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探望新婚女儿,发现女婿记了几个电话号码,下令将其赶出北京

历史向来有温度 2023-09-28 13:49:16

据江青的秘书杨银禄回忆,李讷结婚后和丈夫回到北京,住在中南海。

一天,江青到中南海看望李讷夫妇。在翻看女婿的笔记本时,发现上面记有几个中南海和钓鱼台的电话号码。

离开后,江青很不高兴,让杨银禄立即通知张春桥过来。不久,李讷的丈夫就被送去石家庄铁路学院学习,并不准他再到中南海和钓鱼台。

许多文章说李讷与首任丈夫离婚是因为在一起后感情不和,但按照杨银禄的说法,则是由于两人被人为地分开,长时间分居两地,感情变淡,最终以悲剧收场。

杨银禄作为亲历人,而且与李讷熟悉,他的说法显然更具说服力。

江青为何仅凭几个电话号码,就要强行把女婿赶出北京呢?

李讷和父母

年幼的李讷吃过很多苦

毛主席两个女儿分别叫李敏和李讷,李讷是江青所生,她们的名字很有讲究。1947年,胡宗南动用25万大军进攻延安。毛主席决定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并化名李德胜。

“李”后来也被用作两个女儿的姓,她们的名则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江青曾多次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过,她怀孕后并不想生下李讷。她认为生孩子是党外人士的事,党员只有工作、工作!

但毛主席很喜欢小孩子,江青最后也只能生下李讷。毛主席非常喜欢李讷,没有把她送去保育院或者托儿所,而是一直留在自己身边。

当时延安的条件很差,李讷小时候吃过很多苦。尤其是1947年胡宗南占领延安后,6岁多的李讷跟着毛主席一起行动。昼夜行军,白天在汽车里颠簸,晚上就坐在父亲的怀里。

遇到一些山路和小路汽车无法通行时,还不会骑马的李讷,只能由人轮流背着,有时候她会趴在主席的背上睡着。

由于山路太过崎岖,人背着行进不安全。最后工作人员找到一副铁架,把李讷捆在铁架上行军。李讷就是这样,跟着主席安全撤离了延安。

战争年代,条件非常艰苦,居无定所,李讷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只是由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教她一些文化知识。直到解放战争末期,主席搬到西柏坡后,李讷才开始上小学。

李讷自幼体质不好,常常生病。1958年1月下旬,李讷突发急性阑尾炎,需要手术。而且小时候打针,一根针头断在肉里。医生研究决定,两个手术一起做。

平时李讷生病都是江青安排照料,但这一次她去广州了,百忙之中的毛主席只能亲自联系医院和医生。阑尾炎手术很顺利,在取那枚断针头时却遇到了麻烦。

由于时间久,针头位移,花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最后医生把李讷抬到X光室,一边检查,一边手术,才把针头取出来。但手术是在无菌室外做的,术后伤口感染,李讷连续发高烧。

毛主席实在是抽不出时间去看女儿,只能写信给李讷。他在信中鼓励李讷“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意志”“再熬几天,就可完全痊愈,怕什么?”

那是毛主席写给李讷的信中,最长的一封,字里行间透露出无限的关爱,更让年幼的李讷,学习到了意志的重要性。

毛主席和李讷

“我的孩子不能搞特殊”

李讷非常聪明,而且学习刻苦,于1959年考进北京大学历史系。她在读中学时,已经学会慢慢独立,周末才回一次家。上了大学,更是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

那是国家严重困难时期,毛主席连自己最喜欢的红烧肉也很长时间不吃了。等孩子们回来,他才会让厨房弄点好吃的。

李讷并不知道父亲平时也只吃青菜,自己又难得回家一次,每次在饭桌上总是狼吞虎咽,毛主席则不断向两个孩子碗里夹菜。

坐在一边的江青突然放下了筷子,和毛主席走进卧室,不一会儿她红着眼睛出来。看到李讷狼吞虎咽得样子,实在太可怜。她不忍心,想让主席同意孩子在家住。但主席认为,孩子不能搞特殊化,别人家的孩子能在学校里生活,李讷也行。

一次,卫士长李银桥自作主张,派人开车把李讷接回家,还偷偷送她奶粉、饼干等食品。毛主席知道后很不高兴,把李银桥批评了一顿:“别人家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影响很不好,我的孩子不能搞特殊。”

此后,李讷总是骑着她那辆飞鸽牌自行车回家。

1965年,李讷从北大毕业,分配到解放军报社工作,后来还担任了领导职务。

在当时特殊的背景下,《解放军报》作为重要的舆论阵地,地位十分重要。这对二十多岁的李讷来说是个极大的考验,不仅工作繁重,还要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李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工作不久,体质便明显下降。吃不下饭也睡不好觉,甚至吃了大量的安眠药,也无法入眠。

神经严重衰弱时,整个人就会表现得焦躁不安,极易动怒。据杨银禄回忆,一次因为安装电话的事,李讷突然对他大发脾气。

杨银禄与李讷年纪相仿,两人相互熟悉,他知道李讷的性格和情况,当即提出了批评:“肖力同志,你是伟大领袖的的后代,现在也是一位高级干部,怎么能如此失态不讲理呢?”

李讷听后态度马上软下来,立即向杨银禄道歉,还开玩笑说:“千万别告诉我爸。”

毛主席和孩子们

李讷找到男朋友

李讷已经29岁,还没有男朋友。关于女儿的婚姻,毛主席早就说过:“不能找高级干部的子弟,应该去下面找。”但江青疑心较重,又反复无常,没人敢给李讷介绍对象。

江青曾帮李讷物色了一个对象,名叫张永生。他是浙江美术学院的学生,也是那个年代红极一时的人物,否则不会入江青的法眼。

江青曾在钓鱼台接见他,后来经过反复考察,发现此人并无大才,只能不了了之。

此后,江青很少再关心李讷的个人生活问题,反而在工作上不断给她加码。这使李讷的身体更不堪重负,到1970年下半年,李讷的神经衰弱非常严重,身体都几乎垮了。

调节神经衰弱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心理压力,增加体育锻炼。正好毛主席也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经毛主席和江青同意后,李讷被安排到江西省进贤县中央办公厅五七学校,一边休养,一边劳动锻炼。

李讷到学校后很快便融入了集体,她与大家一起劳动、吃饭、休息。李讷干活很卖力,而且不怕脏、不怕累。她挑一旦七八十斤重的粪桶,走两里地,累得满头大汗,也从不叫苦。平时吃的也与大家一样,都是馒头就咸菜,不搞特殊化。

几个月后,李讷的体质明显增强,睡得好,吃得也香。

李讷在学校还遇到另一件喜事。她在学校里认识了一位姓徐的年轻人,此人是北戴河管理处的服务员,虽然文化不高,但人长得眉清目秀,性格开朗,政治上也可靠。

在艰苦的环境里,两人工作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感情。但这事可吓坏了学校领导,立即打报告给毛主席,自请处分,还把小徐“看”了起来。

李讷干脆也自己上书父亲,请求与小徐结婚。毛主席非常开明,了解小徐的家庭情况后,认为他的家庭没有问题,两人感情也好,就批准了,并把报告转给江青看。

不料,江青看了很不高兴,但碍于毛主席已经批准,不好再阻扰,只能压在办公室里不放。干校方面来催,杨银禄便提醒了一下江青,结果江青雷霆大发。

她对女儿恋情不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恋爱前没有和家人商量,征求老人的意见。二是双方家庭情况相差太大,尤其是李讷和小徐两人文化程度也相差很大,担心两人无法长久。

杨银禄安慰她说:“两人感情好,比什么都好。”

最后,江青只能在报告上画了圈,仅表示自己看过,并没有表明态度。

李讷和李敏

江青强行赶走女婿

一个星期后,李讷和小徐在学校举行婚礼。毛主席还特意派了自己的一名警卫员去参加婚礼,当李讷的“娘家人”。

出发前,汪东兴交给警卫一个大信封和一个白色大包袱,说:“这是主席送给李讷的结婚礼物,你千万要拿好,亲手交给李讷同志。”

警卫员以为是贵重物品,一路上很紧张。到了学校,李讷当场拆开包袱,里面竟是一套39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李讷的婚礼很简单,请食堂做了两桌便饭,请学校里的领导和朋友吃了一顿饭,分了几颗糖,就算结婚了。

婚后,夫妻两人回到北京,住在中南海丰泽园。可能是刚从南方回到北方,对气候不适应,李讷经常感冒发烧。江青却怀疑是小徐身体有问题,非要他去医院检查,但结果是他很健康。

按理说,刚结婚的夫妇,感情都不错。但李讷的婚姻却没有往好的方向发展。

一天,江青登门看望李讷,听说小徐的字写得很不错,便要看他的笔记本。结果发现他笔记本上记了几个中南海和钓鱼岛的电话号码。

按说,以小徐的身份,刚到北京,记几个电话号码以便有事时联系是正常的。

多疑的江青去在这几个号码上做起了文章,回去后她对杨银禄说:“他记那些号码是想干什么?我看他像一个特务,不然写那么多电话号码有什么用?应该叫他马上离开中南海,不准他到钓鱼台来。让他离主席和我远远的,我再也不想看到他。”

五七学校

杨银禄解释说:“为了方便联系,不少人都有电话本。如果害怕泄密,通过组织跟他谈谈就可以了。这时候把他们分开,恐怕不合适,还是以思想教育为主。”

不料江青大发雷霆,斥责杨银禄:“这是我的家事,你没有任何发言权,更没有权力教训我。你把春桥同志叫来,我想听听他的意见。”

在江青与张春桥谈话后不久,小徐便被送到石家庄铁路学院学习。目的就是要让他与李讷分居两地,淡化他们的感情。

这让李讷极为痛苦,但她是个倔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肯求母亲。从此以后两人分开了,感情变淡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最终也只能以离婚结局。

更不幸的是,小徐走后,李讷发现自己怀孕了。她需要一个人面对情感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很快身体又出现了问题,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只能靠安眠药入眠。

她对母亲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尊敬、惧怕、不敢多言,变成不理不睬。对她做的很多事也看不惯,不愿听她的话,甚至还会争吵几句。

由于李讷还在孕期,江青命令不准给她吃安眠药。为此,母女两人还大吵了一架,江青甚至下令不准李讷再去她的住处。但李讷要去时,总是硬闯,警卫们也不敢硬拦。

江青也只能无可奈何地直叹气!

爱好摄影的江青

回归普通家庭生活

1976年10月以后,李讷被安排在北京西城区的一所独家小院内,和儿子、保姆同住。此时,她健康不佳,工资不高,生活上有一定困难。最主要的是精神上承受着巨大压力,身边却连一个可以说话的人都没有。

曾担任过毛主席卫士长的李银桥对李讷极为同情,认为李讷应该有一个家庭。后来他想到曾在中央警卫师工作的战友王景清,此时在云南工作,是师级干部,刚刚离异。

李银桥夫妇认为王景清与李讷很般配,他为人老实忠厚,而且宽宏大量,子女们都已经独立工作生活。年纪比李讷大一些,更懂得照顾人。

李银桥夫妇把王景清的情况向李讷作了介绍,后来又安排两人见面。两人很谈得来,情投意合。不久,王景清便办理了离休手续,搬到北京生活。一年后,王景清与李讷便举办了婚礼。

婚后,王景清和李讷相处融洽,生活过得很幸福。王景清很会照顾人,家里的事都由他精心安排,一日三餐都由他亲手烹饪。王景清热爱生活,非常乐观,给李讷的精神世界带来了积极的一面。

自江青事发后,李讷获准每隔一个星期去探望一次。尽管母女两人经常争吵,但血浓于水,此刻江青已是她唯一的直系亲属,她也懂事地尽自己努力安慰、关怀母亲。

每次去探望,坐汽车来回需要整整一天,体弱的李讷被汽车的颠簸折磨得痛苦不堪。结婚后,她便拉上王景清一同去探望,路上终于有人照应。

李讷和王景清出席活动

曾强势插手李讷婚姻的江青,也许此刻终于明白,没有什么比感情更加重要。她询问了王景清的一些情况,对他与李讷的结合表示满意和祝贺。

当得知王景清喜欢书法后,还要他再来时带几幅作品,后来看到王景清的作品,她也大加赞赏。

由于王景清的努力,李讷从一个特殊家庭,回归到老百姓一样普通的家庭,也增加了许多普通人的快乐。

这种生活也许在很多人眼里看来太过平淡,但对于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来说,却弥足珍贵。正如那句话,平平淡淡才是真。

0 阅读:8

历史向来有温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