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武帝纪在记载曹操的生平时出现了一年多的空白。在初平元年(190)年初,曹操于汴水之战大败并去了扬州募兵,随后屯兵河内,之后到初平二年(191)下半年讨伐黑山军前,除开拒绝袁绍拥立刘虞的提议外,几乎没有相关动向记载。
当时袁绍正屯兵河内,而会稽典录记载会稽人周喁是曹操起兵时的军师,后来又和孙坚争豫州。多种史料都记载派周家兄弟去和孙坚争豫州的正是袁绍,加上袁绍向曹操提议拥立刘虞一事,可知袁绍曹操此时正屯兵一处,并且关系亲密,属于同一阵营。
曹操
袁绍在初平二年四月后不久离开河内,七月从韩馥手中夺取了冀州,随后又于界桥之战大败公孙瓒。英雄记记载袁绍刚打完界桥之战正在开庆功宴时听闻大本营魏郡的守军造反,与黑山军于毒一起袭击了邺城,杀死魏郡太守栗成,袁绍于是立刻回军,击败并斩杀了于毒。武帝纪里写袁绍夺取冀州后,黑山军的于毒、白绕、眭固等人率领十余万人攻略魏郡和东郡,指的应当是同一件事。
绍既破瓒,引军南到薄落津,方与宾客诸将共会,闻魏郡兵反,与黑山贼于毒共覆邺城,遂杀太守栗成。
绍到,遂屯斥丘,以陶升为建义中郎将。乃引军入朝歌鹿场山苍岩谷讨于毒,围攻五日,破之,斩毒及长安所署冀州牧壶寿。
秋七月,袁绍胁韩馥,取冀州。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馀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东郡位于兖州,与魏郡接壤,程昱传里记载袁绍和公孙瓒当时都在拉拢兖州刺史刘岱,刘岱犹豫不决,之后听从部下程昱的建议选择了袁绍一方,紧接着公孙瓒就被袁绍所大败。公孙瓒传则记载其和袁绍争冀州时任命单经为兖州刺史,自然是和刘岱谈崩后翻脸了,以单经为大将抢夺兖州。而三国志张燕传和后汉书公孙瓒传都记载公孙瓒争冀州时联络了黑山军,所以于毒等人进攻魏郡和东郡自然是公孙瓒的指示。
公孙瓒
在黑山军的攻势下,魏郡太守栗成被杀,东郡太守王肱跑路,三国志记载曹操带兵进了东郡并击败白绕,被袁绍表为东郡太守。次年又在东郡击败于毒,邀击眭固,又在内黄大败匈奴单于於夫罗。内黄位于魏郡,离邺城只有几十公里远,张杨传记载眭固后来成了张杨的部下,而於夫罗当时也绑架了张杨反叛袁绍,眭固、张杨、於夫罗此时都在反袁绍阵营,张杨传里还有於夫罗等人被袁绍部将麴义击败的记载。综上,曹操攻击于毒、眭固、於夫罗等人都是出于袁绍的指示,甚至曹操当上东郡太守也是因为击败黑山军的战功,这时的曹操实质上就是袁绍的部下。
袁绍至河内,杨与绍合,复与匈奴单于於夫罗屯漳水。单于欲叛绍,杨不从。单于执杨与俱去,绍使将麹义追击於邺南,破之。
而界桥之战爆发于黑山军袭击邺城之前,这时的曹操还没去东郡,身处冀州或者河内,自然是有可能参加的,就算没参加界桥的战斗,也肯定在其他地方帮助袁绍和公孙瓒争冀州。问题在于,三国志为何对曹操帮助袁绍争冀州的事只字不提?
袁绍
实际上整个三国志都对曹操的这段经历表达得十分隐晦,首先把曹操投奔袁绍的事记载为“进屯河内”,撇清与袁绍之间的关系。之后写曹操打黑山军和於夫罗时也根本不提袁绍,光看前后文甚至无法知晓曹操为何会与这群人开战。并且袁绍传里也没提界桥之战和打于毒的事,如果没有英雄记里于毒袭击袁绍后方的内容,甚至会以为打于毒是曹操的独立行动。只有公孙瓒传里提了下界桥之战,但仅用了16个字,并且没说公孙瓒招引黑山军的事,后来范晔在后汉书里才补上了这一段。
可以看出三国志里在极力淡化曹操帮助袁绍对抗公孙瓒的事,避免在几位当事人的传记里提到于毒袭击袁绍后方,对于界桥之战的前后环境也是极尽简略。具体原因应该是想要弱化曹操和袁绍之间的上下级关系,以此美化曹操形象。
此外后汉书赵岐传里记载董卓死后李傕派马日磾和赵岐出使关东,袁绍和曹操当时正在和公孙瓒争冀州,听说赵岐到来,率兵到数百里外相迎。这应该算是为数不多曹操帮袁绍对抗公孙瓒的明证。
是时,袁绍、曹操与公孙瓒争冀州,绍及操闻岐至,皆自将兵数百里奉迎,岐深陈天子恩德,宜罢兵安人之道,又移书公孙瓒,为言利害。绍等各引兵去,皆与岐期会洛阳,奉迎车驾。
至于曹操究竟有没有来到界桥之战的现场,就真的难以得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