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诗词漫游有能力 2024-04-13 13:05:00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文化巨匠,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豁达风趣的人格特点,使得他成为一个不断被书写的对象。

自宋代以来,从宋代笔记到民间传说,关于苏轼的轶事故事数不胜数,特别是他和王安石交往的故事,也是重点的书写对象。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警世通言》中“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

这“三难”中,有“一难”是王安石为苏轼出了一个上联,结果苏轼没有对出,至今也是无人能对。

第一难:做人不能狂

话说,这年秋季的一天,苏轼去找王安石闲聊,到了书房才知王安石已外出办事去了。苏轼便问仆人王安石何时回来,仆人也说不准,他只好等等再说。

苏轼是个生性好动的人,他品了口仆人送上的香茗就再也坐不住了,便起身在书房内转悠,观赏书房壁上挂的字画。来到书桌旁,看见书桌上有一幅墨迹未干的白绢,这一下引起了他的注意。

白绢上是王安石刚写的两句诗,诗云: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

这诗句无论从意境和韵味来看都属上乘,可当苏轼将该诗反复吟诵几遍后,仔细想想觉得这诗句有瑕疵。

菊花开在秋里,其性属火,敢傲秋霜,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宁肯枝头抱香死,不愿堕入污泥中”。

于是,取笔在白绢上续写了“金风不比西风烈,付于诗人仔细吟”。

苏轼是根据他家乡菊花的特性而说的。

因为眉州地区的菊花多是自然枯萎,而不是花瓣萎落地上,所以绝不会风一吹花瓣就落满地了。

苏轼补诗后见王安石还未回府,也就离去了。

王安石回家后看到续诗,心想:“真是少见多怪!”

后来,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责贬黄州,充团练副使。

苏轼来黄州后,借酒消愁,游山玩水,放歌山水间以解心中的闷气。

不知不觉,春去秋来,菊花满园,饮酒赏菊,忽然间西风袭来,满园落英。黄州真有落瓣之菊!

满腹经纶的苏学士恍然大悟,世界上的事物往往具有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论。

其实,屈原《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谁谓菊花无落英?”

苏轼这才认识到是自己学识不够,他不得不在心里佩服王安石学识广博。

第二难:做事要诚实

王安石有一次生病,太医开方需用瞿塘中峡水烹阳羨茶,怡逢苏东坡因公过三峡,王安石便托他带一瓮中峡水回来。

山峡风光优美,东坡目不暇接,把这事给忘得干干净净,船到下峡才想起取水一事,心想下峡的水,还不是从中峡流过来的?于是取了一瓮下峡水带回。

王安石取水烹茶,一看汤色,便知不是中峡水,于是幽幽地说:

“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唯中峡缓急相半....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

这下轮到苏东坡心里发虚了,只好老老实实地把在下峡取水的事说出,连忙向王安石赔不是。

第三难:对对联(活到老,学到老)

一共有两句。第一句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因为那年正好是闰八月,而且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的确是“两度春秋”。

苏东坡虽然是妙才,但这上联出得实在是蹊跷,一时也对不出。

不过后人已经替苏东坡对了出来: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考苏东坡第二句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难度又上升了一个等级。

这里的“七里山塘”,是当时苏州最繁华的地方,“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

它是从苏州阊门到虎丘的那条山塘街,约长七里。而路途的中间恰有一个地名为“半塘”。

东坡不久前路过此地,所以王安石出此句难他,东坡果然被难住了。

这副对联巧妙利用了双关的手法,以“山塘”和“半塘”相互呼应,其中“七里”代表着全长,而“三里半”恰好是“七里”的一半。

这样的对联堪称“巧夺天工”,难怪苏东坡对不上来,而且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完美的下联。

最后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0 阅读:7

诗词漫游有能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