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哭着说不想上学,一位心理咨询师妈妈教科书级的处理

蓝橡树育儿 2024-03-26 05:01:07

当孩子说不想上学,大多数家长都会感到手足无措。既担心他们的情绪问题,又着急孩子耽误学习。

如果父母能考虑到孩子的三种心理需求,并适当照顾满足,孩子就会有更多心理力量去忍受一些痛苦和不适,让厌学情绪停留在能够承受的范围。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婚姻家庭咨询师,公众号:“芒来小姐”(ID:ydsakyml)。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女儿哭着给我打电话

说不敢去教室上课

周二上午,我正埋头工作,女儿突然哭着给我打电话:“妈妈,我不敢去教室。”

原来,女儿迟到了3分钟,害怕被老师骂,把自己关厕所里躲着。眼看20分钟过去了,再不进教室真的要旷课了,女儿哭着问我“怎么办?”

那一瞬间我也有点紧张,第一反应是想骂她“你赶紧给我去上课”,但我忍住了,因为我发现问题的根源不在课堂。

我问她:“你是不是怕被老师骂,所以不敢去上课呀?那你想上课吗?”

女儿哽咽着说:“我还是想的,我最好的朋友也在教室里,但是老师肯定会骂我……”

我安慰她:“别担心,妈妈陪着你。你哭一会儿,心情好一点了,再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来接你好不好?”

大概安慰了一、两分钟,女儿带着哭腔说“好”然后挂了电话。之后直到放学,都再也没给我打过。

女儿回家时表情很灿烂,笑着跟我说:“妈妈,我跟你打完电话就进教室了,老师没有骂我耶!”

我回应她:“你是不是发现,老师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

女儿重重的“嗯”了一声,回屋写作业了。

这段小插曲发生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孩子的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至少躲厕所那半小时里,她是厌学的,但后来怎么又回去上学了呢?

我仔细剖析事件全过程,发现了三点关键:

我及时安慰了她。老师没有骂她。她的好友在教室里。

这三点,都跟学习无关,而是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层面的。再回溯女儿几次厌学时刻,原因都跟关系有关:

不是好朋友发烧请假了,学习提不起劲;就是老师昨天骂了她,今天拖拖拉拉不想上学;再不然就是我辅导作业时口气太重了,她跟我赌气……

最后解决她厌学情绪的方法,也是从关系下手。

这种情况发生多了,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女儿不想上学、有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下降,我都会先思考她的关系最近是不是出了问题,再思考其他因素,挺有成效的。

为什么这样处理呢?做心理咨询这几年,我悟到一个真理:孩子所有品行层面的问题,根源都是关系问题。

孩子厌学的根源,

是三种关系需求得不到满足

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过“人的三种关系需求”理论,如果这三种关系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对学习会非常抵制;反过来,三种需求得到满足,孩子就会喜欢上学。

这三种需求分别是:孪生需求,镜映需求,理想化需求。

孩子开始有自我意识后,就会选择自己的朋友。和朋友互动的过程中,内心的“孪生需求”能得到满足。

科胡特将“孪生需求”定义为:“从出生到死亡,人都需要体验到基本的相似性,比如说一种归属感和参与感……”

和好朋友踢球、跳皮筋、交流沟通时,孩子能确切感受到:自己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有着自己的存在感,也有着自己的价值。

这种体验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满足感,也驱动着他更加努力与他人进行情感链接。

我女儿就是如此,朋友哪次考试考得比较好,她会暗地里较劲,努力考得比她更好。

科胡特说:“孪生需求”有着与“镜映需求”、“理想化需求”同等重要的位置,尽管它稍晚于后两者出现。

“镜映需求”是最早出现、也最容易被父母观察到的需求。所谓“镜映需求”,是指心理活动被他人看到并回应的需求。

心理学家曾做过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邀请母亲用表情回应孩子,当孩子笑时,母亲也笑;孩子难过,母亲也难过。母子的表情相对一致,孩子的心率和情绪就会比较稳定、积极、健康。

第二个实验,无论孩子是笑还是难过,母亲都面无表情,不做任何回应。母子表情完全不一致,孩子的内心非常不安,心率和情绪波荡起伏,实验最终以孩子的号啕大哭结束。

著名的“静止脸实验”,当母亲面无表情,孩子的情绪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这个实验表明:当一个孩子开始察言观色时,她就开始争取“镜映需求”的满足了。希望母亲能够像镜子一样,看到并回应自己的内心活动。

为了满足女儿的“镜映需求”,我经常当面解读她的表情:“怎么拧着眉毛,不开心吗?”“看你好像闷闷不乐的样子”、“你老低着头,是不是有点紧张啊?”

哪怕解读错了,我这份“努力去解读”的尝试,也会让她感到“镜映需求”得到满足。

尤其是学习压力大的时候,女儿会主动跑来跟我待一会儿,等我解读她的表情,帮她减轻压力,使她又有动力继续学习。

至于第三个需求“理想化需求”,则是指孩子理想中的父母和自己。当孩子需要父母强大的时候,父母能表现出自己强大的一面,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也很强大,理想化需求就能得到满足。

然而现实中,父母并不总是强大的,我时常也会对孩子表露虚弱“今天实在太累了,没力气陪你写作业了”。这时孩子会有些愤慨:你是我妈呀,在我的想象中,你应该什么事都能搞定!

好在,孩子有老师。一个强大可靠的老师,能够代替父母,满足孩子的一部分“理想化需求”。

也因此,孩子非常关注老师对她的看法。像我的女儿,就单方面希望老师很爱她,永远不会骂她。如果被老师骂了,就会回到我这里寻求安慰,在我这里得到“理想化需求”的满足。

其实,理想化需求、镜映需求和孪生需求,都会有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孩子的学习热情也随之跌宕起伏。

比如,被老师骂了、父母吵架了、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被朋友排斥了……遭遇这些事情的孩子,往往最容易陷入厌学情绪里。

很多家长只看到表面,使劲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没看到根本问题其实和学习无关,局面就变成“针尖对麦芒”。

父母越着急,孩子越不听家长话;父母逼得越紧,孩子越不想读书。孩子的厌学问题,根源在于关系,解决方式也要从关系下手。

如何从关系下手,

解决厌学问题?

解决孩子厌学情绪的第一步,是问清楚孩子是因为什么事情厌学?这能满足孩子的“镜映需求”。

很多孩子不善表达,或者害怕说出心里话会被父母责怪,沟通时会含糊其辞、沉默不语。这时父母也不必追问,我推荐一个很好用的方法:给孩子提供选项。

“你不想上学,是身体不舒服,还是心里不舒服呀?”“是因为昨天爸妈吵架了,还是因为在学校里被老师骂了?”“是学习压力太大了,还是在学校跟同学发生不愉快了?”

提供选项,能让孩子感觉到:爸妈真的在关心我,像镜子一样努力照映我。我如果说实话,他们可能也不会生气,那我就选一个比较接近的好了。

像这样在对话中不断提供选项,能够慢慢让孩子打开心扉,说出实情。然后就开始第二步:从关系层面帮孩子解决问题。

有的家长肯定已经发现:导致孩子厌学的原因,很多都是无法解决的。比如考试太多,跟不上学习进度,玩的时间太少……

但这些原因背后,藏着孩子不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害怕自己无法发挥好价值;对未来感到不安;心里压力太大得不到宣泄……

即使无法解决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来托举孩子,使他有力量带着尚未解决的问题,脚踏实地的努力。

我个人很喜欢使用“对比法”来抚慰孩子,这能满足孩子的“孪生需求”。具体操作方式很简单:

孩子抱怨“再也不想上学了”,我会问她“你的好朋友小阳是不是也不想上学了?”“如果你是小阳,你怎么办?”“你觉得小阳明天还会不会来上学?”

这会让孩子意识到:有些问题不只是自己身上有,所有人都有,大家都在想办法克服,那我是不是也能继续努把力呢?

除了“对比法”,我还会引导孩子去梳理成果:“要是你今天提前温习了,最好的结果是怎么样?”“如果明天上课,你能认真听个20分钟,会不会该学的都学到了,周末就不用上补习班了?”

每一个孩子都是很有想象力的,当父母引导他往好的方面去想,孩子就会“脑洞大开”,想象各种美好的未来。

当然,孩子厌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除了心理方面的因素,我们也要关注一些客观外界因素:成长期生理变化引发的情绪波动、睡眠时间太短导致没精神上学,等等。

但综合来看,如果父母能考虑到孩子的三种心理需求,并适当照顾满足,孩子就会有更多心理力量去忍受一些痛苦和不适,让厌学情绪停留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就像科胡特说的:“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有一个核心自我稳稳地站在那里,它会摇晃,摇晃是一种呼应。但只会摇晃,根基不会被动摇。”

这份稳定的核心自我,就建立在需求被满足的基础上。学会做一个更能好好去爱孩子的父母,就是在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强大的根基,在压力中奋勇向前,奔向光明未来。

0 阅读:1

蓝橡树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