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最关键一仗,毛主席下令三天攻下,聂荣臻:输了就没新中国

史海任我行 2023-12-13 19:05:43

1935年9月14日,甘南州迭部县境内,红军将士们正在一个小村庄附近驻扎。就在红军前进路上的前方,还有一道险峻的关隘等待我军跨越。

此时正是红军长征的紧要时刻。我军已经走过漫长而艰难的旅程,爬过雪山,过过草地,终于从四川西北走到了甘南。我军将士们人困马乏,但国民党军队依旧在围追堵截,穷追不舍。

面对这样进退两难的局面,毛主席严肃下令——这一战一定要打,而且一定要在三天之内打下。

依靠着我军高明的战术指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英勇的作战风格,我军最后成功打下了这场战役。

后来经历过此战的聂荣臻元帅回忆起这件事,感慨万千的评价到,如果当年的这场战役没有速战速决,我军就会在军事政治上都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

换句话说,如果这一战失败了,很可能会对我军造成沉重的打击,改变当年的国内局势。

聂荣臻是谁?究竟是哪场战役这样重要?这一战又是如何获胜的呢?

有志青年

1899年12月29日,在四川省江津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中,聂荣臻出生了。

内容中的父母都是农民,每当回忆起儿时的时光,聂荣臻就会想起日月的艰辛,农村的动荡和农民生活的苦难。好在父母不算特别贫苦,母亲又是读书人家,到了合适的年龄,聂荣臻就被送到外祖家读私塾。

那时正赶上19世纪初,许多有志之士都已经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想要挽家国于危亡困局。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思想风潮也开始风起云涌,受到这些思潮的影响,聂荣臻决意离开旧有的私塾教育。

他先是前往新式小学就读,后来考入了川东名校江津县立中学,他将“三更灯火五更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校园中勤学不辍。

同时,作为一个有救国理想的青年,聂荣臻也时刻关注着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试图寻找自己可以走上的救亡之路。

当时正逢四川省教育改革,各地都在筹办新式学堂。川东与重庆相邻,自古就是要冲之地,在当地对于新式教育的推行也格外成功。聂荣臻在这样的环境下接触了许多新式教育,新式思想,并开始转向革命的道路。

1919年巴黎和会结果传回国内,由于和进步同学一起示威抗议,聂荣臻被迫离开了学校。同年11月,他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旅程。

到了法国,聂荣臻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在工厂做工的经历,让他见到了更多工人的生活环境,也让他接触到了工人和学生为国家主权而进行的斗争。

后来他又前往比利时学习化学工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受到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阅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常常与同学们一起针砭时弊,讨论社会变革和救国图存的思路。

终于在1922年8月,聂荣臻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开始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并最终放弃大学学业投入到革命工作当中,次年,聂荣臻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段在欧洲的留学经历,丰富了聂荣臻的见识,让他更深刻的接触了共产主义著作和共产主义思想,成为了他终身的信仰和奋斗目标。

1924年10月聂荣臻前往列宁格勒,并最终到达莫斯科,在那里他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又到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事,并且担任中国班的班长,1925年9月,学成归来的聂荣臻回到祖国,开始了他为祖国革命事业而奋斗的一生。

一开始的时候由于在苏联学习军事课程,刚刚回国的聂荣臻被派往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的职位。但由于耿直的聂荣臻不肯苟同蒋介石针对孙中山先生的阴谋,最终被蒋介石免职。

后来聂荣臻又参与了北伐战争。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聂荣臻几经辗转,被调往中央军委任参谋长,先后在多地主持秘密斗争工作。

时间来到了1934年,我军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聂荣臻率领的红一师在长征过程中一直奋勇作战,为中央红军的转移开辟道路。

终于,在走过漫长的征途,爬过雪山,过过草地以后,红军来到了川甘边界。

坚定北上

甘南州迭部县,这个对许多人来说非常陌生的小县城中,有着一道由四川进入甘南的通路。这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险要关口,名为“腊子口”,这个名字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山脚的深谷”,通过名字多少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腊子口”的地形。

这个山谷只有8米宽,周围是群山峻岭,中间夹着一道狭窄的沟渠。深谷的两侧屹立着悬崖绝壁,沟渠中是湍急的河水,这条河深有三米,而两侧的峭壁则有足足500米高,常人绝无可能直接渡过。

两座山崖之上,能用于跨越这道天险的,只有一架小小的木桥。这就是我军将要面对的险绝关口,为了成功北上,我们必须打通从川西到甘南的路线。

1935年,在四川贸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红军被分为左右两路前往甘肃,中共中央决定在川陕甘建立根据地。

其中的右路军正是由毛主席领导的这一支人马。

事实上,此时的右路军已经历经艰难险阻走过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险恶之地,与国民党军队和各路军阀进行了艰苦的战斗。在又一次取得战斗胜利后,我军将士们正苦苦等待着张国焘率领的左路军会合。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当时作为红军总政委的张国焘,却对中共中央的战略布局阳奉阴违。他不但在两军分开行动的时候,抛出了根本不切实际的南下方案,还在率军前往甘肃的路上私自行动,抄下了右路军独自向南。

根据当时的人回忆,在懋功汇合后,张国焘见红一方面军人数不及自己,便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认为,党中央应该听从自己的意见。

由于南下往成都的主张没有得到组织的认可,张国焘在北上的行动中闹起了别扭,甚至发了电报给红四军的政委,想要对其进行武力威胁。

当然,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历史已经证明了张国焘的思路是错误的。我军唯有北上,在陕甘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才能有效的保存有生力量,与国民党进行长期斗争。

而想要成功北上,穿过专属地区,抵达甘南,就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要知道,当时我军的情况万分危急。南方有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东方的陇南地区则由国民党军队占据,西面则是我军来时的路线,是我军刚刚走过的大草地。

倘若不能打通从川西到甘南的路线,我军就会被反革命力量瓮中捉鳖。而一旦打通了这条路线,翻过岷山,进入甘肃,我军面临的局势就会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

而川西与甘南之间,阻挡在我军面前的,正是天险“腊子口”。

此地不仅有天险,还有听说了我军北上计划的蒋介石。据说,听说了我军预备北上以后,蒋介石就急调各路军阀,在腊子口、岷州一带,对我军进行围追堵截,意图彻底消灭我军。

奋勇作战

正如前文所说,蒋介石调集了大量军队驻扎在腊子口一带,想要用这种办法,将我军困死在雪山与草地之中。

而担任这一重任的,就是国民党陆军新编第14师的师长鲁大昌。在腊子口一带,鲁大昌足足调集了三个团的兵马,将这条通往甘南的路重重封锁。

而作为关隘的腊子口本就有易守难攻的特点,鲁大昌更是在桥头和两侧山腰上修筑了碉堡和大量的防御工事。

在国民党军队看来,在这本就是天险的地方布下这样重重防守已经是尽善尽美,红军必然不可能冲破他们的防线,抵达甘肃。

而我军也做好了拼死夺取敌方阵地的准备:9月14日,毛主席在茨日那村发布了三天内夺取辣子口的指令,两天后,夺取腊子口的战役就正式打响。

当时担任主力部队的是我军第一方面军第2师第4团,他们的领头人是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经过两人仔细的研究,很快敲定了夺取腊子口的计划。

一开始的时候,我军突击部队勇敢的直面对方火力,在只有10米宽的桥上几进几出,对敌军的防御阵线进行了数次进攻。只可惜敌军在岸上修筑了碉堡,火力网过于密集,尽管我军将士奋勇作战,但是敌军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伤害。

面对我军的正面强攻,敌军在碉堡中不断向下倾泻炮火和手榴弹,这样的攻势显然过于艰难。很快,黄开湘和杨成武两人就找到了其他出路。

在准备战斗的日子里,两人也在不断观察敌方的布防。尽管国民党军队布下重重防守,但还是被团长和政委发现了漏洞。

原来,敌军将所有的防御力量都放在正面应对我军的冲锋上。他们背靠500米的悬崖绝壁,大概是觉得倚仗天险。不必在其他方向上浪费兵力,因此,两侧和山顶都没有布防。

另一方面,也许是军队的防御攻势修建的太急,也许是为了节省一部分物力,他们竟然没有在碉堡上增加顶盖!

在发现了敌军的防御漏洞后,我军重新制定了作战方案,这次准备奇袭腊子口。

我军调集了两个连的人手,迂回爬到悬崖之上。天降奇兵,从敌人后方进攻,与正面的进攻部队配合,对敌人形成两面包夹之势。

这样的方式讲究一个快和奇,只要能够在敌人不发现的情况下顺利进入敌人后方,前后夹击下,击败敌人就会容易许多。

想法很好,但敌军之所以不在两侧和上方设防,就是认定了天险无法跨越。所以,这个方案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能够在敌人无法发现的情况下攀上悬崖峭壁?

奇兵天降

就在众位指挥人员还在苦思冥想的时候。一位苗族小战士却站出来,解决了这一难题。

这位小战士的真实姓名已不可考,但由于他跟随红军走过了云南,贵州,四川,于是军中的人将他亲切的称为“云贵川”。

由于云贵川常年在山中采药,非常擅长攀缘峭壁,见大家都在为奇袭策略苦恼,云贵川主动请缨,表示自己有好办法,可以登上峭壁。

这个办法非常简单,只需要在竹竿上绑上铁钩就行。用这个工具,云贵川很快就爬上了国民党以为无人可跨越的峭壁,随后他放下绳索,接引其余的将士们上去。

在敌军自以为后方稳如泰山,还在和正面进攻的我军将士们缠斗时,这两个连的骑兵突然从天而降,将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

很快在两只兵马的配合下,我军冲破了独木桥,拿下了敌军的堡垒,彻底控制住了这一天险。

很快,我军一鼓作气,击溃了敌军在其他地区布下的防御,彻底占领了腊子口,打通了我军从四川到甘肃的路径。

作为这场战争的亲历者,我军元帅聂荣臻同志,曾经在回忆中感慨,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就打开了,全盘都活了。

这场战役的胜利,使我军可以顺利进入甘南,北上的方针也就可以实现。倘若不成,我军就会被困在雪山和草地这样贫瘠的地方,变成国民党军队砧板上的鱼肉。

不止如此,这一战也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消灭红军的阴谋,同时,也证明了党中央关于北上的正确决策。

张国南下四川的思路无疑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如果没能打通关口,前往甘肃,中央红军就会受到张国焘的威胁,那时,不但被国民党和军阀包围,还要面对傲慢自满、佣兵自重的张国焘,只会使我军陷入更深的困境。

好在这一切都不过是假设,我军终究是凭借机智过人的战术指挥和英勇不屈的长征精神,完成了这场胜利的战役。

29 阅读:11439

史海任我行

简介:每一段历史都该被铭记,我要做的就是让历史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