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又不缺人,为啥大力发展无人工厂无人出租车,岂不是本末倒置

小丁说商业 2024-08-03 13:22:52

在近些年中,无人工厂、无人零售店扑面而来。

就连开个出租都能来个"无人驾驶"。

种种变化不禁让人遐想,在人口大国搞这些花样,会不会是本末倒

置?

毕竟咱这也不缺人啊。

你无人化发展的这么快,难道不担心工作岗位被抢的问题吗?

还是说,这背后还隐藏着什么小秘密?

如果你也面对这些疑虑,不如跟着我一探究竟,来彻底看清无人技术的真实面目。

无人技术不等于裁员,新技术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提到无人技术,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机器换人"、"技术抢饭碗"。

但是,无人技术真的是就业的终结者吗?

实际上,事实恰恰相反。

要知道,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了大量新兴产业和岗位。

蒸汽机的发明催生了铁路运输业。

电力的普及壮大了制造业,互联网的出现更是打开了信息产业的大门。

这就说明,无人技术也不例外。

2019年,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报告显示。

在过去6年的时间里,全球机器人产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3%,远超其他行业。

仅工业机器人一项,就创造了近50万个工作岗位。

再加上无人零售行业的蓬勃发展,为无人货架补货员、系统运维工程师等岗位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预测。

到2024年无人零售终端保有量将突破30万台,带动就业人数超过50万。

除此之外,还有人们担心的无人驾驶技术。

据悉2021年初,百度就与河北廊坊签署合作协议。

计划三年内实现200辆自动驾驶出租车和1000辆自动驾驶城市客车的规模化运营。

这就说明,一旦无人驾驶成为常态,交通管理员、车辆监控员、远程调度员等新型岗位将应运而生。

当然,无人技术的就业效应远不止于此。

物流仓储、医疗健康、教育培训。

每个行业都在探索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而传统岗位的转型升级则蕴藏着巨大机遇。

我们不妨以物流为例,京东的亚洲一号智能物流中心只有不到200名员工,却能日均处理60万单。

这背后除了自动分拣机器人,还有算法工程师、供应链管理专家等一批高技能人才在默默支撑。

可见,无人技术带来的不是"机器换人",而是就业结构的优化重组。

它推动了中低端重复性劳动向高端技术性工作的转移,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高质量就业选择。

正如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所言: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会忘记、不会改变的人。"

这告诉我们,与其恐惧智能设备的"入侵"。

不如主动学习新技能,拥抱变革的浪潮。

毋庸置疑,任何新生事物在发展初期都会引发一些担忧和困惑。

但从长远来看,技术进步从未停止创造就业机会的脚步。

无人工厂、无人出租车,这些无人的背后,其实藏着更多就业的可能。

只是在我们习惯的视角之外,它们都还只是一个尚未被发掘的新大陆。

无人化是大势所趋,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企业如何立于不败之地?

成本、效率、品质,是制胜的关键。

而无人技术的发展,正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动力。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业凭借着人口红利和低廉劳动力。

在世界舞台上风生水起。

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这种"人海战术"式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其实,在珠三角地区,不少企业家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趋势。

他们纷纷引进自动化设备,推动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

而富士康的深圳龙华工厂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他们通过部署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

将工厂的生产效率提高了30%,产品不良率降低了20%。

而这些改造,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

可以想象,如果机器人成为"标配"。

制造业的效率将会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并且,无人技术的应用,也让企业的成本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

要知道,传统制造业的利润,很大一部分被人工成本所蚕食。

而在无人工厂里,机器设备的折旧成本被均摊到更大的产量上。

单位产品的成本被大幅摊薄。

此外,自动化生产线的高精度和稳定性。

也大大降低了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返工和报废成本。

这无疑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当然,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型之路绝非一蹴而就。

它需要前瞻性的战略规划。

更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以及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的调整和再造。

但可以预见的是。

无人化趋势一旦形成,就将不可阻挡地重塑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

政府大力支持,完善再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

无人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

政府在这场变革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是袖手旁观,任其自流,还是积极引导,有所作为?

事实证明,政府的支持和保障,是推动无人技术健康发展的关键力量。

无人驾驶、无人机送货,这些昔日的"黑科技"。

正在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但在技术落地的过程中,安全和伦理问题不容忽视。

比如,无人驾驶汽车可能遇到复杂的交通场景,机器该如何抉择?

而无人机飞行可能干扰航空秩序,又该如何规避?

对此,政府率先垂范,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创新,以审慎的态度防范风险。

交通运输部印发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

就对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条件和安全要求作出了详尽规定。

民航局也发布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对无人机的生产、销售、使用进行全链条监管。

在鼓励创新的同时,政府用制度的约束和引导,让无人技术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在美国,无人驾驶卡车已经开始在公路上测试运营。

这得益于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而早在2015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自动驾驶汽车披露法案》。

鼓励汽车制造商开展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和路测。

各州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在无人驾驶商用化方面先行先试。

也就是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合作模式。

不仅加速了创新成果的转化,也让监管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当然,在无人化的浪潮中,难免有从业者感到忧心忡忡:

自己的饭碗会不会被抢走?子女的就业出路在何方?

对此,政府将以更加细致入微的服务,撑起一片蓝天。

在广东东莞,政府联合职业院校开设智能制造培训班,让下岗员工掌握数控加工、机器人操作等新技能。

学员们白天在校学习,晚上则到企业跟岗实践。

很多人顺利完成了转型,成为企业生产线上的"多面手"。

在上海,政府还为失业人员提供创业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他们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不过,在转型的阵痛期,社会保障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

尽全力兜住民生的底线。

不管是失业保险金、还是最低生活保障金,都能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面对无人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政府正以开放的姿态和周全的举措。

为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为民生撑起一片晴空。

0 阅读:0

小丁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