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欧元村”,村民欧洲赚钱回村盖别墅,年入千万是贫困户

紫星薇辰说历史 2024-09-07 17:14:46

我不能确定西班牙人对我有没有种族歧视,但时时刻刻我都有被排斥的感觉。

——西班牙连锁餐厅老板 黄发路

安徽歙县棠樾村,全村4000多人中,有一大半都有过欧洲打工经历,主要分布在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荷兰,因此得名“欧元村”。

黄发路就是最早去欧洲打工的华人之一,他的经历很有代表性。

自古以来,安徽地界山多地少,不太适合农业发展,当地人重商轻农。所谓“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说的就是很多贫困家庭把孩子养到青春期,就让他们出去闯荡,自谋生路。

黄发路12岁的时候,正好遇到了安徽闹饥荒,全家离开温州逃难来到歙县,就此定居。

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之后,黄发路温州人的商业血脉正式觉醒,先是做山芋粉丝,后来开始种西瓜卖,赚到了人生中第一桶金。

1985年,安徽暴雨连绵,黄发路的西瓜地被水淹泡后,所有的西瓜都烂掉了,收入断崖式下降。黄发路很绝望也很迷茫,当时听说欧洲是宝地,便起了去欧洲淘金的念头。

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黄发路的出国梦并非空穴来风,其实村里的“出国潮”早就开始了,还出了2位传奇人物,郑朝荣和胡克毓。

郑朝荣在意大利做皮具,胡克毓在西班牙开餐馆,黄发路想走胡克毓的路线,去西班牙开中国餐馆去。

说1989年6月,黄发路带着一万七千块钱来到北京,开始他的西征梦。第一步就遭遇了天大的麻烦,材料被大使馆拒签。

黄发路再一次陷入绝望,他已经把家里的地和牛都卖了,彻底断了退路,这要是灰溜溜的回去,被村里人嘲笑不说,想东山再起的难度更大。

黄发路破釜沉舟,跟亲朋好友拆借了15万块钱,在北京四处托关系走后门,整整待了48天。好在功夫不负苦心人,黄发路的出国申请终于被通过了。

几天后,黄发路终于踏上了西班牙的阿利坎特,那一刻他站在飞机悬梯眺望,一股豪迈之情喷薄而出,心中有一个声音冒了出来,我要挣钱,挣大钱,跟前辈们一样征服西班牙。

阿里坎特在西班牙的东南部,是著名的港口和旅游城市,盛产高品质的葡萄酒和橄榄油,充满了浪漫艺术气息。

只不过这一切都和初来乍到的黄发路没有任何关系,他一落地就来到外甥的餐馆打工,在后厨刷锅洗碗打杂,在不到三平方米,温度高达40多度的恶劣环境中一干就是5年,几乎没出过门。

阿里坎特

因为长时间处在湿热环境中从事高强度工作,黄发路手臂的皮肤经常破损并出现大面积皮疹,甚至有些部位开始溃烂流脓,痛起来让人想死的心都有。

1995年,黄觉得不能继续干下去了,他带着攒下的40万元人民币租下了沿街的一处店铺,开始自己当餐厅老板。

黄发路有多年餐馆从业经验,一开始的生意还不错,最高记录一个月就赚到了40万人民币,只可惜好景不长。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来到欧洲创业的华人越来越多,且大部分人选择的赛道都是开餐馆,一条街上就有5、6家,竞争非常激烈。

蛋糕就这么大,抢的人多了,每个人分到的自然就少了。为了抢占更多的份额,有些中餐馆开始打起价格战,甚至不惜用过期临期加工食品,中餐馆的美誉度下降很快,即便黄发路依然坚持高品质的出品,依然逃不过营业额日渐凋零的命运。

这段时间,黄发路把老家的儿子女儿都接到了西班牙,让他们学习餐馆的经营。有一对西班牙夫妇是餐厅的老主顾,他们很喜欢黄的子女,还提出要教他们英语和西班牙语。

黄发路非常开心,他虽然在西班牙多年,但是只会说“你好、谢谢、你要点什么”三句西班牙语,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学习当地的语言和文化,更好地融入这个国家。

在欧洲的十几年里,黄发路有切身体会,肤色不同、语言不通处处遭人白眼。虽不至于低人一等,但总感觉自己是个外人,毫无归属感,遇到问题冒出第一个念头就是退让,毕竟这里不是自己的地盘。

黄打拼多年攒下的财富已经足够回国后过上优渥的生活,所以他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让子女有机会选择他们今后的人生,是接手他现成的连锁餐厅,还是自己创业,都可以。

作为一个父亲,黄能做的就是这么多。他对子女只有一个要求,不管在国外做的再大,都不能断了祖国的根,不要盲目学老外,弄得土不土洋不洋。

2005年,黄发路准备把餐馆交给儿子女儿打理,自己回国养老。只是孩子们谁都不愿意接手,说这行起早贪黑太累了,根本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

黄发路的女儿选择去马德里卖灯具,儿子留在阿利坎特开了一家高级时装店,黄发路的餐厅虽然没有了嫡系接班人,但他很是欣慰,孩子们都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事业,也能自力更生,这就足够了。

黄发路卖掉了餐厅,回到了歙县老家,他用旅欧挣到的钱盖起了一座气派的别墅,在前后院种上爱吃的蔬菜水果,养了条狗,正式开启了财富自由的退休生活。

从此之后,每年大部分时间他都会在中国生活,2-3个月的时间飞到欧洲旅游,顺便看看他的孩子们过得好不好。

盖别墅买豪车不是黄发路在炫富,因为这里大部分村民全都是这种配置,只是不让自己显得太突兀。对于老一辈人来说,孩子们好才是真的好,自己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并不高。

黄发路每天就是跟老朋友们喝茶聊天,回忆当年在欧洲打拼的日子,大家有一个观点不谋而合:欧洲再好也是别人的地界,家里再穷也活的有尊严,这种踏实的感觉才是最幸福的状态。

2008年席卷欧美的金融危机爆发,黄发路很担心子女在国外过得不好,于是打了一架“飞的”直奔西班牙,想实地看看金融危机的影响。

黄发路发现,女儿的灯具店门可罗雀,仓库里的存货却都快放不下了,女儿诉苦说现在欧洲人都没钱了,没人来买高级灯具了;儿子的状况也不乐观,私人顶级的高档时装几乎无人问津,欧洲人都开始去地摊上扫货了。

黄发路告诉孩子们,与其在这里受罪,不如跟着我回国吧,现在国内的市场比过去强多了,大有可为,最关键的是咱们全家人可以团聚,互相帮助。

见孩子们还在犹豫,黄发路现身说法,称自己当年是实在没办法才选择出国的,如果不是走投无路,他宁愿当年没有踏上去欧洲的飞机。

棠樾村

黄发路的说法不无道理,随着棠樾村旅欧打工回国的人越来越多,家门口的大中小企业也渐渐多了起来。

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充足的劳动力,也没有受经济危机过大的影响,无论是打工还是创业当老板,相对于风雨飘摇的欧洲来说,都不失为一个更好的选择。

老人家带着一双子女回到家乡,回到棠樾村,孩子们在村口见到了一座徽派制式的凉亭,上面写着名字“思乡亭”。这是欧洲华侨给家乡捐建的凉亭,表达了海外游子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寓意。

看到这座亭子,黄发路的儿子女儿心中五味杂陈,他们本以为自己会不适应回国的生活,会被小时候的玩伴嘲笑,可真的到家的时候,却感觉无与伦比的踏实和幸福。

所谓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狗窝,何况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别墅星罗棋布,豪车遍地穿梭,与欧洲相比有过之无不及,最关键的是这里能听到最亲切的家乡话,吃到妈妈煮的饭。

安徽歙县棠樾村从80年代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到如今人见人羡的富豪欧元村,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也印证了勤劳致富的真理。

棠樾村

身在欧洲,心系家乡。棠樾村的人都信奉一句话,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但真的回到家乡,却发现这里的人是一户比一户富裕,年入千万的比比皆是,说是当地“贫困户”并不为过。如果不是一年好几个小目标,串门都不好意思提自己的家底。

然而这些留过洋的村民眼界肯定和普通人不同,追求的自然不是小富即安,独自美丽。回到家乡后,他们一掷千金捐建学校、医院,种树修路,开厂招工带动就业,大大拉动了地方经济,带动邻近村镇一起过上了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

如果村子里的后辈有出国的意愿,他们则会一个电话打给欧洲的亲朋好友,签证机票分分钟搞定,生活在这样的村子里,如果还不能发财,那真是懒到了家。

因为人们带着大量的欧元回国,村子里经常出现欧元、人民币通用的状况,村子里小卖部的墙上都有电子汇率显示,堪比银行外汇出兑。

大姑娘小媳妇更是喜欢将欧洲钢镚熔化打造成各种首饰,价值虽然不及黄金,却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

棠樾村的别墅同样也是中欧合璧风格,外形是欧式建筑的风格,里头全都是中式家具,处处体现着中西文化的交融,也表达了村民虽然人在国外,可心永远都留在中国的赤子之心。

跟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不同,这里的人们闲暇时谈论的话题都是国际形势、全球贸易、货币汇率、就业趋势,要是没学过国际经济学的人进了村,到底谁更CITY还真不一定呢。

正是得益于村民们的全球视野,他们更懂得利用将手中的资源优势最大化利用,年轻人还是会选择出国,不管是留学还是经商,都要去外面的天地磨炼一下自己,学习一些外国的先进经验。

但是这其中的绝大部分人在中年之后都会选择回到家乡,将所学的知识,赚取的财富带回中国,为地方发展贡献他们的力量。

欧元村不仅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尊重,也为后来的徽商们树立了榜样,鼓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中‌。

0 阅读:1

紫星薇辰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