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偷东西,家长语出惊人:“小朋友杀人都不判刑,还偷东西”

棠妈育儿成长 2024-03-24 23:11:50

蝴蝶效应来了,广西一儿童店内偷拿商品,被店家发现后,要他联系家长处理,母亲到店后语出惊人。

店家说:“按照店里规矩,偷东西要假一罚十。”

家长听后十分激动,说:“小孩子杀人都不判死刑,还偷东西,这样处理问题,你有没有一点常识。”

可以感受到家长对于店家偷一罚十的这个做法十分不认同,可能觉得店家凭什么罚钱,但却用了一个很不恰当的比喻,听起来的感觉就像:“小孩子杀人都不判刑,偷个东西怎么了。”

这位家长护短护的特明显了,不管孩子错没错,我的孩子轮不到你来罚。社交媒体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加大了我们的焦虑。

明显的感觉到,年轻的家长不再愿意一味的教育孩子“善良”,而是告诉孩子不能被别人欺负,你的善良要有锋芒。以前父母总说:“吃亏是福”、“要分享”、“让着点”,也动不动喜欢给孩子贴上“小气”等标签,孩子对于这些负面的评价特别在意,但是现在的孩子真的不一样了。

有次带孩子去游乐园玩,一个10岁左右的女孩搜集了很多建筑材料,有个5岁的女孩走过去想拿走一些,10岁小女孩说:“这是我搜集的,我还要用,你不能拿。”

5岁小女孩说:“你要分享。”

10岁小女孩回答:“姐姐就是小气,姐姐就是不愿意分享,你去别的地方找吧。”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表示:孩子的问题行为,常常是在向父母表达什么。

孩子的日常言语、行为反映的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小孩子最初的三观都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而孩子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着更深层的意义。

偷也是如此,表面上看“偷”是一种不良行为,那为什么你家孩子偷东西,别人家孩子不偷?说明“偷”这个行为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普遍特征,大多和家庭教育脱不了干系。

孩子“偷”行为背后藏着的是孩子的物质需求或情感需求,但大多数时候,父母只能看到“错误的行为”,却不会去思考行为背后真正的问题和原因。

孩子偷东西的原因可能千奇百怪,有些就是单纯的我想吃这个零食,但是父母不愿意买,有些是为了买玩具,有些是因为和同学攀比……而父母也只有找到真正的原因,并和孩子沟通解决,才能杜绝孩子再做出同样的事情。

1、物权意识从小就能教

去超市买东西要先给钱,从小就养成给钱再打开东西的习惯,给完钱就代表着商品归属权的变更,而这个从小多带孩子逛超市,耳濡目染几次就行。我每次都会跟孩子说:“稍等一下,我们要先买单。”、“等一下,我们还没给钱”、“要先给钱,才能打开”。

2、3岁开始就可以给孩子零花钱了

孩子越大自己的想法就越多,出门看到好吃的、好玩的经常挪不动脚,商场里为了买玩具撒泼打滚的孩子也不少。

但是父母也明白,我们尽力满足,但真的做不到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的地步。

零花钱就是花小钱办大事,孩子会享受这种自己支配的快乐,但是需要有规矩和原则。

比如:零花钱给多少?哪些东西父母提供,哪些需要孩子自己用零花钱?孩子乱花零花钱要不要管?

我的建议是:“零花钱按周给,根据孩子年龄来,比如3岁一周就给3块钱,4岁就是4块钱一星期,基本生活、衣服、玩具、逢年过节礼物父母提供,孩子的零花钱就是用来买一些自己喜欢的吃的、玩的小玩意,当然如果孩子能攒钱买个大家伙,家长更应该支持,不能提前预支,如果你的零花钱不够,就自己存一存,耐心等等。”

这样孩子的物质需求和情感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足,她可以自己选择,也通过了自己的努力买到了自己心仪的礼物,会更加珍惜和印象深刻。

3、经常和孩子沟通

比如,可以问问孩子你最近零花钱是怎么花的,你觉得够用吗?你是喜欢一次性花完,还是今天花一点明天花一点,就是简单的聊聊天,不评判对错,了解孩子的一些动向和心声。

孩子去偷,很多时候是被忽视了,或者被压抑了。

店家偷一罚十没依据,但家长应该领着孩子为“偷”的举动道歉,也可以据理拒绝店家罚十的要求,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永远是未成年,总有长大的那一天,未成年不是知错不改的保护伞,未成年犯错更应该要引导好,这样才不至于误入歧途。

0 阅读:58

棠妈育儿成长

简介:中级育婴师,家庭教育指导师