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人文:寻找老银川支宁人记忆二,支宁人对宁夏文学的影响和贡献少为人知

桂临塞上聊历史 2024-09-30 23:33:29

威记对于银川,或者说宁夏的认识,应该是从《黄河文学》和《朔方文学》开始的。那时候还在读书,不记得是在哪个亲戚家看到的这两本书(杂志)。觉得宁夏的人很厉害,能写这么好的文章。因为那时候让威记写篇作文,挤牙膏一样都挤不出来500字。

可是看书的时候,却发现书里的作家们随便写就是1000字左右,并且字里行间充满温情和流畅,真是让人羡慕不已。

等上地理课的时候,却在老师那里了解到,宁夏地处西北,和荒漠还有沙漠是可以画上等号的。那时候更加奇怪了,为什么那么荒凉贫瘠的土地上,怎么能孕育出“宁夏文学”这一朵奇葩的?

等来到了银川,才知道,“宁夏文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界的一股重要力量。尤其是“西海固文学”声名日盛,在文坛掀起了一股热潮,本土的作家们更是屡获文学大奖。

那这些作家都是天生的吗?因为在那个年代,相对闭塞的地区,由于交通等制约,人们接受资讯和先进的事物和理念有限,并且温饱都还是勉强或者达不到,怎么会有精力耕耘文学呢?

随着对银川乃至宁夏的了解逐渐加深,才发现,原来“宁夏文学”的背后,是有着一个沉甸甸的名字作为支撑和铺垫的,那就是“支宁人”。

从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初开始,无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来到了宁夏支援建设,尤其是江浙一带,还有上海,北京等人数众多,其中又以教育人口为显著。

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江左之风”,更是把理念和习惯也带了过来。而在这些教师的教育之下,让银川乃至宁夏的人口素质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所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银川可是有着“小上海”之称誉的。

直到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末和新世纪之初,去到比如说平吉堡,西夏区,都能听到非常纯正的普通话;在老城的城西,能听到非常正的上海话,这些都是时代的见证。

不止于此,还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去到了“西海固”,比如说隆德的上梁中学。威记认识一位老人名叫梁海,他写了一本书叫《上梁中学》,这也算是一本校志,在书中,可以看到那个时期宁夏教育的一个缩影和历程,也可以看到有关“支宁人”的一些情况和经历。

而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勤浇灌,就如同播下了一颗文学种子。于是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到现在,“宁夏文学”已经发展成为了一棵参天大树,涌现出来了众多的著名作家。

这些作家里,其中还不乏“支宁人”二代甚至三代。而且本土的作家更具乡土气息,那些质朴的文字,就如同细雨润泽人们的心田,直达内心深处,从而产生共鸣。

有人说是“苦难文学”,照威记理解,倒不如说是他们真情的流露更为贴切。

所以,向支宁人致敬,因为随着他们的远去,这个记忆也跟着模糊了,“宁夏文学”应该记住他们。

这里是宁夏!发现宁夏之美,感受宁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宁夏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0 阅读:0

桂临塞上聊历史

简介:喜欢历史,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