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查士丁尼王朝:不足百年繁盛一时,却如流星迅速坠落

聪聪评历史 2023-05-08 01:01:06
引言:

查士丁尼王朝是浩瀚历史中划过的一颗闪亮却短暂的流星,现代社会的法律、建筑以及文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其影响。然而可惜的是,这个王朝仅存在于518—582年间,统治时间不足百年,是个名副其实的“短命王朝”。

查士丁尼画像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查士丁尼王朝,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期后迅速衰败,最终走上覆灭的道路呢?

纵览查士丁尼王朝兴衰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王朝的命运与一个人紧密相关,此人就是查士丁尼王朝第二任君主——查士丁尼一世。他一手将王朝推至巅峰时期,同时也亲自为王朝的急剧衰亡埋下了许多隐患。

一个王朝覆灭的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除了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性,统治者自身的局限性,还有一些不可抗力因素会加速这个进程,对于查士丁尼而言,瘟疫便是这样的不可抗力因素。

那么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期间,究竟做了什么,让王朝盛极而衰?瘟疫又对王朝的覆灭,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查士丁一世

一、野心勃勃的统治者

公元481年,查士丁尼一世生于马其顿乌斯邱布,父母均是普通的农民,而他的叔父查士丁因为出色的战功,在众人的拥护下继承了皇位,查士丁尼也得以借助叔父的权势,自由出入宫廷,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这段时间里,优良的教育使得他的思想跳脱出了农民的局限性,逐步培养出一名政治家的野心,他有意识去亲近自己的叔父,并成功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勤奋努力赢得了叔父查士丁的认可。

公元527年,查士丁逝世,属于查士丁尼的时代到来了。

查士丁尼纪念雕像

查士丁尼无疑是一位出色的统治者,在他的带领之下,查士丁尼王朝的实力得到了前所未有地增强,然而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查士丁尼愈发膨胀的野心、摇摆不定的宗教政策与敏感多疑的帝王心,最终将自己的优势悉数转变为了劣势,成为王朝覆灭的导火索。

事实上,一直以来查士丁尼都自诩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终生将为恢复罗马帝国荣光,收复帝国西部版图而努力。所以他的很多政策都是以此为目标导向而制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脱离了国内具体国情的,甚至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是弊大于利的。

图片来自网络

查士丁尼一心想将国家的领土恢复到1-2世纪的罗马帝国时代的规模,因而他登上王位后多次发动战争,其中比较重大的战役有波斯战争(527—532)、汪达尔战争(533—534)、哥特战争(535—554)。

查士丁尼制定了“西部进攻,东部防御”的作战策略,即对西欧的日耳曼人蛮族采取攻势;对东方的波斯人和北方的斯拉夫人采取防御手段。

事实证明,查士丁尼的战略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他成功摧毁了北非的汪达尔人王国,削弱了摩尔人的力量,得到了博斯普鲁斯和克里米亚的哥特人,以及南阿拉比亚的霍墨利泰人等对拜占庭帝国的认可,并且使北非、意大利等领地又重新回到了帝国的版图之内。

拜占庭军队

虽然战争让查士丁尼王朝对外树立了威望,也展现出查士丁尼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魄力,但多年的大型战争对于查士丁尼王朝来讲,无异于是一种自掘坟墓的行为。

原因有三,第一,在处理与波斯的问题上查士丁尼一改强硬果决作风,选择了饮鸩止渴的方式以维持住双方表面上的平静。他为了能心无旁骛地向西扩大疆域,于是选择每年向东部的波斯缴纳大批贡品来换取东部边境的安全,这于国内财政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压力,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国内发展必然受挫。

第二,连年征战耗费了王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帝国年收入约 11万金镑,其中 80% 用于军费开支。

查士丁尼时期拜占庭版图

民众并没有恢复古罗马帝国原有领土的雄心壮志,因此面对愈发艰难的日子,对于统治阶层的不满与日俱增。

第三,查士丁尼虽然如愿收回了古罗马帝国的部分领土,但是他对于这些地方的管理并没有科学、系统的方针,以致于军队所到之处皆恢复奴隶制,他制定的政策导致了社会的退化与混乱,新领土的加入没有使得国家更加繁荣强盛,反而滋生了更多问题。

二、朝令夕改的宗教政策

皇权是通过法令制度对民众进行约束,而宗教则是通过教义对民众进行教化,从思想上进行控制。

查士丁尼一世

查士丁尼作为一个极有野心的君主,早早就盯上了宗教在民众中的声誉地位,因此表面上他容忍着教会在民众中的影响逐渐变大,承认基督教会在查士丁尼王朝中的地位,但事实上教权给了他极大的危机感,为了让自己安心,他一直在试图通过政策的改变逐渐将皇权渗透到教权中。

他十分认可基督教王权理论,理所当然地以教会的领袖自居,明目张胆抢夺教权,意欲通过这些手段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因为这些举动,后世不少史学家将他称为“皇帝教权主义者”。

受过系统神学教育的查士丁尼深谙基督教原理,对于基督教会的认识要远远超过他之前的那些皇帝。

左起:查士丁尼、圣母、圣子与君士坦丁(壁画)

对于宗教方面的管理,查士丁尼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没有止步于单纯效仿前人通过皇权与专制来操控教会事务,他积极地通过理论来阐述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宗教问题上,他曾经说过:“朕是皇帝,亦是教父。”

查士丁尼执政期间,基督教逐渐成熟,各种不同的教义纷争充斥在社会各个角落。

在这种状况下,查士丁尼为了方便能将教权完全归拢到皇权之下,达到教义上统一教会的目的,对于基督教以外的其他教派均给予严重打击,解决不同教义间的纷争,确立基督教的统治地位。

他的宗教政策中最核心的问题即调解“一性派”与正统的“查尔西顿派”的纷争。

查士丁尼

这两种教派中,“一性派”坚持认为基督教的“人性”,已经被“神性”所融合,最终只呈现出“神性”;而“查尔西顿派”则相反,坚持认为基督教依旧是“人性”与“神性”共存的,二者不可分割。

两派人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冲突逐渐白热化。

在“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情况下,查士丁尼的一举一动都容易引起一系列剧烈的连锁反应。

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查士丁尼却犹犹豫豫、举棋不定,迟迟无法坚定地推出相关的政策,对于教派之间的纷争,态度也很暧昧,时而手段狠辣直接镇压,时而春风细雨不断示好。

查士丁尼及其政要

墙头草两边倒的查士丁尼最终成功得罪了东西方教会,东西方教会直接宣布分裂,教会与帝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而这也导致他的种种努力归于失败,教会的信徒们对于皇权的抵触情绪更甚。

三、帝王疑心导致人才凋零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历史上做出了成绩的统治者都有一个共性——知人善任。

查士丁尼在选拔人才方面不拘一格,也许是因为他自己也是出身平民,所以在选用官员时,比起家世背景,他更加看重个人的才能。

正所谓“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查士丁尼开明的用人准则下,很多能人加入到了他的管理团队中。

贝利撒留

一时之间,查士丁尼手下人才济济,许多能力超群的文武官员为他出谋划策,王朝焕发着勃勃生机,帝国一度出现了繁荣兴旺的景象。

这些人之中,最为出众的无疑是后来的国家财政管家约翰和常胜将军贝利撒留。

约翰凭借着自己杰出的才能,在连年征战、支出浩大的情况下,仍做到了使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稳定了国内的经济情况,为查士丁尼恢复领土计划减少了后方压力。

而贝利撒留作为拜占廷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将军,战功卓著,早年便在与汪达尔人和波斯人的战争中立下过赫赫战功,在国内受到许多民众的追捧,声望极高

圣索菲亚大教堂前广场复原图

因为查士丁尼的赏识,约翰和贝利撒留从贫苦的小人物,一跃成为掌握重权的国家栋梁,但也是因为查士丁尼的疑心,这两个英才均被夺权,最终凄惨离世。

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君主,尤为注重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身的统治权,如果统治者自身能力足够出色,那么他也乐于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内放些权力给臣下,便于他们更好地为国家创造价值。

相反,如果君主由于自身能力或身体的不足,感觉到自己的统治有被动摇的危机,那么他则会开始防备那些有权势有声望的臣下,当这种猜疑到达一定程度,就会直接动手去除隐患。

由此可见,封建专制制度下君王的表现,很大程度决定了国家的命运走向。

查士丁尼镇压尼卡起义

查士丁尼作为一个有野心、掌控力强的君主,对于权力的下放更为谨慎,尤其是军权方面。军队是皇帝权力的基础,是皇帝开疆拓土的利器,也是悬在将军头上的刀刃。

查士丁尼后期生过一场重病,这期间他不断听到有人说贝利撒留有意谋划造反,猜忌的种子早就在贝利撒留立下赫赫战功时就埋下了,因此查士丁尼没有多加调查,直接就将战场上的贝利撒留召回,并且自那以后一直对这位将军进行打压。

查士丁尼的打压与不重视直接影响到战局形势,在贝利撒留与意大利对战的 4 年多时间中,多次因缺兵少粮、补给匮乏、援军未至等原因而痛失战机,同时军中一些对他不满的官员,以纳尔萨斯为首,多次拒绝与他配合,还暗中向查士丁尼进献谗言,进一步挑拨查士丁尼与贝利撒留的君臣关系。

塞奥多拉

可悲的是,查士丁尼没有选择相信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将军,反而轻信了那些挑拨离间的小人,不仅收回贝利撒留的权力将其困在城中,还一下子罢黜了许多贝利撒留手下的军官。

染病期间的查士丁尼,将政权转移了部分给皇后塞奥多拉,并在皇后的支持下裁撤了财政管家约翰的职位,撤换了多个地方的主教。

在病愈后查士丁尼更是大刀阔斧“整治”原本的统治班底,大批文臣武将受到惩处。一时之间政局动荡,帝国在东部、西部以及北部的战争形势恶化,同时还面临着军事与财政上的问题,而失去了约翰和贝利撒留的查士丁尼却再无人可用。

查士丁尼王朝的衰落,也就成了必然。

查士丁尼大瘟疫

四、瘟疫——查士丁尼王朝衰亡的加速剂

如果说查士丁尼在任期间的一些举动,为王朝的衰亡埋下了炸弹,那么公元6世纪中期暴发的鼠疫,则是引爆炸弹的导火索,激化了原有的内部矛盾,同时也带来了更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王朝的颓势愈发明显。

由于鼠疫暴发时是查士丁尼在位期间,所以后人将此次瘟疫称为“查士丁尼瘟疫”。瘟疫对于查士丁尼王朝的打击是全方位的,主要的影响直观地体现在急剧下降的人口数量、受到冲击的社会秩序、丧失威信的君主等方面。

瘟疫在拜占庭城内肆虐了4个月,这四个月里死亡率持续上升,后期死亡总人数高达每天 5000人,有时甚至会突破每天10000人。

瘟疫

患有查士丁尼瘟疫的人,其腹股沟以及其他隐秘之处会出现肿块,随后便是无法忍受的高烧,基本上不超过三天,患者就挺不住了,致死率相当高……

君士坦丁堡城门处负责记录运到城外埋葬尸体的官员,在数到 23 万时便停止继续统计,盖因尸体数量已多到根本来不及计数,只能快速放运尸体的人通行,避免城门口变成停尸场。

更加可怕的是查士丁尼瘟疫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周期性的,也就是说在流行4个月夺走几十万生命后不久,瘟疫卷土重来反复暴发,每次暴发的威力都丝毫没有减弱。

孕育生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从染上瘟疫到死亡不过几天而已,因此查士丁尼王朝的人口总数呈断崖式下跌,严重危及到社会秩序与国家运行。

君士坦丁堡居民掩埋尸体

人口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军事力量与社会劳动力。

在瘟疫暴发之前,查士丁尼王朝的军队总人数一度达到了 65 万人,但是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末年统计时发现,人数骤降到15 万人。

换言之,瘟疫直接削弱了王朝军事力量,士兵总数下降了七成以上。

人口数量问题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善的,这也导致查士丁尼之后的皇帝希拉克略上位后,可投入战争使用的兵力仅有6000人,被逼无奈的君主只能长年驻屯在远离京城的东方前线,大规模招募山民以扩大队伍,纵然如此还是难以恢复到王朝巅峰时期的实力。

死亡的气息笼罩着查士丁尼王朝,消弭了收获季节应有的喜悦。

鼠疫中的拜占庭

人与牲畜的大量死亡,直接导致田地里成熟了的庄稼无人收割,饥荒紧随瘟疫而来。另一边,没有粮食的供应,加工谷物的磨房和面包房停止了工作,城市正常的食品供应中断了。

疾病、饥饿折磨着民众脆弱的神经,不断冲击着公众道德。虽然统治者为避免发生暴动紧急组织人力与调拨财力参与抗击瘟疫、供应粮食,但是经验的缺乏以及形势的严峻,导致最终收效甚微,不仅没有安抚到民众的情绪,反而因为不能提供粮食解决食品短缺问题而激化了矛盾,造成城市动乱。

一时之间,查士丁尼帝国行政管理体系陷于瘫痪,城市工商业活动完全停止,各种哄抢偷盗等犯罪暴力事件急剧增加。

查士丁尼头像浮雕

为逃避现实的无序混乱,寻找内心的安稳平静,民众对基督教的信奉更加虔诚。

他们将瘟疫归结为上帝降到人间的惩罚,与此同时,帝国伟大、皇帝尊严等观念也被他们否定。民众认为,自诩为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的君王,应该在上帝惩罚人间时进行劝阻,让他们能免于苦难,但是显然君王并不能起到庇护子民的作用,民众对帝国的信心动摇了。

他们将查士丁尼称为“恶魔之王”,认为他是这场大瘟疫的唯一责任人。

总之,这场瘟疫削弱了王朝的军事实力,打击了经济发展,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者更是失去了民众的信任,查士丁尼王朝就此结束了它的辉煌走上了末路。

查士丁尼一世

结语

封建王朝的衰落,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事件,从统治者到制度都有一定局限性,与民众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查士丁尼王朝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尤为注重中央集权,强调君权至上,虽然查士丁尼一世为了在民众中留下好名声,制定了相关政策让利给民众,但是他本质上并没有损害自身利益,相反地,他打着为民谋利的幌子通过对贵族进行限制,自己受益颇多。

如果说历史发展规律注定了查士丁尼王朝必然会衰亡的结局,那么统治者自身的问题以及瘟疫引发的系列问题,则加速将王朝推向了既定的结局。

一个旧王朝陨落之后,会有新的朝代将它代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查士丁尼的荣光与衰败最终都湮没在了岁月中。

参考文献:

1.陈志强.独特的拜占廷文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M].北京:高等教育

3.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落史(下)[M]//黄宜思,等译.北京:

4.罗伯特·勒纳.西方文明史(I)[M]//王觉非,等译.北京:中国

5.霍莱斯特.欧洲中世纪简史[M]//陶松寿,译.北京:商务印书

6.陈志强.拜占廷帝国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M]//婉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列夫臣柯.拜占庭[M]//葆煦,译.北京:三联书店,1962.

9.阿尔德伯特.欧洲史[M]//蔡鸿宾,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10.崔艳红.查士丁尼大瘟疫述论[J].史学集刊,2003(3).

0 阅读:3

聪聪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