜谁都会做,但要真正做好却不容易:既要保证番茄煮烂,做出番茄酱的口感,还要让鸡蛋保持娇嫩。这样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最佳口感。
上图是我第一次做出来的样子,鸡蛋口感很好,比我自己炒出来的嫩得多;西红柿也完全煮烂,相当鲜美。唯独鸡蛋是成块的,看起来不够精致,而且少了葱花的点缀,缺少点“灵魂” ▲
柿炒鸡蛋
于是在第二次尝试的时候,我手动把机器炒出来的鸡蛋用勺子进行了捣碎处理,其它还是照着流程按部就班操作。最后在出锅时撒上葱花,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国菜”就此诞生了 ▲
那天饭点恰逢母上过来“巡视”,三十多年厨龄的她满脸狐疑地注视着我用这么一台造型怪异的机器做出了这道无比经典的名菜,最终“卖相”竟然也还相当不错。
最后在亲自品尝过后,向来对我无比严苛的母上竟然承认这道菜做得比她好吃,着实是让我惊掉了下巴!三十年的下厨经验,竟然败给了一台机器…听起来总觉得有一些魔幻~
后面我反复又做了很多次,也总结了一下:
机器之所以做得好吃,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预炒出来的鸡蛋比我们自己炒出来的要嫩,火候把握得恰到好处;
机器在搅拌番茄丁的时候,比人工要“卖力”得多,炒出来的番茄酱非常均匀,这也成为了这道菜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最后一点,番茄在选购的时候最好挑软一些,熟一些的,更容易煮烂。
总而言之,这道番茄炒蛋的成功案例,让我喜出望外。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做菜热情。
西蓝花炒虾仁
鸡蛋炒虾仁
因为近期恰好在减脂,所以我先后又做了西蓝花炒虾仁和鸡蛋炒虾仁。
处理食材的时候匆匆忙忙,所以两道菜卖相一般,但口味确实不错。尤其是西蓝花炒虾仁,收汁的效果也比我自己用明火做出来的要更好 ▲
素菜的烹饪显然已经“拿捏”到位了,于是我又开始尝试着做了一下红烧排骨。第一次尝试的时候家里没有大葱,所以用小葱凑合替代了,其它食材全部都是照着 APP里的菜谱准备好的 ▲
红烧排骨
不知道是不是冰糖加多了的关系,第一次的尝试在收汁方面似乎没有把握好时间,所以排骨看起来不够“油润”一些,而且仅剩的黏糊糊的汤汁还出现了轻微的烧焦迹象,看起来色泽不是太好 ▲
但有一说一,味道还是不错的,而且很香,口感偏软糯,老婆趁我收拾碗碟,一会儿就吃掉了半盘~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在第二次尝试时我少放了一些冰糖,这次收汁果然比第一次要好不少 ▲
这道菜稍稍耗时一些,自动程序要炖四五十分钟,但炖出来的肋排相当软烂,看起来都有些骨肉分离。而且料汁完全入味,绝不是一般的厨房小白可以做出来的效果!
咸蛋黄虾仁豆腐
接着立志减脂的我又尝试了咸蛋黄虾仁豆腐,做出来效果同样超出预期 ▲
对于这道菜,我也有几点心得:
咸蛋黄的蛋白部分不要丢掉,可以保留一部分,增加整道菜的咸味和鲜味;
不用手动把咸蛋黄捣得太烂,机器自动搅拌效果非常理想;
豆腐务必开水泡 5分钟,加入豆腐的时候可以稍稍加进去一些清水,这道菜也会更“水润”一些。
虽然机器入手也才半个多月,但这几天折腾下来,我感觉这台机器的实际表现着实令人喜出望外。
大葱炒鸡蛋
大葱炒鸡蛋这道菜北方朋友会比较喜欢,我试了一下,炒出来还蛮好吃的,超过绝大部分馆子,建议大家也可以试试(大葱切得比较随意,斜刀会更好看) ▲
食万净菜
有些朋友可能觉得自己准备食材还是太过麻烦,其实我也有类似的想法,所以我也入手了不少净菜包(可以在APP中直接下单) ▲
肉沫四季豆
比如这道“肉沫四季豆”用的就是现成的净菜。
个人感觉口味还行,但是四季豆是脱水蔬菜重新泡发的,口感上就少了几分新鲜四季豆的鲜脆。优势则是相对没有那么重油,对减脂人士会比较友好。
香煎玉米烙
再比如这道“香煎玉米烙”用的也是净菜料包 ▲
煎出来的玉米烙底部稍稍有些发黄,口感相当酥脆,小朋友吃了也说好吃。但我感觉整体还是偏单薄了一些,并且这道菜高油高糖,对注重饮食健康的朋友可能有些负担。
海鲜粉丝煲-自己加了鲜虾仁
韩式石锅拌饭
“海鲜粉丝煲”和“韩式石锅拌饭”做出来卖相都不是太好,不过味道倒是不比外卖要差,价格也是和前文提到过的“腊味煲仔饭”相仿。我个人建议大家喜欢吃的话可以自己准备食材,然后用固定程序烹饪~
同样是用这台机器做菜,自己准备食材做出来色、香、味都会更胜一筹;净菜包做得味道还行,但卖相方面确实要稍差一些。我个人的建议是:可以在家留少量净菜以备不时之需,平日里建议使用新鲜食材,做出来的菜要好吃很多,也更健康。
这机器有啥用?机器入手没多久,我就兴冲冲把做出来的西红柿炒鸡蛋发到了一个由少量好友组成的群里,顺带还把机器的照片一并发了上去。群里也因此展开了“这台机器是否鸡肋”的讨论。
首先“发难”的是朋友 A,他的意思是:
这东西还是得自己准备食材——而对于做菜来说,备菜才是最耗时的一步。菜都备好了,为什么不顺手自己做了呢?你要说方便,这也没有外卖来得方便。
朋友B表示反对,他的意思是:
这机器针对的显然是那些不愿意天天吃外卖,觉得外卖不卫生的朋友,因此烹饪过程比外卖稍微麻烦一些完全可以接受,只要做出来口味好就行。
我结合自己的生活习惯,重新认真审视了自己的真实需求,我觉得主要是以下两点吸引了我:
①比起自己用燃气灶明火烹饪,这机器在火候把控方面要更好——最明显的案例就是炒鸡蛋,又嫩又好吃。另外对调味品的添加也更精准;
②对比外卖,这东西显然要健康多了。完全是自己准备的食材,入口要更安心。退一步说,哪天朋友来访,你要用家宴招待,用它好歹还能露一手,用外卖可咋办?
因此,在我看来这台添可食万自动烹饪机面对的目标用户应该是这样的:他们愿意自己动手,但无奈厨艺一般,对火候和调料数量的把控毫无经验。此时,这台机器无疑就成了一台最佳助手!
我用了半个月左右,最直观的感受就是:①操作方便;②做菜口味不错;③清洁也很方便。
这机器有啥缺点?说了那么多优点,也说说缺点。
首先第一条:烹饪过程中,千万不要用手靠近机器锅盖等位置。我用热成像仪测过,机身温度最高处接近 100℃,一不小心还是有烫伤风险。
尤其是在出气口位置,烹饪过程中会有大量蒸汽冒出,手臂靠近就会烫伤,一定不要慎之又慎。
不过严格讲这也不算什么缺点,毕竟明火烹饪厨具温度更高。
第二点是关于搅拌铲的自清洁,常常会遇到如上图这种“挂壁”现象 ▲
自清洁过程可以把炒锅和锅盖清理到8分干净以上,但搅拌产位置附近的清洁效果比较一般。我个人觉得有待改进。
另外净水箱容量稍稍小了一些——哪怕他已经是所有料盒中最大的一个。
因为净水耗量较大关系(自清洁也需要消耗大量净水),经常遇到做着做着就被语音提示需要手动补充净水的情况,这会导致烹饪不够连贯。而且频繁的补水也会影响用户的烹饪体验。
最后一点:这款机器虽然在一般的炒菜方面表现不错,但无法实现和明火烹饪一样的爆炒,因此我觉得并不能完全取代明火燃气灶。
这是一台什么样的机器?很多人看到这里估计是一脸的懵——全文光看我夸它做菜如何的好用,效果如何的惊艳,却完全不知道这到底是一台怎么样的机器,又该如何使用。
下面我来针对“机器的组成和安装”以及“如何使用”做一个简单的展示:
机器到手,原装的零配件包括主机、炒锅、蒸格套装、手柄、料盒、料管、搅拌铲、接液盒、出气口、锅盖、脚垫、说明书以及一份附赠的净菜▲
组装过程极为简单:
扣紧锅盖、装上搅拌产、安上出气口、插入手柄,然后放入接液盒,最后用一条扁状料管将智能调料盒与主机连接起来,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
料盒可以放在机器左右任意一侧,组装后的样子大概就是这样 ▲
智能调料盒共有5格,分别是盐水、生抽、老抽、净水和油▲
每一格都可以单独抽出清洗,其中净水那一格容积明显最大。使用时,生抽、老抽、净水以及油直接倒入即可,但盐水需要按照刻度规定的比例调配。我个人建议大家使用细盐调配,更容易溶解。
蒸格套装又分为两层,含独立锅盖,需要放在炒锅上使用 ▲
这个配件的增加,也让它的功能不再局限于、炒、炖、煮,还可以轻松满足用户“蒸”的需求。
细节方面,无论是锅盖、料管还是手柄,需要拆卸的时候直接按下连接位置附近对应的按钮就可以轻松分离 ▲
另外,原装的脚柱比较高,适合直接架在燃气灶炉头上方使用。如果机器的日常使用场景是餐桌等平整桌面,可以拧下脚柱换上脚垫,这样看起来整体可能会更协调一些 ▲
好不好操作?主机正面有个可以直接触控操作的大屏,内置安卓系统,左侧一个旋钮,方便湿手状态选择菜单 ▲
要做菜的时候,可以直接选择现成的菜谱,然后照着屏幕提示以及语音播报一步步进行;也可以自创菜谱,即自己设置火力和加热时长。使用自由度很高。
自创菜谱实际上有点类似于把它当做普通电磁炉使用。但比电磁炉方便的是,你只需要进行一次设置,之后每次使用直接选择对应的自创菜单按部就班就行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APP和主机的大屏之间可以联动。
周末的时候我拿着手机,坐在沙发上打开 APP思考中午该吃什么。当我选中一道菜之后,可以直接按下“开始烹饪”键,APP就会把对应的菜谱推送到主机上,而不需要再从主机重新查找菜单,这样就非常方便了。
剩下的完全不需要任何技巧,只需根据机器提示,一步步执行就行。比如在上图中,机器自动打开锅盖,我只需要把鸡蛋倒进去,然后点击“继续”,机器就会盖上锅盖,然后开始加热并搅拌 ▲
甚至做完每一道菜之后,还可以选择“自动清洗”,机器就会连带着炒锅和锅盖进行自清洁。
我开始的时候以为“自清洁”只是一个比较鸡肋的功能,但后来发现这项功能还挺贴心的,对炒锅和锅盖的清洁效果也非常理想(但搅拌铲上还是会残留食物,需要手动擦拭)。而且在处理完口味较重的菜谱之后,机器默认会进行两遍自清洁,智能度很高。
以我的使用经验来说,每次炒完菜,用自清洁洗净即可,比起明火烹饪确实是省心不少。
相较于普通的烟灶,这东西的优势之一是可以随意摆放,甚至可以在客餐厅直接做菜。
虽说烹饪过程不会产生太多油烟,不过我个人还是建议把它架在原来的燃气灶炉头上方使用。使用时还可以打开油烟机,吸走喷涌而出的蒸汽 ▲
总结机器入手至今半个月,做菜道数超过20道,在文章的最后说一下我的使用感受:
首先第一条,非常方便。
方便不仅仅体现在翻炒过程全自动,更体现在加料过程也是全自动的。这一点对于不常下厨的我来说至关重要。之前做菜经常会把调料加过量,但用它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担忧,而且也不再手忙脚乱,减小了弄脏台面的概率。而且做完菜还能自动清洁锅体和锅盖,整体效果还算理想。
第二条就是火候把握比我自己做菜要更精准。这一条我在文忠已经贯穿多次提及,这里就不展开了。
综合以上两条,我认为它在处理很多家常菜的时候,做出来的菜是要比绝大部分“资深厨师”都要好吃的。
但它也并不全能,比如没办法做一些复杂的地方特色菜,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燃气灶;虽然自动程序执行中也有所谓的暖锅和预热,但还是少了中餐中灵魂一般的“爆炒”,因此并不能完全取代明火燃气灶。
但这点其实也是双刃剑——现在不少年轻人恰恰就偏爱这种清新素净一些的中餐,认为更加健康养生。
当下“预制菜”正处于风口之上,不知道这款添可食万自动烹饪机会不会借着这股“东风”走入千家万户。反正我是真觉得挺好用的!
坚持做有态度的评测,生产有温度的内容。我是番茄,我们下一篇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