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的国宝,为何会被投诉

牛奶文化 2024-03-13 02:29:51

在成都博物馆有一件文物备受游客的喜爱,它体型巨大,身材丰满,四肢粗短,萌萌的样子给人一种憨态可掬的感觉。难怪馆里的工作人员会亲切称它为“萌牛牛”。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来聊聊这件成都博物馆重量级的国宝“石犀”。

‬惊世出土,又被掩埋

上世纪七十年代,成都市政府准备在天府广场的北侧修建电信大楼。在打桩作业时,不知碰到什么硬物,无论工人用什么样的工具操作,就是受阻打不下去。

于是,工地负责人果断的调来挖土机,将地面挖出一个深达数米的大坑。让人没想到的是,在这个深坑中居然有一尊硕大的石兽横躺在内。

但是,这个石兽体积过于庞大,一看重量就非同寻常。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再加上工期紧,所以有关部门就做出了就地掩埋的决定。

一晃40年过去了,昔日让成都人曾经侧目的电信大楼成了危楼。2010年,成都市政府决定,将电信大楼拆除改建为四川大剧院。

大家都知道成都遍地都是宝,为了避免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四川大剧院的修建,对原天府广场的电信大楼所在地,开始了正式的考古调查和勘探。

2012年12月16日,埋藏在距地表3米以下地层的这尊石兽再次露出真容。这尊石兽由整块红砂岩雕刻而成,其耳朵、眼睛、下颌及鼻部雕刻简练,造型完整。

整尊石兽作站立状,侧身掩埋于坑内,头东尾西。根据层位关系和坑内共存遗物的时代特征,专家初步判断石兽的埋藏时间约在蜀汉末至西晋,制作和使用年代应当在秦汉时期。

‬病体缠身 就地治疗

由于这尊石兽受原来基建项目的影响,不仅其身上被包裹了厚厚的一层混凝土,而且有些地方还出现了风化、粉化、片状剥落、缺失等多种病害。

另外,在其裸露出来的身体上,还可以清楚地看到被探钻打出的深深浅浅的小坑。

为了尽快帮石兽恢复原本的模样,考古人员决定就在原地为石兽进行抢救性治疗。

首先,他们要把石兽身上厚厚的混凝土去掉。有经验的专家们立刻想到了“震动棒”。

因为震动棒具有高频低力度的特点,这样在不损坏文物的情况下,才可以将石兽身上的混凝土尽快剥离下来。

给石兽处理完混凝土之后,一道新的难题又摆在专家们的面前,因为石兽身上还吸附着大量的盐斑。

我们都知道,四川是一个矿盐非常丰富的省份。由于,四川属于盆地地形,在地质运动过程中,古代海洋被封闭在四川盆地的深处,从而在盆地下面形成了一片地下海。

在漫长的地质变化过程中,由于气候炎热干燥,地下海中积累了大量的盐卤和铁化合物等物质。这些物质在适宜的条件下慢慢变化,最终形成了四川丰富的矿盐资源。

而深埋于地下的石兽,早就被这些矿盐所腐蚀,所以为石兽去盐就成了考古人员当时的另一项重大任务。

他们采用“置换脱盐法”,将大量的生宣用纯净水浸湿,之后将它们附着于石兽之上,通过置换的方法,让石兽身上的盐分转移到宣纸上。这样一来,盐分的问题也解决了。

然后,他们再接再厉,又将石兽其他有裂纹、风化和有石皮剥落的地方,用特殊的修补原料进行修复。

慢慢地这尊石兽的真实面目也渐渐出现于众人眼前。原来,这个大家伙居然是头石犀牛。

那么,成都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石犀,它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石犀来历 治水防患

2013年7月,成都爆发了多年不遇的大暴雨。此后,成都每年的夏季都会遭受暴雨侵袭。2018年7月,四川多地受暴雨侵袭,引发了大面积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面对这样的灾难,有市民认为这些灾害与石犀的出土有关,并且还在市长热线留了言。他认为石犀的被发掘是引发洪水的直接原因,他希望政府可以将石犀重新回埋。

那么,石犀出土真的会导致洪水爆发吗?其实不然。

对于石犀最早的记载,来源于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文中记述了,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作石犀五头,以厌(压)水精的故事。

而唐代岑参的《石犀》诗也有对石犀的描述,称如果没有石犀,人们就无法居住在城镇中。

此外,元代袁桷的《送巨德新四川省郎中》诗之二,《太平御览》卷八百九十录《南越志》、《交州记》等文献中也有关于石犀的记载。

由这些记载可知,原来,石犀的主要作用是用来镇压水精,防止洪水灾害的。其中,“水精”是指激流,将巨大的石犀放在湍急的河水中,可以减轻水的冲击力,从而保护沿河两岸。

另外,石犀还有“水则”的作用。所谓的水则,就是指水尺,是古人使用的一种测量水位的工具。

那么,为何要把镇水神兽做成犀牛的样子?在宋代《太平御览》中记载,“有犀角通天 ,向水辄开”。因此有犀牛有“厌(压)水”的说法。

在先秦时期,古蜀人崇尚“万物有灵”,他们认为犀牛可以从水中安全通过,是因为其具有镇水的神力。

黄河大铁牛

其实,在历代的镇水兽中,除了有犀,还有牛、马等动物造型,尤以铁牛居多。

民俗认为,水患多因蛟龙作祟,而蛟龙属木,金克木,有“蛟龙畏铁”的说法。又牛属土,土能治水,故利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属性,以铁牛镇水患,属于民间常见的“厌胜之法”。

有了石犀的帮助,人们不仅可以得到水位的指示,合理安排农事活动。而且,还可以避免因水流湍急发生船毁人亡的事故。

由此可见,石犀不仅不会导致水患,反而还有镇水患的用途。

‬庞大石犀 如何进馆

我们今天介绍的这尊石犀,长3.3米,宽2.1米,高1.7米,重约8.5吨。是迄今为止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形制最大、时间最早的圆雕石刻文物。

面对如此重量级的大块头,它是如何进入成都博物馆,而且还能安全的放置在博物馆的二层呢?

为了确保石犀可以顺利安全的进入成都博物馆,护送人员可谓大费苦心。他们首先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这份计划涉及到物理学、材料科学、安全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在计划制定后,团队首先使用重型起重机将石犀从原处吊起,然后将其放置在一个特制的运输平台上。这个运输平台必须能够承受石犀的重量,同时也要方便移动。

接着,运输车将石犀运送到成都博物馆。此时的成都博物馆才刚刚建好二层,团队再次使用起重机将石犀从运输平台上卸下,并将其放置在二层预先准备好的基座上。

为了确保石犀的安全性、稳定性,以防止其倾倒或滑动。成都博物馆对楼层进行了整体加固和特殊处理,并使用了专业的承载设备和技术。

这些措施不仅确保了石犀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且也保护了博物馆的建筑结构和将来展品的安全。

安顿好这尊体积庞大的石犀后,博物馆才开始封顶,修建第三层楼。于是,这尊石犀便成了成都博物馆的第一件藏品。

古蜀人凭借高超的智慧和工艺,兴修水利,成功地解决了水患问题,有效地疏导和调节了水资源,使土地得到了充分的灌溉和利用。

古蜀人的治水智慧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的水利工程建设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晓姝。原创不易,欢迎您的关注、点赞以及在评论区的留言。

0 阅读:0

牛奶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